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狗十三》大家怎么看?

伊利牛奶安慕希

曹保平导演的片子,一直被封杀至今,但导演一直即坚持不改名,不删减。

这部电影的片名就有双重意思,十三变成阿拉伯数字就是13,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就是极其讽刺的爆粗口:狗X。

近几年,只要一提到国产青春片,就一定与出国、堕胎离不了干系,然后就莫名其妙成长了,虚假空洞,既没共鸣也没深度,而《狗十三》可以说真正把青春,把成长挖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

主人公是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父亲重组了家庭,把李玩让爷爷奶奶带,父亲为了弥补李玩缺失的爱,给李玩买了一只狗,这只狗便成了李玩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两次失去狗的经历,让李玩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大人眼里善意的谎言,酒桌上的阿谀奉承,即便后来遇见了丢失的爱因斯坦,李玩也不想再把它带回去,因为大人眼里那个任性不懂事的李玩已经消失了,现在的李玩已经很“懂事”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简单和天真就是被大人们强行剥夺的。

这部片子看完,大部分人都能找到自己青春期的影子。


毒药君

这部电影是经典,终将被写入中国影史,作为国产青春片的代表作。

如果青春、叛逆、成长是一部电影,那这部电影一定叫《狗十三》,以下是我的详细解析。

欢迎大家来跟我探讨。


说起宠物,几乎每个人小时候都因为宠物发生过一段叛逆的故事。

我家小时候养过一只带斑点的土狗,这只狗长得又胖又短,叫起来声音奇怪,是一只血统特别凌乱的中华田园犬——集合了十里八村好多种农村土狗的血统。

十几年后再想起来,这只狗长得是真丑呀。

但我和我弟弟特别喜欢这只狗,用个狗链儿绑着(是真正的细铁链子),放学后牵着到处遛狗。

有一天爷爷去县城办事(我们离县城十几公里路,身体硬朗的爷爷都是走路去),狗就跟着去了,爷爷回来后狗却没有回来。我当时在家里大闹了一场,我记得很清晰的是,我当时质问爷爷“你是不是把狗卖给狗肉厂的人了”,爷爷心里委屈。他已去世多年,但我至今记得他委屈的神情。

大概过了三天,家里别别扭扭的气氛也持续了三天,这只土狗竟然自己回来了,兴奋地冲到了家里,拼命地摇尾巴,往我和我弟弟身上扑。它的爪子上有淡淡的血迹,大概是走了很远的路。

后来这只狗还是被处理掉了,因为它得了狂犬症,咬到了村里的孩子。


还有另外一个关于狗的故事。

我一个朋友,是湖北姑娘,她小时候养过一只小狮子狗,但狮子狗后来生病死了,她哭得都背过气了,但还是止不住哭。

她妈听着她哭心烦,就骂她“我死了你都哭不了这样,你给我停住”。后来,她又买了一只布偶的兔子,很大的兔子,因为布偶的兔子永远不会死,永远不会走丢。

但有一次她妈妈把兔子放在洗衣机里边洗了一下,兔子耳朵洗掉了,她又是如丧妣考地哭,她妈对她一顿骂“老娘买的,洗掉了就洗掉了,你给我止住”。说起这些的时候,她已经是三十好几的大姑娘了,但依然止不住失落。

再看《狗十三》,我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因为养宠物,跟父母家人发生过矛盾,这种矛盾伴随着叛逆,成长,伤害和弥合。那些,就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青春呀。

《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的代表作,并注定被写入中国影史。

(著名导演曹保平,我最喜欢他的《光荣的愤怒》《狗十三》)

这电影改变了我对国产青春片的认识:以前我觉得国产青春片=打架流产得绝症=套路脑残片,电影《狗十三》改变了我的看法。

这部青春片深深地触达人心,有点残酷,但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看完电影你会止不住想:如果时光倒流,小时候那只宠物狗(宠物猫)突然回来了,会怎么样?故事发生在陕西西安,全片标准的西安话,满大街的陕A牌照,我这个陕西人看着格外亲切。

主人公李玩是一个初中小女生,电影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将她的生活一层层剥开。

第一层,李玩遇到了很多成长烦恼。比如英语学习成绩不行,胸部发育比表姐晚,但她同时也有自己的心灵小港湾——她热爱物理,熟读《时间简史》,总幻想着有另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里,可以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狗十三》里的女主李玩)

第二层,李玩是一个懂事的小女孩。她寄住在爷爷奶奶家,虽然偶尔会任性,但也乖乖地听爸爸和老师的话背英语,连爸爸买来送给她的狗,她也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面接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玩的亲生父母离婚了,她跟着父亲过,她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父亲又组织了一个新家庭,继母生了一个小男孩……问题家庭的孩子往往心思更重,也更懂事。

第三层,李玩的狗丢了,平淡的家庭被卷入漩涡。围绕着这只丢失的狗,李玩与父辈,祖父辈的矛盾不断激化。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

李玩接纳了这只狗以后,很快跟它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睡一张床,甚至吃一样的食物(猪肝儿拌米饭)。

(李玩与自己的狗同睡一床)

