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相濟:太極拳的內在運動機理

陰陽相濟:太極拳的內在運動機理

陰陽相濟:太極拳的內在運動機理

——對一段“不動”的太極拳教學視頻的評析

陰陽相濟:太極拳的內在運動機理

我們進行教學訓練的時候,不僅應該拿我們自己的核心內容作為教材,還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作為正面、側面,哪怕是反面的應用和對照,以檢驗我們的所學所練是否科學準確。

太極拳說白了就是“陰陽相濟之拳”。不動時為無極,一動即太極,動完復歸無極。換句話說,不動時陰陽合一,一動陰陽便兩分相濟,發放陰陽又復相合,歸於無極。從不動的無極,到引化陰陽兩分,引化好了之後,導致對方(被拔)起根或(被折)斷根,就是失去了平衡,這時進行發放,發放即是讓兩分的陰陽合一,歸於無極。平時的無極樁練習就是練習無極即陰陽相合的能力,套路或功法練習就是在練太極即陰陽兩分相濟的能力。太極拳就是這樣一種拳術,他的技擊和運動機理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那麼太極拳的陰陽呢,說起來簡單,就是陰陽二字啊。說本質的呢,就是陰陽相反卻相濟。陰陽是相反的卻是相互幫助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看似對立的,實際是統一的,這也符合西方矛盾論的哲學思想。這一點呢,我們傳統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這個思想是不謀而合的。當然,這一點我們早就學過,早就知道。只不過呢,人們把他用到太極拳上了,是一個哲學思想具體化的體現,且體現得非常鮮明,讓我們能夠用身體去感知,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論的闡釋,或者邏輯和事態的分析。

話說遠了,回到話題。

陳中華先生視頻中所展示的基本思想,應該指的是胯和肩之間的順逆,是肩胯之間的順逆陰陽。大家都知道胯為腿之根,肩為臂之根。胯和肩是無數對“陰陽”中的重要一對。體現在水平面上的隅勁(此處應熟知十二功法的語境方好理解),胯往右後方順時針轉;那麼肩呢,肩向左後方沿逆時針轉。其實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

陰陽相濟:太極拳的內在運動機理

我們來做具體解讀:

首先肯定他看到了肩胯之間的陰陽,他懂得陰陽,因為據我所知陳先生比較講究實踐。在實踐當中,他是檢驗過的。他的這個認識是有基礎的,是經過一定的實踐檢驗的,所以他很自信。

但是這裡面問題有兩個。第一,我們姑且不能算作是問題,只能說是一種看問題的方式方法。他把胯看作是不動的,保持胯不動讓肩動。那麼這是相對的,如果肩動而胯不動,完全可以理解成為肩向一個方向動,胯向相反方向動。這一點,有一點數學常識或者物理常識的都應該能夠理解。舉個例子,你倆站在一起,你前行10米,他不動,你們之間的距離等於你前行5米,他後退5米;或者用物理學上所說的相對運動來理解。當然,他表述為不動,表述方法本質上沒有問題。但是這種表述很容易帶來一些誤解和一些偏見,比如斷章取義地孤立地認為太極拳腿不動,等等。太極拳有沒有不動呢?有,但不是表現在這裡。這是另一個話題,需專題解釋方好闡明。

一個太極高手和人對抗接觸上之後,表面上看接觸的部位不動了,實際上呢,不是這個部位不動,而是他相對應的相反部位,即與他形成陰陽的部位更多地動了。這個地方絕對不是不動那麼簡單。他一定要動,雖然沒有動的外在形態表現,但是他有內在動的趨向和努力。否則僅僅是被動的靜態的不動,那麼另外跟他互成陰陽的一方就無法與他形成互動,從而無法完成引化,完不成引化就是頂抗,就不是太極了。完不成引化也就無所謂發放,因為引化是發放的前提條件。沒有引化,那便是硬推或硬拉,那不是太極的發放,可以說是推倒拉倒。發放一定是引化前提和基礎上的發勁(陰陽復歸合一)。

陳先生的第二個問題,大家也應該也聽出來了,就是跟我剛才所說的第一點中的不同之處。他描述的是“腿不動腰動”。實際呢,不是如此。實際應該是胯不動肩動,肩胯之間是中間地帶,就像是橡皮帶,就像是弓弦,就像是彈簧。肩和胯,就在相當於橡皮帶的兩端,彈簧的兩端,弓的兩個把,就像是擰毛巾的兩個手。

當然了,他這種表述仍有很好的實踐指導價值。只不過由於認識上的不夠深入,不夠全面,不夠透徹,不夠系統(當然他可能有自成自洽的系統),導致人們一方面在認識上會產生一些紊亂,另一方面呢,在實踐上面也會導致人們就事論事,不夠全面。遇到一個問題,就用經驗主義來解決這個問題,那碰到別的問題呢?再來通過另外一個經驗解決。實踐當中所遇到的問題瞬息萬變,無窮無盡,就事論事永遠無法泰然處之,坦然應對。甚至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很可能會出現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任何看似簡單的問題,都是要靠整體觀、系統觀來看待、分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

陰陽相濟:太極拳的內在運動機理

張長念,出生於1980年6月,安徽蕭縣人,武術博士,首都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中華太極康復協會副理事長,太極療創始合夥人,海峽兩岸傳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武術協會市場開發委員會委員,孔子學院總部武術培訓與研究基地信息部副主任,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忽雷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

主要從事武術、傳統太極拳、太極推手等技術課及武術史、武術導論、武術英語等理論課教學及研究。融會古今中西武術,自創了速成太極拳功夫的“十二功法”訓練體系,在近兩年內培養學生獲全國及北京市太極拳、太極推手冠軍。 多次受邀或被選派赴澳大利亞、荷蘭、挪威、德國、法國等國教學。

迄今在各級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發表武術及太極拳研究論文80餘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體育總局社科、北京市社科6項。出版譯著及編著4部。多次參與北京奧運會武術比賽、世界傳統武術節等比賽組織或裁判工作,多次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武術節目錄制,介紹太極拳養生與技擊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