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来到武夷山的人,大致都要体验“一爬一漂一泡”,也就是爬山、漂流和泡茶。可以说,没有经历过这三种境界,就不算来过武夷山。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武夷山“奇秀甲于东南”,而天游峰位于景区中心位置,登临则可尽览云海苍茫,九曲回环。徐霞客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五年前我曾登上天游峰,这次重访,因为时间不足,便只作“一漂一泡”。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昨夜雨声淅沥,今晨还不见停歇,但也不妨碍我们往九曲溪。九曲溪漂流起于星村镇,终于一曲溪畔的武夷宫,长约10公里。在门前的小贩处购得一张雨披、一双套鞋,湿腻腻地排队登上竹筏。待我们坐稳,两个汉子挥着竹篙,各自用功,只听“咕”的一声,就出发了。筏尾戴眼镜的汉子推介他的讲解,上次来时收10元,如今翻番,可见物价的涨幅远甚于薪资。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因为下雨,水流浑浊而急速,但两岸丹崖叠翠,云雾缭绕,宛如仙境般奇幻。戴眼镜的汉子身形瘦弱,但嘴上的功夫颇为了得,能将九曲溪的每座山峰、每块石头、每题石刻,都说得活灵活现,如双乳、铁板、巨蚌、仙女、神鳄,再添油加醋地点缀些黄色小笑话,逗得大家开心不已。文化的九曲溪,也需要这样的小俗气。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南宋朱熹作《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接着,他从“一曲”唱到“九曲”,使得九曲溪声名远播。后来的名士,将九曲溪漂流当成风雅事,在两岸岩壁题诗作赋,以示“到此一游”。今人所唱歌曲,当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最为应景,不过,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官样人物才敢唱出口。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我有“探险情结”,极力搜索九曲溪岩壁上的悬棺。同天葬、水葬、火葬一样,悬棺也是古人对逝者一种安置方式。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还存有悬棺遗迹十余处,其中白岩和观音岩的两具船棺保存完好,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有价值的随葬品是龟形木盘,有商朝青铜时期的文化特征。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武夷曾属瓯地,或许这些悬棺就是“闽瓯”先民最后的归宿?中国古代称东部民族为“夷”,夏商时有“武夷族”,据说可能属马来人种,但不是定论,现统称为“古越人”。悬棺是什么样子?因为架得高,距离远,从江流中只能看到洞口些许散乱的木头。《武夷山志》载:“船长二丈许,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传为圆木刳成,且具棹楫,然遥望之弗能详也。”或者:“长丈余,阔三尺。” 可见悬棺为船形,有大船,也有小船。至于怎么搬到悬崖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再加悬幻故事的点染,变得神秘莫测。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除九曲溪古越人的悬棺,我曾在贵州紫云县的格凸河中游看过苗人悬棺,在重庆郁江和酉水看过仡佬族悬棺。若论年代,武夷山的船棺悬葬最为古老,格凸河苗人悬棺则有不足百年者。相对来说,川滇一带的“僰[bó]人悬棺”最为传奇,始于春秋战国,也是快要化成土的棺材瓤子。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唐张鹜《朝野佥载》云:“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其尸三年而葬……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以为至孝。”何谓“五溪蛮”?因其地五条溪流而得名,大抵与今天土家、苗、瑶、侗、仡佬等民族素有渊源,再往前推,与东夷、九黎、蚩尤都能攀上亲戚,可见不论西南还是东南,这悬棺葬俗一脉相承,至少是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结果。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悬葬习俗多出于穷乡僻壤的少数民族。可是,费这么多力气将棺材搬到悬崖峭壁上,到底为什么?《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这理由真让人哭笑不得,不遗余力地放上去只是为了尽快掉下来?还得尽快掉下来。就好比说,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死亡,真让人“无语竟凝咽”。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想来,从古到今,这悬棺也掉下来不少,不知给他们的子孙是否带来福祉?现在依然稳妥者,眼底经过的云烟和人事,怕也数不清了。今人将这些悬棺当成宝贝,用以推断三千年前的人和事,用以厘清我们自己的来龙去脉。棺中人要是知道,怕要也笑醒。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整个漂流过程约一个半小时,今日因雨后水流急速,则要快十几分钟。到“一曲”后,水流平缓,左岸有株树,居然长得像个“茶”字,引得众人频频按下快门。还有棵大树横亘于江心,说是被雷劈断,工作人员正准备拖走。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上岸就是武夷宫。穿过宋街,迎面为春秋馆,里面陈列着武夷山的“档案”。院内两株桂花树,已近九百岁。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经过千年修行的桂花,恐怕都是圣贤了。

九曲溪漂流,躺在悬棺里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