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砸水缸的司马光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主。其人武艺高超,智慧出众,带兵有方。在李渊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在登上皇位前,也曾手染亲人的鲜血,杀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哥哥和弟弟,让人感觉到了其人冷酷的一面。


有人说,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为什么不将李渊也一起杀了,这样皇位更稳当,难道李世民不敢杀?


不是不敢,于情于理,都不能杀自己的父亲,除非脑子坏了,李世民脑子没有坏,而且好的很。


1、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心理依赖,如何能杀?

父母孕育了孩子,历经十几年,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不求孩子大富大贵,只求孩子健康快乐,现代如此,古代也一样如此。

孩子是父母骨血的延续,孩子也是父母最主要的精神支持。事实上,父母也是孩子最主要的支柱,更是孩子最大的依赖。


虽说,宫廷之中少亲情,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绝对是最为看重的感情。


宫廷政变,充满了各种兄弟间的互相残杀,也充满了其他亲人间的厮杀,但弑父的片段还是少之又少。因为,弑父意味着要斩断心里的那层依赖,弑父意味着要以怨杀报答养育之恩,弑父意味着要斩却层层美好的记忆,弑父意味着要否定那个人为自己做的一切。


除非情感逻辑出现了大问题,除非内心变得非常变态,否则,弑父是件太难的事情。

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意。做为人,如何能轻易弑父?李世民智慧出众,能力超绝,弑父的事情很难做出来。



2、 杀了父亲李渊,李世民要面对亿万夫所指

杀了父亲李渊,李世民面对的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将是数不尽的指责,这种指责会经久不息,生生世世都会如此。


不是李世民不敢杀李渊,当时的李世民所能调控的资源,杀李渊绝对是可以做到的。可是,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做。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对孝顺都颇为看重,杀了李渊,不仅会受到外人数不尽的指责,更重要的是,还会受到自己内心的无尽谴责。


这是逆情绪、逆社会的行为,如何能做?做了如何能过后面的日子?做了如何能够每晚安然睡着?


李世民不会给自己找不痛快,不会主动去杀自己的老爹。除非老爹李渊要杀他,出于人性,可能会自卫,但自卫的同时,向自己老爹举起刀还是非常难的。



3、 杀父亲李渊,没有任何必要

为什么会杀亲人?可能是为了巨大的利益,或者可能是出于自卫,有些时候,不是你杀了亲人,就是亲人杀了你,你没有太多的选择,因此有人感叹“最大的痛苦就是生在帝王家。”


宫廷争斗最多见的亲人残杀就是兄弟相残,为什么兄弟相残非常多见呢?因为只有兄弟才有机会获得那个皇位,也只有兄弟才有机会与你竞争那一份举世无双的巨大利益。于是,有些人磨刀霍霍砍向了兄弟,李世民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也是如此。


李世民功劳太大,势力也太大,李建成对太子之位有所担心,因此双方拔剑相向在情理之中,就看谁的剑更快了。事实说明,李世民的剑更快,于是惨剧发生在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身上了。


可是,李渊和李世民没有竞争关系,是皇位的先后继承关系,为何要杀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嫡出的儿子只有李世民一个了,皇位不给李世民还能给谁?这事李世民看得很透,李渊看得更透,因为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渊就禅位给了儿子李世民。


难道李渊没有任何能力和儿子李世民竞争?错,不是没有,是很大。可如此下去,乱象又会加剧。就算李渊把儿子收拾了,着眼于未来,其他儿子又怎能比得上李世民?

因此这对父子,老子不会想法杀儿子,儿子李世民更不会去杀老子李渊。


李渊是聪明人,具有大智慧,禅位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也是聪明人,你给我禅位,我养你终老。


宫廷争斗,杀亲人绝对不是上策,有时候只是无奈。杀父亲,绝对是蠢人中的白痴干的事,聪明如李世民,又怎会如此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李世民没有必要杀父亲。如果明目张胆的杀了还是皇帝的亲爹,就是不忠不孝、有悖人伦的畜生。比被大唐狠狠批判的“昏君”隋炀帝还不如。

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李建成也并平庸之辈。所以才有二虎相争,李建成因为是老大,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封秦王、尚书令、天策上将,没办法再封了。兄弟两个,各自有自己队伍,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对于兄弟的矛盾,李渊想了一个办法。

