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词帝李煜最悲伤的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怎么赏析?

信陵君无忌

全词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诗书君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一个人默默无言,孤零零的登上这空空如也的西楼。仰望星空,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下头,四下张望,只看见那梧桐树寂寞地孤立在院中,幽深的庭院,笼罩在这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那远别家乡,远离故国的忧愁。这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释怀。



李后主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阙选取典型的景物:缺月、梧桐、空院,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阙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真挚的感情。李煜曾经是一国之君,但如今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过往的荣华富贵,早已烟消云散,而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李后主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即使有满腹的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相知白首休言负

一个多情的皇帝用他的诗词诉说着悲情的一生,恰如那一场春花秋月,风光过后便是无尽的凄冷,唯那愁思如江水,亘古长流。

公元975年,南唐被灭,李煜被俘,囚禁于汴京,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亡国主,从荣华至颠到极尽屈辱,其中的万般滋味,唯李煜深切感受,沉郁哀婉,愁情恨意,这首词便是代表作品。

锁清秋:笼罩在清冷的深秋。

别有一番:另外,格外有一种味道。

写景,点面,点染加渲染,写出词人独立寒秋,天地皆清冷幽寂的凄凉之境。

“月如钩”:不是圆月,不是眀朗,而是残月冷辉,正如家国残败,人落魄,遭遇凄残,残月孤悬,仰望天际,深夜寂寂,是“索索凉风满树头,破窗残月五更秋”,意味深长。

“寂寞梧桐”:拟人,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犹如落魄的词人一般,孤独地独立残月深秋,凄凉难言,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

抒情:神态,动作加心理,从外到内,从形体到精神,愁到无以复加,难以言喻!

“无言上西楼”:独自一人登楼远朓,沉默不语的背后是内心的情感翻涌,亡了国,失了家,被世人笑话,又有何面目大声喧哗?被俘囚禁,苟且偷生,忍辱偷活,命在他手,又有何权利大声痛哭?无言无语,纵泪横流,是后悔,是不甘,是无奈,是无尽的凄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一句写愁历来为人称道。

不同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得如江水,浩浩荡荡,汹涌而来,不可遏制,又如江水连绵不绝,不可排解!

而是“无边丝雨细如愁”,以丝喻愁,新意形象。丝长,丝多,丝乱,丝细如麻,剪不断,理不了,杂糅成一团,恰如那盘旋心头的愁思,愁长,愁多,纷乱复杂,理不顺,除不去,缠缠绕绕,无法抗拒!

是家国,“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国破家亡;是离愁,“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远离故土,沦为阶下囚;是屈辱,“罗衾不耐五更寒,一晌贪欢”的孤苦伶仃,是留恋,“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的往事不堪回首,追悔莫及...

曾是一国之君,如今沦为阶下囚,那其中的心酸悲苦,离愁别绪,又岂是寻常之人能体会!别有滋味,又岂是“离愁”能概括!世人都说李煜昏庸,沉溺声色,懦弱无能,家破人亡,是历史的笑话。然而,李煜本就无意于帝位,被逼成为国君,奈何势单力弱,亡国不可避免,但他凭着文人的柔弱之力,挽南唐多存十多年,实属不易。一个风流的文人政治上玩阴谋,也是悲剧的一生。

背负历史的骂名,忍辱苟活,唯诗词可以慰藉受伤的灵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绿浮芳

李煜《相见欢》:这首词作于词人亡国身虏后那段时期,抒写离愁。上片写深秋词人独自登楼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首句即直接将人物引入画面之中。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意无限。''无言''二字将词人的愁苦神态刻画了出来,而后着一''独''字,勾勒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这句词平白如话,但是却能通过对神态与动作的刻画揭示出深藏于词人心底的孤寂与凄婉。"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词人登楼所见,寓情于景,意境凄凉。身为阶下囚的词人不正如那深锁在庭院中的梧桐吗!寂寞、孤苦。下片抒发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本无色无形,而这里词人将愁形象化,以丝喻愁,非常新颖。那么,"丝"与"愁"有何相似之处呢?词人身为亡国之君他心中的"离愁"正如那千缕万缕的丝一般,纷乱、繁杂。这几句细腻地道出了词人对繁华的故国无法排遣的离愁。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词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沦为宋廷的幽囚,他心中的愁闷是难以言说的,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包含着无限辛酸与苦涩。


106467846

李煜这个南唐后主,真是生错了时辰,也生错了地方。

做皇帝真的既不是他的强项,也不是他的理想。他应该就是个诗人。

即使国破,即使身陷囹圄,李煜还是那般不失诗人气质,也还能做出“不朽”的诗篇,很难得。

一般来讲,一个灭国之君,被囚禁基本上就是被判了死刑,究竟是立即执行还是缓期执行,那就要看那个当朝皇帝的心情了。

被判了死刑的李煜,并不像一般人那般恐惧,绝望。他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受竟然是一个“愁”!

无言独上西楼——估计也没人搭理他,自己默默的登上小楼,这个地方应该就是囚禁他的场所。他登上小楼干什么去了?

——观夜景,赏月。他就是一个把诗人气质渗透到骨子里的“宿命般的诗人”

他看看那棵和自己一样被孤独的锁在深院里的梧桐树,它是寂寞孤独的,他心想:我也是。

月如钩,看见它,勾起他惆怅的回忆。

——往事真的不愿再想了,不堪回首,但是不由自主啊,真是“剪不断”。

但是想了也白想,怎么也想不明白咋就成了“阶下囚”了?很想好好捋一捋,可是越捋越糊涂,就是“理还乱”啊!

这个滋味,估计也就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啊,没有人会和他一样“感同身受”,实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的这首诗,还只是在一个凄凉的场景下的感慨和无奈,但他的另一首诗《虞美人》就非常明确的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悔恨,于是,赵匡胤在读到这首《虞美人》之后,就毒死了天才诗人李煜,当然,他是把李煜当成一种个隐患毒死的,他到底还是没有忘了亡国之恨。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竟成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