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人的經商歷史人物;范蠡——富有而尊

中國古代商人的經商曆史人物;范蠡——富有而尊

范蠡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商人。他幫助越王勾踐消滅吳國並稱霸諸侯而後功成身退去齊國經商成了當地首富。齊王聽了請他入朝為相。三年後他歸還相印且散盡自己的家財遷往陶地隱居,又以經商為業,再次成為大富翁。後人稱之為“陶朱公”,民間稱之為“財神”,也稱為“商聖”,堪為儒商的典範。

  范蠡生於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而當時楚國貴胄專權、政治紊亂,范蠡的才華不為世人所識。

   范蠡離開楚國,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先是為越王策劃“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國之策,幫助勾踐消滅吳國,成就霸業,後又被齊國任為國相。雖然身居高位,坐享富貴榮華,但范蠡始終居安思危,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所以他最終辭官,寧願從事在當時被認為是低下的商業。

   范蠡最後選取的經商之地是住於今天山東一個叫定陶的地方,史書上稱為“陶地”。陶地處“天下之中”,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是最佳經商之地。范蠡就在這裡操“計然”之術而“治生”,他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的策略,僅用幾年時間就積累了大量財富。

  范蠡經商,不僅是有才智,更是具有商德。范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上買賣東西是用眼睛來估量,這樣很難做到交易的公平,於是一心要發明一種可以準確測量貨物重量的東西。後來有一天他偶爾在鄉間看到一老農用一種一頭吊了一塊石頭的木架裝置汲水,很是省力。受些啟發,他發明出了今天還在使用的秤。然而這樣的秤還是會被一些不法商人做手腳,於是范蠡告誡同行:作為商人,應當光明正大,不能賺黑心錢。他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失去福氣;欺人之二兩,則後人做不了官;欺人三兩,則折損陽壽。”

  在那個商人形象不佳的年代,范蠡卻得到了人們的尊重,讚譽之聲不絕。在他死後,被尊為華夏商人的聖祖,直到今天,很多民間商會還有祭祀陶朱公的風俗。

中國古代商人的經商曆史人物;范蠡——富有而尊

  而民間對范蠡的評價則是:“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輔佐越王,在越王最為落難的時候不離不棄,心甘情願陪同越王一起到吳國為奴,還拿出自己的錢財買通吳國的大臣,以保越王勾踐的安全,這些足可以說明其“忠”;當越王臥薪償膽,終報亡國之恥,成就霸業之後,范蠡看出勾踐是隻可有難同當,卻不能有福同享的人,於是決定功成身退,離開是非之地。臨走前他還勸說與他共同輔佐越王的文仲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要文仲和自己一起離開越國。可惜文仲沒有聽取這一建議,不久之後,越王果真開始屠殺功臣,文仲被迫自殺。而范蠡因為及早離開,保全了性命,此舉不能說不謂“智”;范蠡放棄高位,隱居民間,但他不是象莊子筆下那些為了全身而隱居山林的高人那樣過著清苦的日子,住在一間草房中,再在旁邊開墾出一塊荒地以悽苦度日。而是靠著自己的勤勞智慧發家致富。在他離開越國來到齊國之後,就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在海邊開墾荒地,又養雞養豬,農閒時就做點生意。就這樣沒過幾年,就積累了大筆家財,成為當地大富翁。

  富有的范蠡憐貧惜苦,仗義疏財。在離開齊國的時候,他把所有的錢財親朋好友以及附近的鄉親,自己則帶著妻兒,一身布衣悄悄離開前往陶地,後又成為當地富有而尊的“陶朱公”。

   感悟:自古以來,富有的人很多,然而富有且受到尊敬的人卻不多,范蠡則是這“不多”中的難得之一。

  很久以來,人們對富有者似乎都不會有太好的評價,認為“為富不仁”,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更有所謂的“仇富”心理。

  也許成為一個富人並不是最難的,成為一個受尊敬的人也不是不能做到,而要成為一個既富有又受尊敬的人卻是相當不易。

  但兩千多年前的范蠡做到了。

中國古代商人的經商曆史人物;范蠡——富有而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