资治通鉴载「(李渊)因谓世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孝王故事。」

但梁孝王仍是臣,李世民从心里是不会接受的。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李建成继位,他就被收拾了,也可能都等不到那时候。

事变中,李世民杀了大哥、四弟齐王李元吉,杀了他们所有的儿子,够狠的,但女眷没杀。而且这兄弟三人是同父同母的。

资治通鉴载「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事变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向李渊汇报,大哥四弟谋反,被处决了。老爹也不傻,早已心知肚明。都是儿子,死了两个,再和这个过不去,自己也危险了。于是顺水推舟,表示,我早就看他们有问题……

「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又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很快李渊当皇帝也懒了,禅位。

上述故事中,因为大家都明白,在皇权的天平上,父子兄弟妻儿都是没有足够分量的。


几苇渡

李家的夺嫡更像昔日的上海滩,而李渊是龙头

据我所知李世民虽然很牛,开疆扩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依旧没有与他老爸李渊抗衡的能力

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曾多次出征,但是他并没有军权,军权一直掌握在他爸李渊手里。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有军权的才是真正老大。所以不要把李世民想的那么猛,其实在李渊在位时,他顶天也就是能接触到军队的皇子。而且李渊立太子就说明人家才是老大。

李世民铤而走险杀掉俩个兄弟,其实是在赌。赌他老爸,年事已高:赌他老爸知道大局,传位给自己。李世民若想杀他老爸,怕是自己会更惨。所以我说李世民不是不敢,而是没能力。

玄武门之变,已是李世民的极限。

见识一下李渊

军事战略大佬(李渊)


夺取长安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歼灭群雄、消除割据则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和好突厥,经略西北,巩固根本;第二阶段是消灭关东、江南等群雄,统一全国。基本方略是各个击灭,先北后南。

李渊入据长安后,曾“以书谕诸郡县,于是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氏、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资治通监》卷一八五《唐纪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用政治招抚手段达到了不战而胜、拓土徕民的目的。在此后征服群雄中,他也多采用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举父子之前,他用认亲和封官的手段相抚了李轨,从而对薛举形成战略牵制;后又派人深入李轨内部,得以不战而降其地。在平萧铣后,他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岭南96州等,都体现了军政并用以制胜的策略思想。

当时关东李密与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杀得难解难分。因此,李渊对他们仍采取坐观虎斗、以敌制敌的策略,专力对付西北群雄。他采取各个歼灭、先急后缓的战略,派李世民先消灭对长安威胁较大的薛仁杲;在刘武周南犯时,又“悉发关中兵”,派李世民击灭之。在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后,才派李世民东出攻打王世充,夺占洛阳。为平定萧铣,他于武德二年(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做水战准备,因准备充分,用人得当,指挥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后又平定了刘黑闼和辅公祏,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很明显,李渊在战略上运筹周密,决策正确,用得其人,是取得这些作战胜利、从而统一全国的首要条件。

这才是真正的李渊,李世民要杀他谈何容易。不要只知李世民手段果敢。李渊其实套路,手段更深。曾是一方之主的他又岂能是如此懦弱。

李世民杀李渊怕是没什么戏吧。再者噬父名声他也背不起吧,而夺嫡之争则自古已有。


生而孤城

李世民不是不敢杀,是不需要杀。李渊已经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还当众吸吮李渊的奶头以做婴儿状。另外李世民不是娶嫂子,是娶了四弟妹杨氏。

1.李渊不是李世民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埋伏,杀死了太子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其中故事也是非常凶险,当时事态已经非常危机,如果李世民不动手就会被李建成灭除,既然水火难容,李世民最终选择了先发制人。

玄武门事变同样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事败死的就是李世民,后面的贞观之治也就不复存在了。李元吉生的孔武有力,武艺高强,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偏偏老天又生了一个李元吉唯一害怕的人,就是尉迟恭,而尉迟恭又是只服从李世民一人。如此玄武门李元吉碰上尉迟恭……真是天意让李世民当皇帝啊!

