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不见得要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

出离不见得要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

丹津葩默:放弃心的游戏便是最大的出离

出离是修行道路上一个主要的阶段,出离不见得就是放弃你的家和家人像佛陀一样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我想,从许多角度看,心的出离更加困难。放弃自己所珍惜的(即使是无益的)意识形态,活在当下,而不被自己的记忆、期望、绮思、巧妙的盘算所攫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切都很难放弃,即使有些人看起来生活得非常简单(其实很少人这样),他们经常还是活在非常奢华的内心世界中。这是我的经验之谈。不执着于任何事情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不执着于“我”这个意象,我们必须慢慢学习才能放掉这一切。

我们现在都坐在这里(听演讲开示),看来像一群小阿罗汉,只要身体和言语都被控制,没有人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但是我们要放弃心的游戏,只静坐在广大和清明的境界中,这是最大的出离。

心是极度贪婪的,它不只贪求外在的享乐,同时贪求内心的舒适,而后者更难放弃。但是如果我们做的到,自然会进入一种开放、简单和清明的境界而觉悟,因为我们终于对治了所有负面态度的根源——我们的无明。

——丹津葩默

出离不见得要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

索达吉堪布:形式上的出家没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心要与法相应

作为一个修行人,表面上办个皈依证不难,穿套出家僧衣、剃个光头,也不过是两三分钟的事儿,最难的是什么?就是佛法真正融入心。有些人出家是为了好看——“我现在是出家人啦,上师,好看吗?”其实好不好看并不重要,形式上的出家没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心要与法相应,真正生起无常观、出离心、菩提心,乃至大圆满等较高的密法境界。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出离不见得要出家,出家并不是出离的唯一形式

大宝法王:一念出离轮回,即是“真实出家”

有些修行人说因为缺乏道粮而放弃修行,但是在造恶上却总是能够找到养分而恣意作恶。这些人多是寺院中颇有声望的富有僧人,他们会这样,是因为完全没有思维过死亡和轮回的痛苦。他们才放下一个小家,却执着起另一个大家。貌似修持着佛法,我执却比世间俗人还强,这就是轮回的征兆,他们却浑然不知。因此,会说没有修行的道粮,其实是因为对佛法没有真的相信。这样的人,怀疑痛苦是因为修持佛法而造成的,而以为快乐是造恶带来的。为了得到一点蝇头小利,就可以绞尽脑汁。

有些人说想修行却缺乏道粮,道粮是指修行时的食物或生活上的资源,道粮不够,就想放弃修行;但这些人造恶时,生活资源也不是很够,却能很努力去做,真不知道为什么。

这一段指出家众舍弃世俗的小家,进入寺院生活,却还是放不下对寺院、对财物的执着,就像俗话说:「放下青稞,却执着起大米」,那还不是一样?《别解脱戒经》说:「出家,是要出离大小的家。」出家不是剃除须发就叫出家,有些人力车夫也这样剃除须发呀,而是生起一念出离轮回的心,决心放下今生贪执而修行,经典上说这叫「真实出家」,这是不分在家人、出家人的,在家人也可以生起这样的心,出家人就更要生起了。

具备出离心的人,行持要更加细微,止恶行善上要更加细微严谨,但很多出家人更加我慢,心更加顽强,这样只能算是「假修」而已。

修行是「精神之旅」,心要很坚强,要充满大毅力、大勇气,比如密勒日巴大师,在一个叫札嘎大梭的地方修持,就是以大毅力、大信心,为出离轮回而修持,放下今生一切贪执,根本不会有「道粮够不够」的问题,所以不放下今生贪执的人,就是心系造恶的人,才得到一百元马上去乱花乱用。

许多善知识在为他人开示[布施的]功德利益的时候,会说「富贵如浮云」,口上说得跟真的一样,内心却深深信仰着财富,这真是令人失望的情况。我们自己的言行都不一致了,如何能教他人听从自己呢?自己看起来就一副贪财的样子,然后还教他人:「你们多去化缘,做生意赚钱。如果赚得不够,上师会不高兴,朋友也会生气的。」这种违背佛法的话,本身就已经失去意义。

由于心行两者是同进退的,所以当你一心系念的是此生世俗,那么外显行为的征兆也都是此生的计较;如果具有的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话,所做的行持,也就会是想尽办法出离轮回和尽力地利他。我们应该依教奉行,言行一致。自己的行持不如法,却对他人开示佛法,这就像得了痲疯病的人,却跟别人说自己有修持「大鹏金翅鸟成就法」一样,是没有人会听信的。

过去噶当派时代称上师、善知识为「格西」,我们现在译成善知识就可以了,有些善知识会在建寺造塔时开示功德利益,就像《修心絮语》原文说的:「会说『富贵如浮云』,口上说得跟真的一样,内心却深深信仰着财富,这真是令人失望的情况。」把财富当本尊,信仰祭拜个不停。如果自己言行不一致,就无法让人信服。俗话说:「你要叫只狗来,手上至少要拿个饼,而不是拿根棍子。」就像这样,你光说不练,言行不一,谁会相信你?

听说最近有些上师弘法, 为了广招信众,会大登广告,有些广告还会这么说:「文殊菩萨大灌顶,如果你是考生,来灌顶一定可以通过考试」,或者是「财神大灌顶,如果你生意不顺,来灌顶一定可以赚大钱。」

我认识的一位堪布跟我说,他刚到美国弘法时,场地都租了,才来三个人,让他很伤心,就跟另一个祖古抱怨,没想到这位祖古说:「你有三个人来已经不错了,我刚到美国的第一场灌顶,场地租好了,灌顶前行也修好了,但连一个人都没有,我想前行修好了,正行灌顶如果没有人来,缘起很不好,就叫看门的来,说是要给他一个祝福,就把宝瓶敲到他头上,因为是祝福嘛,这位守门人也很高兴,没想到后来才听说看门的是个回教徒。」

总之,一个修行人如果言行一致,讲出来的就会是有力量的「真实语」。

竹巴噶举有位大师叫罗日巴说:「万人聚集,佛行事也不会变大;只有一人,佛行事业也不会变小。」指的就是重点在这位主法上师的修持,如果具足空性的精髓大悲心,就会有真实的利益,即使只有一个人来闻法,就能利益到那个人;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的修持,不具有空性的精髓大悲心,即使聚集万人,佛行事业也不会变大,因为无法真正利益到那些人。所以是不是能利益别人,最重要的是发心和修持力。比如有一本书,如果这位作者是为利益别人而写,你读了就特别有感觉;而有的书看起来很大一本,但只是炫耀知识,从这样的书中就得不到什么利益。

——大宝法王2017祈愿法会课程《修心絮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