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

谭孝生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原为格物致知。胡适借助现代科学的兴起,将之比喻为科学方法,即作为种研究知识的方法来看待,同时,他也提到了王阳明格竹子累倒的故事。

格字本意是什么呢?宋儒解释为“至”,这是对的。先秦的至常见的意思有两种:一个是“极”,就是极限、最大的意思,如孔子所说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以及庄子所说的至人;第二个意思是至某处,到某处,如庄子说的——今日适越而昔至,《管子》里的物至则应。

格物致知,格字就是至,因为先秦的格字可训为至,《尚书》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章太炎说格训为“来”,也可以。因为至在先秦也可训为来字,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庄子的“今日适越而昔至”,其实庄子是引用惠施的话并做了调整,惠施说的是“今日适越而昔来”。又如物至则应,这个至也可以翻译为来。

总之,格物致知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身的方法,差别只在于现代人可以凭借诸多科学仪器研究事物更细致入微。宋人说的格物穷理,即类似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科学,又有哲学的意思,同时还有古代西方所说的实践(伦理实践)。

哲学在被科学打败后,就放弃了知识领域的东西。


肥嘟嘟的小不理

“格物”一词的本意是深刻研究某一物或事物,而后从中有所得,总结出的规律可以形而上,也可以形而下。

王阳明格物,以竹子为研究对象,在竹林中与竹对话,格竹七日累到吐血,但始终不得要领,直到后来龙场悟道,把平生所学全部用在了现实的实践中,从而得出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心外无物”,


对外境事物的判断,都来自自己的内心,如何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解读出内在的本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由格物而致知,只有良知才是钥匙,否则智巧就容易走向了歧途。

牛顿“格”苹果而知“万有引力定律”,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全息性,透过千变万化的外表外形,内在的规律只有一个,老子把它称为“道”,万物都是由道而生出来。

《黄帝阴符经》中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是再说人体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融通相互影响。

说到根本是心念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一群人的集约性意识,会集聚形成一股合力,“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集体的意识是合于天道的善良,那么此地也会海晏河清,多平安吉祥。

乾隆曾经训诫官吏:有的人到哪儿上任哪有灾害,可见是人出了问题。



佛家的空性智慧谈到,五蕴皆空,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心念所化现,一念一世界。

格物便是当下所遇的一切事物皆是最好的遇见,或许在启发,或许再告知,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儿,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决定什么样的遇见。


汉字在人间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意思。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获取知识。通俗的讲,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与学习的过程。

在古代,格物致知就是一个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基础学习过程。

怎么这样讲?我们来看:

儒家经典“大学”里面,一个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为第一个阶段,即完成基础的学习阶段,也就是说,一个人考取功名之前的修学业阶段。学习内容为史地经典,以及诸子百家,五经四书等等。

诚意,正心,为第二个过程。这个过程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忠、孝、诚、敬、正、和之心。

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前两个阶段是并行发展的,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人“从文”的阶段。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正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因为知识当中包含这些东西。

古人入仕从政的两个途径是,一个是科举入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样子的。另一个是习武入仕,成为武将,跟随皇帝南征北战,最后封爵封侯。

齐家,是第四个阶段。也就是说,在家中的孝和悌的阶段。孝为孝敬父母,悌为尊重兄长,友爱四邻。

治国、平天下,为最高阶段。当封爵封侯之后,就有治理一城一国一个地区的能力,也有护佑天下的施展余地,治国安邦。

上述,是一个人在儒家思想统帅下的成长过程。格物致知,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就是完成基础学习的过程。

至于说王阳明,对格物的理解已经是后来的事儿了。孔孟之道是儒家正统思想,王阳明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但是杂入了更多的唯心论,唯心主义思想,不能说儒家思想的正统。


高考元学力岳峰

先说答案。

格物,就是将“物”的本质正确标识出来的意思。

换句现在的话就是:正确的认识世界。

格物,不仅仅是认识事物现在的样子,更要认识到事物从何而来,因何而生,如何成长,又为何消亡。

出处

格物一词,语出《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木、夊、口组成。

木,本也;

夊,脚掌反象;

口,洞口;

格,有返本之意。

如何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那就是要返回到世界的源头,去完整认识万事万物无穷造化的根源,认识他们的生、长、成、亡。

认识世界

世界是如何而来的?

《道德经》代表的华夏道易思想认为是这样的。

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现象。

我们可以体察到的事物,感知到的变化,就出现了。

任何事物,任何变化,都根源于“道”。

因此,认识世界的前提条件,就是掌握道易的思想。

形而上的道易思想,在伏羲时代,演化出象数的思维,河图洛书,便是对天道运行的符号标识,这是最初的格物

到了黄帝的时代,文字发明了,华夏人用象形文字这样的自然语言去拟合自然的生活,这是人文时代的格物。

所谓的格物,并不是随便拉个框架,找个抽屉、格子,把事物往里一塞,就万事大吉。

而是要观天之道,格物以自然。

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

为何格物

以道格物,可以得正知,得正知而可以达诚意,达诚意而可以正心,正心者可以以道修身,以道修身者可以以道齐家,以道齐家者可以以道治国,以道治国者可以以道平天下。

格竹子?