李渊也完全被控制了,身边站着一身血的尉迟恭,完全丧失了主动权,选择认输,承认了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可能都没有想到父亲最终会认同了他的杀兄逼宫行为,感动的当中吸吮李渊的乳头做出婴儿状。这样就不用背负杀父篡位的罪名,合理合法的继承了皇位。

2. 李世民娶了四弟妹杨氏,李元吉的夫人

杨氏是隋朝望族的大家闺秀,长的漂亮,人又贤惠。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对女儿和其他家眷都没有下狠手。还娶了四弟妹杨氏,后来生了儿子还过继给李元吉,也算让李元吉有后了。

3. 李世民虽有杀戮,却是个重感情的明君

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但是对功臣杀的并不多,算的上是一位明君。很可贵的是他启用了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魏征多次顶撞,李世民始终重用魏征,传为千古佳话。

李世民的皇后也是一个贤后,李世民有时被魏征气的发怒,和长孙皇后抱怨想杀了魏征,但是长孙皇后多次劝阻李世民不要杀魏征,要做明君。可惜长孙皇后寿命很短,李世民失去长孙皇后后非常痛苦和思念。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自为长孙皇后写了碑文。之后李世民又做了一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只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远远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更要求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让宫人居住在里面,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关注叁品姐姐的小幸福,叁品姐姐每天都会分享一段爱情感悟,幸福可以很简单!


叁品姐姐的小幸福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虽然是先发制人,但也是险象丛生,要不是事先策反玄武门守将,把玄武门关的老紧老紧,自己差点就报销在玄武门。后来,李世民部将尉迟恭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首级示众,外面围攻的东宫兵马才知道大势已去,不得已散去。

太子李建成(能征惯战的将才)、齐王李元吉(为人骁勇且擅使马槊)也非等闲之辈,之能怪运气实在太差,当时在玄武门稍微注意保护小命,等外面的援军杀到,还不是吊打李世民。可惜,历史就是这么现实,玄武门事变开始没多久,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死。

玄武门事变成功后,大家都已经明白当今皇帝就只剩下一个儿子——李世民。对于大多数大臣们来说,谁当皇帝都是老李家的。你杀的飞沙走石,我也着不急,那是皇家内部的事情。家天下的皇权争夺,基本大家都是不怎么急的,只要是皇家的人上台,臣子们都认。现在就一个李世民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李渊更是清楚,虽然突然少了两个儿子,但是自己也没办法啊。生米都煮成熟饭了,自己都剩下一个儿子了,难不成要干掉最后一个儿子,让老李家成了绝户。

况且,李渊必须支持李世民的另一个原因是,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如果不快速定位的话,谁也不能保证李世民下面的伙计,哪天不高兴就替主子动手干掉李渊。因为李世民的班子是一只船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不要说当时李渊的人身自由已经被李世民控制,就算没有被控制,他也不大可能对李世民下手的,毕竟王朝的延续更重于儿子之死。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渊可杀不得,在儒家的统治伦理里他是君,也是父。他要是动了李渊,就是对“君父”不敬,这样虽然无妨于他的登基,但是对以后的统治和名声是有极其坏的影响的。天下文人的唾沫子都能淹没了他。

同样的,李世民清楚,自己已经是最后胜出的儿子,其他的皇室血脉都已经被他斩断,大唐王朝要想延续,老爸归天之后要想享受香火祭祀,那是必须要跟他妥协的。事实上是,李渊聪明就支持,大家和气;李渊不配合,也不影响李世民的大权在握。

因此,李世民实在没有必要对李渊动手。历史也表现出李渊的大局意识,玄武门事变后3天,就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2个月后就退位当太上皇。

虽然各位美人姿色撩人,但我更倾向认为李世民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一来有浓厚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娶兄嫂纳弟媳乃是正常的“胡风”;二来兄嫂弟媳都是名门之后,娶了他们就能笼络住重要的关陇集团的成员,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子屠龙

看了这道题目下很多答案都强调“李世民不需要杀掉他老爹李渊”,而不是“不敢杀”。

实际上,李世民还真不敢杀李渊,原因很简单:如果杀了李渊,政治影响太坏,甚至会导致政局崩盘。

↑李渊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退出政治舞台

玩政治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每个政治人物的背后,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力量的团体,而这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罢了。李渊的地位相当于什么?大唐最具有政治权威的代表,其背后的能量和利益团体,力量惊人,就连功高不赏,军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须掂量清楚这里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吧,很多人都遗落了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要抢在玄武门附近动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必须把握住这个“天时”——必须在李建成面见李渊之前,就彻底把李建成消灭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渊和重要大臣。给李世民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当着李渊的面杀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败的代价竟然如此惨烈

