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

最新電影1996

寶寶表面焦慮的是死亡的問題,實際上折射的是分離焦慮的問題。是不是您平時對孩子地陪伴太少?孩子的安全感不足?

我給您的建議是: 一,首先重視孩子的問題,不要搪塞他,給到孩子足夠的耐心來,一遍一遍的傾聽孩子的話,傾聽時不加任何評判,儘量引導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他內心的恐懼,孩子描述完您再複述他地語言,給到他共情,:哦,媽媽知道了你很害怕是嗎?你很害怕死亡,害怕再也見不到媽媽了。同時,一定帶給到孩子肢體上地安撫,讓他感到此時媽媽對他深情的愛。

二,跟孩子聊一聊死亡。首先,你可以說你小時候也曾有過這樣的害怕,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孤獨感。然後,科學的跟孩子說死亡:是宇宙世界的規律,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永遠存在的, 比如春天小樹發芽,秋天樹葉掉落,比如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再給他講講如果我們的人類和動物只有出生沒有死亡,世界會是一種什麼現象。接著話題在回到孩子身.上, 感謝你這個可愛的小生命來到媽媽身邊,媽媽會陪著你長大,你會陪著媽媽變老,我們要珍惜我們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媽媽愛你,永遠都愛你!



三,建議你生活中一定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每天多陪孩子做做遊戲,多一些肢體上的擁抱,臨睡前在孩子的耳邊說: 媽媽愛你,永遠愛你!把你的愛輸入到孩子的潛意識裡

四,你要有心理準備,並不是今天你按照我的步驟去做了,孩子明天就不害怕了,沒那麼快,但孩子的恐懼感會一天一天消除,慢慢來, 你要有耐心哦,只要孩子重複這個話題,你就帶著飽滿的愛意與孩子互動。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也許是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也許只是我們的傳統,我們通常都很避諱跟小孩子說有關於死亡的事情,甚至對於小孩子的突然提問,我們會為之一愣,不知如何表達,不正確的引導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誤解。那我們該如何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呢?

一,當孩子提問時一定不要回避,不要跟孩子說“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這樣的話搪塞孩子,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恐懼不安。更不要跟孩子說“去了很遠的地方,那裡很美”或者“永遠的睡著了”這類的話,小孩子的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類似於這樣的話對小孩子來說,或許很危險,他可能會想去試一試。曾經就有這樣的新聞,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自殺,留下遺書,遺書上有“我太想去天上看看了”“下輩子再做你們的女兒”等等很多這樣的話語。


二,我們要平靜地告訴孩子生老病死只是自然規律,就像花開花落一樣的自然,有出生就有死亡,人就是在這樣的自然規律下繁衍生息

三,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就是等死2嗎?當然不是,如果我們一生都在恐懼死亡的到來,那我們又何必活著呢?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學習怎樣活的精彩,我們要學習怎樣才能不留遺憾的死去。如抗日英雄們能夠面對死亡泰然處之,源於他們的生活是積極的,充實的,又如一些文人,科學家,他們面對死亡也並沒有感到遺憾,因為他們活的有價值,活得有意義。還有一些反面例子,那些監獄裡面臨死刑的囚犯,他們哪一個對死亡不是充滿著恐懼,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生活,生命不會重來,他們也再沒有機會好好生活了,他們的生活裡充滿了遺憾,可他們也只能帶著遺憾和恐懼死去。

告訴孩子,你的生活才剛開始,要不斷地學習讓自己活得更好,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精彩,這才是對生命的敬重。

我們不能避免死亡,但我們能讓自己活著的每一天都很美好。


l尹建群l
我是“百家爭鳴話教育”,做了十幾年老師,一直在關注教育,歡迎和我交流。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了逃脫死亡魔咒,千方百計長生不老,最終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這極好地證明了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任何人都無法迴避。

既然孩子問到了這個問題,與其迴避,不要讓孩子瞭解一些生老病死的常識,提高他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進而促使孩子以一種更積極進取地態度去面對人生旅途中的種種問題。

當然死亡問題的回答難度較大,技巧性也比較強。太過於直接,會讓孩子產生害怕情緒,繼而引發低落的情緒反應,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太過於隱晦,孩子有可能聽不懂,困惑依然存在。個人建議:用小動物的生老病死為案例,一來會激發起學習熱情,而來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失去”的痛苦。

最後,順便說一句,能夠在小時候對死亡發出一問的孩子都善於思考問題,未來的發展空間都比較大。如果您的孩子是這一類,請善加引導。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請下方留言!
我會用心回答每一個問題!不當之處,敬請朋友們批評指正!


百家爭鳴話教育

吳志偉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中國文化心理學系主任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張曉平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心絲帶心理學志願者、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武漢大學應用心理學心理諮詢專業研究生


這個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迴避它,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正確地面對它。

一是要在一個恰當的時候,恰當的場景下,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談死亡。比如孩子喜歡的金魚或者養的花死了,我們要告訴他,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不美好的東西,動物、植物、人,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我們要學著接受它。它的到來、離去,都是和我們的一種緣分。

二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的情感。讓孩子悲傷、難過、失落等情緒宣洩出來,不能積壓在內心打成結,否則會影響他以後的生活。我的做法是,引導孩子回憶和失去的事物在一起的情景,寫成文章或者詩歌,把它朗誦出來,表達追思。

三是明瞭死亡的意義,正因為有了死亡,活著才顯得如此珍貴,如此動人。所以要好好地享受,好好地對待,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每一天。

四是告訴他讓生命得到延續的辦法:肉體消逝,而精神和能量永恆。比如用心去愛親人們,讓自己活在親人的心中;比如用心去愛、去奉獻這個世界,留下偉大的思想、事業等等,讓自己活在所有人的心中,比如釋迦摩尼、孔子、孟子這些先賢,再比如周恩來、毛澤東、雷鋒,雖然身體消亡,但他們都永遠地活在了這個世界上,活在了人們的心中。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其實孩子每一天都在接觸死亡,我們吃的魚,打死的蚊子,孩子就見證了活的變成死的過程。

那麼,人會死嗎?答案是肯定的。人死了之後,也是一樣沒有了知覺,他就是會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了。

清明節的時候,我們會去拜祭祖先,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懷念。雖然人已經不在了,但是先人的精神做過的事情還是永遠的留在我們的心裡。

生命是有限的,要想能夠讓別人記住我們,就必須做出貢獻。

死亡這個話題,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最好就是往生命意義的方向上講,引導孩子要好好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在這裡借用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做出過偉大貢獻的人,也不會被人忘記的。


茵苗教育

告訴孩子死亡就是長久的離開,每個人都有一天會離開,去很遠很遠的地方,但是不用難過,因為有一天還會再見面。讓孩子懂得死亡就是離開了,但也不要讓孩子太傷心難過。相信等到孩子長大了,自然也就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