但是,爷爷买菜的时候弄丢了李玩的狗爱因斯坦。爷爷很自责,但狗丢了就是丢了。

李玩心里着急、焦虑,他疯狂地没日没夜地找狗,但大人们不理解她,不仅不帮她找狗,还劝她放弃、阻挠她,李玩感到了痛苦。

(狗丢失的那天晚上,李玩疯狂地在大街小巷寻找)

痛苦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狗丢了找不回来,还因为:平日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有着血缘联系的家人不理解自己,甚至不尊重自己的情感。

第四层,李玩逐渐陷入了成人世界的欺骗漩涡里。

眼看着丢了狗的李玩魂不守舍,后妈出了一个招,买了一只狗,假冒是那只走丢的狗找到了。

一开始李玩不接受这只狗,甚至想把它丢弃了,因为这只狗代表着自己的痛苦回忆和无奈。但当被丢弃的狗等了自己很久,很可怜地在原地打转转,李玩接纳了它。

(李玩接纳了新“爱因斯坦”)

这一刻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情感的弥合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亏欠,因为这种亏欠和内疚,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更好,宠物也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围绕着这只新的狗,又发生了更多的事情:这只狗咬到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就是父亲的小儿子,全家人的宝贝疙瘩。

(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跟李玩一样都有一喝牛奶就吐的问题)

继母恶狠狠地要求父亲把这只狗送给狗肉店,李玩哭天喊地也无济于事。

也许是在这一刻她心死了,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第五层,李玩在生活的深渊里成长。生活是一个深渊,远远地能看到万紫千红,但一旦踏足,则深不见底。成长就是一个如临深渊,踏足深渊的过程。

在没有狗的日子里,李玩孤独地生活,滑滑冰、谈谈恋爱,偶尔还要被父亲带到酒局上,作为道具表演给一个附庸风雅的老装X犯。

(喜欢吟诗作赋附庸风雅的老装X犯)

李玩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父亲答应带她去天文馆看展览,但因为那个酒局,就错过了。李玩痛苦、无助,但生活还得继续。

第六层,绝望与弥合。生活如临深渊,但深渊里也有亮光。虽然英语演讲搞砸了,但李玩在全省物理竟然中拿到了一等奖。

父亲答应她“为了庆祝,今天一切都听你的”,于是,李玩想知道新爱因斯坦(第二只狗)被送到了哪家狗肉馆,父亲带她到了流浪动物收容中心。狗狗已经死了,但李玩给父亲说了声“谢谢”。

在回去的路上,李玩亲妈打开了电话,这勾起了李玩父亲的回忆,父亲在车上放声痛哭,悔恨上一段婚姻里自己的错误,而李玩陪着父亲,原谅了他。

(父亲在车里放声痛哭,同时伸手捂住女儿的眼睛,父女两个就此互相原谅)

影片的最后,李玩和表姐在街道上看到了爱因斯坦,但李玩已经不想要回这只狗了,她说“特别害怕爱因斯坦认出我”。

成长是什么?也许就是明白了有些东西注定留不住,那就学会妥协随他去吧。

人类为什么需要养宠物?是为了简单的感情。简单的感情就是:我对它很好,喂养它陪伴它,它喜欢我,对我不离不弃,永远。

简单的感情说着容易,但人类却一直做不到。因为人类的世界里,总是想要的太多,愿意付出的太少;猜疑得太多,信任得太少,久而久之,跟一个人培养感情比跟一只猫一只狗培养情感难多了。

《狗十三》里,小女孩李玩的成长过程中,小狗是最忠于自己,对自己最好的情感寄托。父亲、爷爷奶奶,他们看似亲近李玩,理解李玩,爱李玩。但是,他们都是用一种自以为是的爱,强加给李玩沉重的心灵负担。

这也是一个教育问题,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讲道理,不是因为大人的道理一定就是错的,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照顾到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就好比一个胖子进到餐馆点餐,老板告诉她你应该节食,瘦点对身体好。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之间根本没有道理可讲,父亲做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家庭裂痕的产生,好在:伤害和原谅,裂痕和弥合是永远的情感主题,也是永远的家庭主题。

因为:总有一天这些孩子都会长大懂事,总有一天他们的认知会和大人在一个维度上。

《狗十三》这部电影口碑炸裂,作为曹保平的代表作,他把中国家庭,把青春,把成长挖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

电影中的这个主演叫张雪迎(扮演李玩),演《狗十三》的时候她只有16岁,但她此前已经出演过《美人心计》、《爱盛开》、《潜伏》、《爸爸天亮叫我》、《美人无泪》等知名影视剧,是一位优秀的小演员。

不管是冲着这个主题,这个故事,还是这个优秀的女演员,这部电影都值得一看。

找不到的给我留言。



文艺青年读美剧

有时候,人都不如一只狗来的真诚和简单,从它认主开始,它就全心全意的爱你一个,但人,不知道什么会反咬你一口。一个家庭的“爱”,都不如一个狗给李玩的爱多,可想而知,单亲家庭这样的情况会是多么糟糕,多么可悲,我庆幸我是在健全的家庭成长,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爱,谢谢你,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