应该说,当尉迟敬德率兵,穿戴着染血的甲衣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的生命面临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威胁,如果李渊不妥协,那么尉迟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渊的准备的,这应该也是李世民最后的底线,既然杀了李建成,就必须掌握最高权力,要不然会被清算。

政治经验丰富的李渊马上就明白了当前的局势,死活已经由不得自己这个帝王说了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李渊很快就妥协了,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李渊的妥协其实帮了李世民很大的忙,借着皇帝的诏令,他才能够迅速稳定局势和人心。

最紧张的一天过去了,但李世民面对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李渊怎么办?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么办?以及,东宫太子府力量怎么摆平?

↑李勣效忠的并不是李世民这个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统治权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于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儿子杀掉,避免成为将来的政治隐患;同时,利用李渊的手谕,把玄武门事件定性为李建成与齐王作乱,被李世民剿灭。同时宣布只诛首恶的政治承诺,让东宫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杀的动机,斗志溃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挂了,你还在为他拼命干啥?没有任何回报,只有祸事,没人肯干这样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渊不但必须活着,还有很大利用价值呢。

那如果杀了李渊呢?性质就完全变了,要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的借口就是太子和齐王作乱,尉迟敬德带着这个理由,以及全副武装的士兵,逼着李渊进行颁布下谕旨,让秦王李世民统领各军,拥有紧急事态处置权。

↑尉迟敬德要是杀了李渊,会成为替罪羊

但如果尉迟敬德杀死了李渊,那作乱的是谁?谋反的是谁?明显就是李世民了啊,难不成你说太子齐王勾结李渊作乱?这样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脚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础,那他就不会再有政治权威去统御全国官僚系统以及军队系统了,全国范围轻则爆发两派内战(谁敢保证李勣等军事大佬不会起兵勤王呢?),重则爆发类似唐朝中后期那样的各方势力群殴。

所以,李渊必须活着,还得好好活着,以太上皇的身份发挥余热,给李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来源和基础。

就算李世民能够摆平杀死李渊带来的现实后果,但有一个问题他是无法解决的:以后李唐王朝怎么传位?你李世民敢杀亲爹,那李承乾不敢杀你?事实上,光是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就已经在李唐王朝政治继承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坏的表率作用。

↑李泰为了夺到皇位,甚至声称会杀死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为什么要废除李泰的继承权,他说的很明白:不想让后代皇子皇孙认为皇位可以争夺而来,嫡长子继承制大于天,当然,李承乾不成器,让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实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爱李泰,越发讨厌李承乾,自己就已经动摇了嫡长制继位的念头,结果李承乾和李泰两败俱伤,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当年手足相残才得来皇位,现在你儿子们之间又要手足相残争夺皇位,这是示范效应?还是因果报应呢?

果当如初杀死李渊,未来会在李唐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出现什么惨剧呢?不敢想象,但起码李世民不会有一天好眠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李世民的确“不敢”杀父亲,在玄武门事变中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已经是一个政治大麻烦,在后世备受争议,如果杀了父亲,就算这位千古一帝的贞观之治再如何灿烂光辉,他的执政合法性也会得到极大挑战,也很难再进入“第一等”帝王的大名单之中了。更何况,作为开国皇帝,李渊的旧势力和旧臣仍然不容小觑,如果杀了李渊,李世民很可能会面临政局大乱的潜在威胁。

不过,李世民没杀李渊,最大的原因可能还不是因为“不敢”,真的被逼到绝路,为了消除迫在眉睫的威胁,李世民还是可能会动手,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君不见“沙丘之变”中被饿死的赵武灵王么?毕竟,名声和合法性都是相对远期的事情,李世民大可以为了燃眉之急而暂时不考虑“长远利益”。

所以,除了“不敢”,李世民不杀李渊最大的理由应该是“没必要”。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夺权过程中,李渊体现出了大政治家的洞察时务和顺应时势,明知没有胜算,何必逆流而动,没有对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夺权做什么抵抗。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就迅速发布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仅仅两个月后,这一新的权力结构就在法统上得到了确认——李世民登基,李渊做了“太上皇”。

其次,退位之后,李渊也表现得云淡风轻,守住了不恋栈的边界,每天也就是和旧臣喝喝酒,即使李世民推翻了他在位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政治态度。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时势如此,不得已也,但中国历史上昧于大势者难道还少了么?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已经是李渊唯一的嫡子和继承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李世民也知道父亲也没有其它的政治选择,不担心李渊退位后搞什么政变,他是唯一的嫡子,就算李渊想搞,哪个大臣会配合这种“绝户”式的政变呢?

