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時要把陝西學政節署放在三原,而不是省城西安?

劉磊v

這與明清時期西安職能的分化有關。

以唐宋為界,西安失去昔日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降為陝西首府和西北區域政治中心,明太祖洪武二年 (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為防範邊外侵擾中原,明政府沿長城一線設九邊鎮,駐軍把守,其中4鎮在陝,陝西由內陸省份變為邊疆省份。西安定位於“安定西北”的職能,提高了其戍邊和軍事存在的價值,淡化了其文化、教育和經濟中心的職能,而這顯然不利於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因此,明代以後,西安逐漸轉化成了一座僅有政治意義的軍事城堡。

在這種職能定位轉變後,隨著陝西經濟中心逐漸偏離西安,向周邊轉移,東西橫向的龍駒寨、鳳翔,南北縱向的延安、漢中均成為新的經濟重心點,特別是涇陽-三原一帶成為了“並駕齊驅的陝西經貿中心”。由於新的經濟中心的形成,經濟的繁榮就為科技文化的滋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在這種有利形勢的催生下,水利工程、醫學、力學機械在三原地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更為教育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形成了了以劉古愚為代表的影響較大的涇陽-三原教育學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陝西學政署、陝西學務公所都不在省城西安,而設在了三原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