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烏藥

【藥用】樟科灌木或小喬木烏藥Linderastrychnifolia(Sieb.etZucc.)Vill.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肺、腎、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臨床應用】1.用於胸腹脹痛,寒疝腹痛及經行腹痛等症。

烏藥辛開溫通,善於疏通氣機,功能行散氣滯、止痛,能上入肺、脾,舒暢胸腹之氣滯,故凡寒邪氣滯引起的胸悶腹脹或胃腹疼痛等症,均可應用,常與木香相須為用。亦可配合香附、枳殼、鬱金等同用。本品又善於散寒止痛,用治寒疝腹痛,可配合小茴香、青皮等同用;用於經行腹痛,可配合當歸、香附等同用。

2.用於小便頻數,遺尿。

烏藥又能下行腎與膀胱,能溫腎散寒,對腎與膀胱虛寒所引起的小便頻數、遺尿,常配合益智仁、山藥等同用。

【處方用名】臺烏藥、烏藥(切片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烏藥性味辛溫,走肺脾而理胸腹之氣滯,散寒凝而除疝氣經行之疼痛,且能溫腎,除膀胱之冷氣,用治尿頻遺尿之症。

2.木香與烏藥皆能行氣止痛,為治胸腹脹痛之要藥,臨床每相須為用,然木香行氣力佳,且煨用有止瀉之功;烏藥則又善治寒疝痛經,且能溫腎散寒,以治尿頻遺尿之症。

【方劑舉例】四磨湯(《濟生方》):烏藥、沉香、人參、檳榔。治七情鬱結,上氣急喘。

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天台烏藥、茴香、木香、青皮、高良薑、檳榔、巴豆、川楝子。治寒凝氣滯,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等症。

烏藥湯(《濟陰綱目》):烏藥、香附、當歸、木香、甘草。治婦女經行腹痛。

【文獻摘錄】《藥品化義》:「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袪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鬱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而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本草求真》:「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用於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鬱散結,每於懮鬱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