第四,李世民即位后政绩非常辉煌,强大的突厥在唐军的兵势之下土崩瓦解,这也给了李世民充分的政治自信心:父亲的政绩不如我,已经充分证明了夺位的正确性,又何必去担心父亲呢?

而事实也证明,随着贞观时代的国势日盛,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也逐渐升温。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唐太宗在位期间边患四起,内政不安,和“太上皇”的关系又会发生何种微妙变化,朝中政治势力又会发生何种消长?李渊旧臣会不会图谋复辟?李世民会不会先下手为强,以除后患?


张明扬不说话

我看了几个回答,有的说不能杀,有的说不敢杀,却没有看到有人说不该杀!不会杀!

是的,李世民为何不敢杀父亲李渊,没那么多事后诸葛亮,也不可能是某位达人所说的李渊善于见风使舵——他自己就是船长,又需要向谁使舵去?给谁看?杰克船长啊?

原因就两个:

1、李渊作为一个父亲,儿子绝不该杀他!

2、李世民作为一个儿子,绝不会杀父亲!

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不能、不敢杀者,有能力杀之而不杀也;不该者,绝不可生出此念头也;不会者,不用多此一举也。

不能、不敢杀者,是从利益及前程最大化方面考虑问题;不该、不会者,是纯粹从亲情人伦及忠孝方面对这个行为的否定。

一、为什么不该杀

纵然皇位极致冰冷,纵然皇权极致诱惑,需要夜以继日的算计,需要未老先衰的代价,但父子之间,是否可以不必如此冷血?

如果李世民真的杀了李渊,不但他皇位的合法性会成问题,而且也会给后世的皇位继承开一个恶劣的先例,最悲哀的是,他将会遗祸到今日:既然皇帝可以杀太上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杀就杀?

即使是平民百姓,弑杀至亲也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死后必须要下十八层地狱。何况这是帝王家事,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千万复倍——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他后来成了明君,因此这些污点会更其放大,并直接摧毁帝国的道德体系及人伦基石!相反,他若是个暴君、昏君又或平庸之君,也不差这一个屎盆子,后果反倒不会这么严重!

二、又为什么不会杀

如此反推,可知李世民是真正的聪明人,他既已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大获全胜,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为什么这么说?

李渊一生有22个儿子,精力旺盛,甚至在他退位后还保持了超强的战斗率。然而窦皇后所生的只有四个孩子罢了,换句话说,在这四个孩子死绝之前,其它儿子休想皇位落到自己头上。

这四个儿子中,卫王李玄霸早夭,李建成和李元吉又被KO。现在帝国的第一皇位继承人是且只能是李世民一人而已!

此时尉迟恭进宫,浴血面驾,只是作为震慑及传声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李渊保持清醒,勿行昏着——比如忽然精神病发作,非要将如今窦皇后的独苗苗李世民斩首。

细思李世民之意,敬德此去,不过是为已成囊中之物的皇位上最后一道保险罢了。

李世民既为军事天才,自会精于推演,我相信他早已推演过时局演变。

例如他一出示太子及齐王首级,摧毁了二人党羽的抵抗意志;大变刚生,宫里萧瑀及陈叔达便劝李渊:

臣闻内外无限,父子不亲,失而弗断,反蒙其乱。建成、元吉自草昧以来,未始与谋,既立,又无功德。疑贰相济,为萧墙忧。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新唐书·隐太子建成》)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陛下早做决断,太子和齐王都该死,秦王不错,应该马上立他为太子。

没有证据表明萧瑀与陈叔达早已被李世民收买,但二人在前太子血迹未干时便马上规劝李渊,其实便是当着尉迟恭的面向秦王表示效忠。

两位重臣对自己的支持当然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比较不确定的是父亲李渊。

好在李渊立刻就接了一句:“此吾志也!”