不为也。

以上


平凡2850

要明白「格物」是什么意思?首先要明白《大学》是一本什么书?而要明白《大学》是本什么书,又必须明白孔子到底是干什么的?

从根本上来说,孔子学问的核心是教人「心智系统转换」,孔子就是一个教人「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练。

我们非常熟悉的儒学经典《大学》则是一本非常完整的,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科书。从「心智系统转换」的原理、方法、细节、过程都面面俱到……

《中庸》用今天的教科书分类来看,就是一本「心智系统转换」的教辅书,主要是孔子对于在「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讲解。

《论语》则是孔子对弟子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点评以及弟子的学习心得。

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格物」的意思,先要把这些大关系先理请了,然后在这种大关系中,来认识「格物」的真正含义。

「格物」其实是「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大心智系统调整技术之一,这三大心智系统调整技术就是:「格物」、「诚意」、「正心」,请看下图:

大家可以 仔细看一下上图,这张图就是《大学》内含的结构图。

从《大学》的角度来看,「格物」是「诚意」的基础,那么,这个「格物」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人的两套心智系统。

我们平时所用的是第一套心智系统,这套心智系统的特点是,依据已有的经验、观念、知识、偏见、预期来看到事物。

换个角度来说,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所谓的「物」,并不是「物」的本身,而是存在于人意识中的经验、观念、知识、偏见、预期。

所以,一个想要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首先,就必须抛开自己的经验、观念、知识、偏见、预期,这就是「格物」的意思。

「格」字本身就有破除、打破的意思。

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心智玩家

格物是一个动宾短语,“格"是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观察、了解、研究,“物"是动词"格"渉及的对象,指生活环境中的客观事物。

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待我们去发现、学习、运用。"格物"强调的就是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不能完全沉迷于书本不能自拔,而要到生活中去寻求启发和灵感,就是古人说的“道法自然"。

"格物"只是手段和过程,其目的是“求知"。


老韩闲聊

理解格物,就必须理解致知,还必须做到诚意正心,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诚意正心,心无旁骛,我们就可能体会到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就会进入无知无欲的境界,就会体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理解了格物就是本来无一物。


煮茶闻书香

格物一词出之于《大学》:是分明是非,辨别好坏的意思。《大学》中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至善。有八条目,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其物才能致其和,致其和才能诚其意,诚其意才能正其心,正其心才能修其身,修其身才能齐其家,齐其家才能治其国,治其国才能平天下。反之要平天下必须治其国,要治其国必须齐其家,要齐其家必须修其身,要修其身必须正其心,要正其心必须诚其意,要诚其意必须致其和,要致其和必须格其物。格物最为重要,《大学》八条目中都离不开格物。格物的意思是分明是非,辨别好坏,没有格其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无从谈起。


亏盈益谦

不同的境界层次会对“格物”有不同的经验理解甚至超验体会。

我们一般的理解,“物”仅指物质,但儒道经典里的“物”,也包括精神。甚至在论及生命现象时,“物”就不指物质了,它特指与物质有交互关系的精神世界里的一切物化现象,包括物质在精神世界的投影(我们对物质的直接印象)、残影(记忆)、扭曲异化(我们那些奇怪的理解和对记忆的加工、对未来的想象等等),以及这些作用的各种扰动、混合。

整个生命现象里,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领域里,除了与物质有交集扰动的这部分精神以外,还有一个理想的“地方”,或者说是一个理想的“东西”,它与现实世界的物质没有任何关系,是独立存在于“物”外的,这个“东西”,一般被称为“主”,也叫“心王”,或者单用一个“心”字或“王”字,禅宗有时也把这个叫“我”,都是一回事情。

但是,这个东西很难说,它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无体而有用,也不是什么秘密,古今中外各色经典都在讲这个东西。

我们对于生命现象的认知,到了“心王”这个层面,再往“里”,就没有意义了,除非根本就没到。而对于“心王”的认知,并不是非要天天挂在嘴边才叫明了,实际上“心王”本身都是似有非有的,当我们尽于“物”的时候,对面便是心王,当我们坐入心王时,所见皆物,所以,在极致处,“一阴一阳之谓道”,任何人都是,居阴则遍行于阳,居阳则遍行于阴的。

“格物”二字,没有明讲“心王”,是因为,唯有居于“心王之所”,才能“格尽其物”,非“格尽其物”,不足以坐入“心王之所”。

具体到“格物”的“格”字,是各安其位、各适其职。也就是把我们脑子里的“物”,和现实世界的外物,要一一对应,而且真实不虚,外边是什么样,里边也是什么样,这样就不会自己马扁自己,真正到这一步,也就自然能坐入心王之境,就能“致知”。


n是名n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愿意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要明确理解格物,需要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这个词。如果这个话有点不懂的话,那么应该体会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的一篇课文。

《察今》“”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这样,这个格物致知就基本明白了,所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最深刻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