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的前世今生:越調戲曲史(三)

湖北越調發展相對滯後於河南越調。1949年後,曾一度成立專業劇團,現民間仍有業餘活動。唱腔主要為越調,兼唱吹腔、七句半、崑腔等。板式有慢板、垛板、快二流、慢二流、導板、飛板、間板、滾板等,還有四句越調澄清慢板(類似慢三眼,格式為四句唱詞)。男腔下句多落“ sol”音,為徵調式(快二流下句則落“do”音);女腔下句落“do”,為宮調式。真假聲並用,高亢激越,主要樂器為四弦。行當為末、淨、生、旦、醜、外、小生、貼、夫、雜10行制。重生、末和淨行。過去常演的劇目有《沙陀國搬兵》、《海潮珠》、《牧羊卷》、《李逵摸魚》、《王彥章擺渡》、《討州戰蕩》、《雷振海徵北》等,《宋江殺惜》、《三結義》等唱吹腔。已形成更一種戲曲流派和風格。

越調的前世今生:越調戲曲史(三)

五、六十年代,在老一輩越調演員的不懈努力下,河南越調劇種嶄露頭角,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張秀卿和申鳳梅在中央鄭州會議上聯袂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演出,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為申鳳梅拍攝了專題片,申鳳梅多次率團進京或赴外省演出,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應邀三進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多次接見。六五年多家越調團體參加全國現代戲匯演。越調的影響隨之擴大。當時的越調代表劇目有《哭殿》、《刮海》、《下南唐》、《收姜維》、《無佞府》、《火焚繡樓》、《李天保弔孝》、《李雙喜借糧》、《諸葛亮弔孝》、《白奶奶醉酒》現代戲有《父女倆》、《把關》、《三里灣》和《革命一家》等。創作、改編的現代劇目《賣蘿筐》、《夫妻倆》、《扒瓜園》等新編現代越調戲曲相繼被搬上了銀幕。河南越調進入了一個影響迅速擴大,事業快速發展的時期。

越調的前世今生:越調戲曲史(三)

“文化大革命”中,省內大多越調團體解散、撤銷,演員被下放農村或工廠勞動。如南陽全區僅剩下一個社旗縣越調劇團(原方城縣越調劇團)。留下的劇團也名存實亡,不能演出,越調進入停滯狀態。但當時也移植了些樣板戲和《焦裕祿》等現代戲,但幾乎沒什麼影響。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省越調團體先後恢復和建立。1978年,越調劇團恢復到11個專業演出團體。周口地區越調劇團升格為河南省越調劇團。南陽先後恢復成立了鄧縣、鎮平縣、淅川縣越調劇團。社旗縣越調劇團升格為南陽地區越調劇團,一些老演員重新煥發藝術青春重返舞臺,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劇目和演員,《收姜維》、《李天寶娶親》、《諸葛亮弔孝》、《白奶奶醉酒》、《火焚繡樓》等一大批優秀傳統和新編劇目被重新整理、發掘,並被搬上了電影或電視瑩屏。新編古裝戲有《明鏡記》《四出祁山》等,現代戲有《蝶戀花》《洪湖赤衛隊》、《馬大哈找柺棍》等。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和深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娛樂觀念的改變,同其它戲曲一樣,越調同樣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也急待越調戲曲工作者和愛好者們進一步去研究探索、發展和完善越調藝術的新路子。

越調的前世今生:越調戲曲史(三)

河南越調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滋生出了張秀卿、申鳳梅和毛愛蓮為代表的一些著名錶演流派和越調大師。才使越調的命運有了很大的改觀和轉機。自1960年張秀卿大師去世以後,越調便逐漸進入了"申鳳梅---毛愛蓮時代",兩位藝術家一生一旦,一豪放一婉約,構成了熠熠生輝的雙子星座,是後人很難逾越的兩座並立的高峰。她們及她們的同仁(像毛愛蓮、陳家訓、李明玉、袁秀蓮、李自傑、席桂花、楊振甫以及鄭州的張桂蘭等等)共同創造和改革了越調,極大地解放了越調,卸去了越調的很多沉重的包袱,具有劃時期的歷史的意義。 越調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流派紛呈,角色各異,名演眾多,名角輩出,早期的尚雲亭,中原開越調一代先河的越調泰斗張秀卿(藝名“大寶貝)、金鳳樓(假寶貝),豫東、周口一帶的楊桂芝(二寶貝)、李玉華(旦)、張秀蘭(生)、田髮根(醜)李金英、何全志、陳靜、趙玉霞等等……),許昌市越調劇團的:毛愛蓮、李明玉、袁秀蓮、孫太安、張琴等,南陽地區的代表性演員有張春德、吳春誠,孫太安、李廷安、李金枝、張傳生、李彩雲、王桂巖、楊君、桂新星以及楊豔霞、孟香翠等。通過無數越調藝人們,幾個世紀繼往開來的不懈努力,才開闢奠定了越調事業的繁榮和興盛的基礎。創造了越調事業的成就和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