大事定矣!

诸位请想,大事已谐,事态并未不可控制,李渊并没疯,大义已定,最重要的红利——皇位马上到手,李世民又怎会对父亲生出恶魔一般的杀意?

他应该早已在考虑善后问题,他甚至已经幻想帝国的疆域正在亲吻自己脚尖,又怎能做此不智之事,反为后世唾骂、为千古贻笑?

三、李渊的决断

史书的一些细节很有意思,比如我发现了这个:

萧瑀和陈叔达对高祖的劝谏,事实上是先由李渊起的话头。

当时秦王部众已杀散东宫、齐府之兵,马上便来了一句:

帝谓裴寂等曰:“事今奈何?”

这很耐人寻味。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反正给我的感觉是很佩服李渊,在短暂的且一定会有的丧子之痛及手足相残的悲哀后,李渊在沉默良久后,应该心中早已有了决断,所以才有此一问,“现在怎么办?”

不愧是成大事者的风范!

【结语】

只有解释了以上两点,我们才可以引出附加理由:

如不能杀、不敢杀等。

而关于这两点,各位高人的答案早已珠玉在前——如说外面的军方大佬未必会服等等——我还是不献丑了。


王事情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卫,才会选择在这个位置下手。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立刻派刚刚杀了齐王的尉迟恭前去宫中护驾,真实目的去控制李渊。李世民敢杀了自己两个兄弟,为什么没有杀了李渊?


Δ配图

李渊见到身着血衣的尉迟恭,什么都明白过来了。尉迟恭说齐王以下犯上准备叛乱,已经被秦王李世民就地正法。李渊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询问身边的臣子该怎么办。大多数臣子已经被收买,便说李世民护驾有功,如今民心所向应该被立为太子。

李渊任命李世民为紧急事件处理人,可见他的反应很配合。他知道尉迟恭的目的,如果自己不配合,忠心于李世民的御迟恭会立刻杀了他。别人可能不敢如此,但是刚杀了齐王的他,没有什么是不敢的。李世民打算也很简单,如果尉迟恭真的杀了李渊,自己大不了杀了尉迟恭给天下一个交代。


Δ配图

李渊真的有这么好杀吗?

李世民虽然在军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军权还是掌握在李渊手上。李渊建立唐朝以后,先夺取了长安,歼灭群雄。接下来与突厥建立联系,进而消灭东北、江南地区群雄。基本的谋略,就是逐个击破,由北向南。

真正的李渊是一个军事大亨,李世民杀他不容易。虽然尉迟恭已经走到他面前,但是朝廷上还是有很多李渊的人。李渊见到尉迟恭立刻学询问臣子该如何办,就可见他的老谋深算,这是要先确定自己身边有多少是李世民的人。


Δ配图

李世民不敢杀他!

李世民之所以杀李建成与齐王的借口,是他们两人以下犯上准备叛乱。他让尉迟恭全副武装,逼迫李渊下令,拥有紧急事态处理权。如果尉迟恭杀了李渊,叛乱的就变成李世民了。他也就缺失了上位的合法性,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国内都会发生叛乱。

李渊必须活着,发挥他太上皇应该有的作用,来为李世民登基提供合法型。杀死李渊应该是李世民最后的底线,然而李渊机智的反应救了他一命。当然我们这边也给李世民留下阴影,导致后来选择继承人时举棋不定。


史之策

在帝王圈里,出类拔萃,人们提起雄才大略,都会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个帝王要么是终结了乱世,要么是开创了盛世,都是立下了极大功劳的皇帝。可是在这四个皇帝中,被称为唐宗的李世民,其登基过程却有着一段暗黑史,堪为污点,虽历经千年,也不能洗刷干净。

626年7月,李世民带着秦王府兵将埋伏在宣武门,等待急于进宫面圣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其时,唐朝初建,宫帷制度还没建立起来。李世民住在承乾殿,李元吉住在武德殿后院,他们的住处与皇帝寝宫、太子东宫之间日夜通行,没有限制。太子与秦、齐二王出入皇帝寝宫,均乘马、携带刀弓杂物,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也不失为家庭和睦的表现。不过,随着天下平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秦王带兵多年,屡次加官晋爵,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封给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李世民这时候才26岁。这样,让李世民身边聚集起了以十八学士为代表的秦王府政治集团,隐然与太子党分庭抗礼。李建成为了对抗李世民的势力,也在拉拢李元吉。李建成已经38岁,政治手段虽然也有,在古代这样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因此相对于26岁的李世民,李建成就少了一点凶戾。

