為什麼《禮記》中說:“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

書劍飄零10380376

“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這句話,從字面看,只“有見”不好理解。元人陳澔在《禮記集說》中將之解釋為“有見,才能卓異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不妨解釋為寡婦之子,若非有卓越的才能,不要與之交朋友。

為什麼,難道不是史詩級寡婦之子,就連交朋友的權利都沒有了?

這句話的用意,怕是在保護雙方的名節上。好德如好色者少之又少。一個士人,突然頻繁地出入寡婦的家,路上遇到熟人,都欲蓋彌彰地打聲招呼:“我去看看寡婦之子——我的好朋友。”熟人會怎麼想?寡婦家那孩子也沒有什麼特別,隨地吐痰、酷愛摳腳,整話說不出來一句,和他交朋友一定是幌子,怕是好色吧。

本來可能是很正常的事,這麼一琢磨,就顯得不太正常,瓜田李下,能免則免。所以《禮記·坊記》說到男女關係,要有這一句。

孩子無比出色,是人中之龍,與之交往,就不會有人提出疑問。典型的例子,比如歐陽修。歐陽修是老來子,父親去世早,全憑母親鄭氏。鄭氏出身不低,見識不短,將歐陽修教得很好。歐陽修小小年紀就有才名,與閭里士人做朋友,也並沒有人避諱嫌棄,他因此得借書以觀。

古代頗重男女之別,“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這種心態培養出無數道德探子,要求別人堅壁清野,不要讓自己的窺視欲得到滿足,方可謂之德。關於這種文化心態,魯迅先生說得很好了,“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鍛彰趣義

“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出自《禮記·曲禮上》。這段話的意思是“寡婦的兒子,不是在某些方面有見識的,不要與他結交”。

非,不是。見,見解,見識。焉,兼詞,於是,在某些方面。弗,不要。友,作動詞,交朋友,結交。

我理解《禮記》把“寡婦之子”作為禁交的範圍意在避嫌。“寡婦門前是非多”,不與其子結交,避免與寡婦產生交集。《禮記》是勸人守禮的,這項禮似乎保護了君子和寡婦,但也封閉了寡婦之子。


陳廣逵

孔子這句話,其實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大家應該記得,"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這一句話,同樣出於孔老先生。大概意思是,不要娶二婚且帶兒子的婦人。你們難道沒有見到那些吃虧事例嗎。因為做那樣的黃牛太虧了,到頭來很悲慘。古人的教訓,都是在慘痛的經歷中得來,念念不忘。唯恐後人重蹈覆轍。本沒有那麼清高。


老豐田

簡單點看:這裡重點說的是人格的健全!

在健全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性格周全,而有些(一些社會底層)不健全的家庭容易培養出性格有缺失的少年。

孔子在這裡說得也是有特定對象的,不能作廣而泛之的理解,否則就會出現“惟女子與小人不可教也”一樣的普俗化的理解。

硬是往禮教男女上靠,個人覺得不太靠譜,或者不夠全面。見笑了!


樹梢和雀

孔子的意思是,兒子有才能的寡婦,可以明正言順地去勾搭😅😅😅,總得有個開脫的理由。

孔子三天兩頭跑人家後宮,見的那個美后叫啥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