尉迟恭和长孙无忌对李世民说:听说太子和齐王准备找借口废黜你的秦王位,现在事情很紧急,你要是有心成大事,我们这一帮人就下死力帮你。如果你还有犹豫,我们就趁早各自散了。

这个“听说”来的消息有多少准确性不得而知,但是李世民答应后,秦王府已准备好兵将刀斧弓箭,并且买通了原为太子亲信的玄武门执行禁卫首领常何,得以提前埋伏。李世民举报太子和齐王秽乱宫帷,与后妃有染。李世民的密奏,让李渊起意召李建成与李元吉进宫说清楚。

李建成和李元吉没有想到李世民会在宫廷禁卫重地实施斩首计划,突遭变故,调兵不及。李建成被李世民亲手射杀,而李元吉受伤后在爬向李渊寝宫的台阶上时,被追上的尉迟恭杀死。可见,李世民始终清楚自己的首要目标是太子。

当血染甲衣的尉迟恭带着太子和齐王的头颅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只问了一句:谁为乱?

因为有前天的密奏做铺垫,于是李世民就以太子与齐王因见事泄漏而举行反叛,自己为平叛而来。

以李渊的政治头脑,他不可能不清楚究竟谁为乱。但是眼前太子和齐王的头颅,让李渊意识到原来的政治局面失衡了。秦王已然杀了最有可能威胁他的太子和齐王,那么朝中就再无人能制衡秦王的势力了。因此,秦王是作乱还是平乱的真相已经不重要了。虽然他依然可以号令天下兵马,李靖和李绩并没有参与到李世民一党,但是李世民既然敢于铤而走险,这让李渊也难把握他们的向背。

此刻的宫禁,如果李渊稍有追查元凶的表示,以李世民箭在弦上,骑虎难下的态势,再加上一条弑君的罪名,也无不可。李世民走到这一步,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不管是谁,此刻都不能阻拦他。一旦见了血,就必然要有一个结果。不然,即便是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恭和长孙无忌也要逼迫他下死手。

李世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李渊不同意把最高权力给他,李世民只要背过身去,尉迟恭等人就会结果了李渊,然后把罪名加在作乱的太子和齐王身上。然后,以皇位继承顺位的名义,自立为帝。哪怕有人不服,大不了再打过一遍。李世民武将出身,有这个底气。

李渊忍痛同意了李世民的说辞,并下召让李世民负责查清叛乱真相,等于是选择信任李世民,把最高处置权都交给了李世民。李渊能够在隋末乱世中趁势而起,绝非等闲之辈,这种情形下,他选择缓兵之计,也是情理之中。

这让李世民始料未及,他等来了一个最好的结果,李渊的表态让李世民的所有行为都披上了正当和合法性。

李渊脱险后,也会评估局势,但是唐朝创建不久,各地叛乱势力还没完全扫清,如果此时昭告天下,公布李世民的叛乱行为,无异于动摇国本。李渊已经六十有余,五十知天命,六十不逾矩,李渊知道什么事当做,什么事不当做。虽然见惯了血雨腥风,但是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景象无疑也让李渊心生退意。

仅仅两个多月,李渊就将李世民的亲信人马安插进政府主要部门,清除了太子一系在朝中的势力,给李世民登基打好了基础。之后,他选择了禅位,将皇位交给了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之所以不杀李渊,是因为李渊的高度配合,使得李世民登基的政治风险降到了最低。李世民知恩图报,何况面对的是自己60多岁的老父亲?

李渊在权衡了利弊后,选择了承认野心勃勃的李世民的合法地位,以期让初建的唐王朝家天下能够延续下去,避免隋朝的二世而亡。这是顾全大局之举,事情发展到这步田地,可能李渊也已骑虎难下了吧。他原本有能力避免,却选择了坐视李世民野心渐渐膨胀,以至于让他的儿子们兄弟相残。

至于李世民敢杀还是不敢杀李渊,可以说,在伏兵进入玄武门的那一刻,已经不由得李世民了,一切都是历史按照人性设定好的剧本在演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