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中颠覆历史的观点有何评价?

天籁水无声

说说关于这本书的来源~

“不准”不是不准许怎样怎样的意思,是一个人名,读音为[fǒu biāo],是晋武帝在位时期生活在汲郡(今属河南卫辉)的一个著名盗墓贼。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一说为咸宁五年,即公元279年)十月的某一天,不准盗挖了魏国第四任国君——魏襄王魏嗣的陵墓,也有学者认为是魏国第六任国君魏安釐[lí]王魏圉[yǔ]的陵墓。

不准打开的陵墓,除了发现内有大量的竹简之外,“得铜剑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

在漆黑的墓室中,不甘心的盗墓贼点燃竹简照明,搜取宝物,毁掉了部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几天后,官府有人发现了被遗弃的陵墓,立即上报朝廷,晋武帝非常重视,派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负责,由束皙、傅瓒、张宙、卫恒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组成专家组,发掘整理残余的竹简。

当时,盗墓贼对文物的破坏极大——“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

苟勖等人惊讶不已,因为这些劫后余生的文物属于绝世珍品。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对六国的史书进行了疯狂的毁灭,绝大部分史料被付之一炬,这些魏国史家的记录深埋地下,因此躲过了史上那次空前的劫难。

此次抢救性发掘,整理竹书数十车,出土了竹简上书写着小篆古字的《纪年》、《易经》、《周易》、《国语》、《穆天子传》、《周书》等数量庞大的史家典籍,当时统称为《汲冢书》。

《汲冢书》后来经过整理,称作《古本竹书纪年》,其内容早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二百余年。

其中的《纪年》属于魏国的史书,记载了夏朝开始,一直到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256年)的历史。

《纪年》记载的内容与当时存世的《春秋》内容大致相同。不准盗挖陵墓,促使珍贵的文物不致腐烂,重新回到人间广为流传,也算是客观上为人类做出了一大贡献吧。

《汲冢书》的问世,被学术界誉为古代“四大文化发现”之一,其学术价值以及准确程度比《史记》更具有权威性。


汉周读书

而《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乃由王国维辑校,是在古人晋人,宋人揖校基础上的再补正。

竹书纪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秦始皇的焚书,使先秦很多历史书荡然不存,五帝及夏的历史悬疑,竹书纪年的出世填补了这些空白,使中华文华的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当然这部书中对历史的记载与我们所知的,特别是《史记》记载的有些不同,有的记载甚至颠覆了我们的认识,但本人的理解是:《史记》虽然是一部严肃的纪传体通史,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真正的历史,司马迁也是参阅很多书藉,访问很多地方和人才完成的,所以从时间上说,成文年代更久的竹书势必比《史记》更可信,特别是西周以前的历史,五帝史。

所以我认为,不是竹书纪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而是我们被不正确的历史记载误导了很多年。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近百万年的进化史,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唐史大白话

现在有不少人说禅让是假的,都拿竹书纪年说事,好像尚书记述不真,竹书纪年就真一样。不应该这样认识。《竹书纪年》说“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可是,竹书纪年据说也不过是春秋晋国史官和战国魏国史官所做作的一部史书,且宋代时散佚后重新整理。晋国魏国这样表述历史也有法家思想缘由,大体与韩非子思想逻辑类似。所以,并不代表竹书纪年就是真实的。尤其是,有人研究甲骨文认为商朝商王祭祀伊尹规格很高,如果如竹书纪年所说伊尹篡位,那么,商王怎么可能以高规格祭祀伊尹?同理,竹书纪年对尧舜禹时代的说法也可能存在用法家思维把历史描黑的可能,以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确立法家思维的变革。


玄谷真人

看到竹书纪年,一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然,继而又明白了:我们现在可以大米造jia,可以菜籽油造jia,可以文凭造jia,可以教授造jia,可以很多很多造jia,不能多说了......那凭什么?古人为什么就不能造jia呢?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谁真谁假......

同时,不管尧舜何如,我们只需要知道:

一是围绕着尧舜的举例、讲道理,如果我们真明白了那些例子、道理,那对我们修为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是既然有说尧舜是圣人的人,那就肯定有不赞成尧舜是圣人的人,只是几千年历史下来,不赞成的被毁灭的越来越多,因而几乎很少见了而已!

三是通过这个竹简,我们应该要明白一个道理:除非明心见性,除非得道了,不然,我们凭什么认为我们的一切所见、所闻、所感、所知,就是世间的真相?世间存在的东西,一切皆不是真正可靠的,连我们自己的身体,很多时候都会欺骗我们,还有什么是肯定值得相信的?

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只能说明,我们只知阳,不知阴;只知直,不知曲;只知不变,不知变化;只知规矩,不知规矩只是用来内化提升自己的......


三教一家共华夏

《竹书纪年》据传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很幸运的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流传到今天。上面记载的一些事情和我们今天大众所认知的历史事件有很大的出入或者说根本就是相对立的。

但是谁也不知道远古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真正震撼性的考古发现就不能断定那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所能根据的就是现有的史料,现有史料又以《史记》为首。

要说《竹书纪年》的成书年份应该是比《史记》要早,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并不能断定它一定是魏国的史书,也有可能是某个历史爱好者自己编着写玩的书。其次书中主要是记叙了晋国和魏国的事情,可能它就是受到了当时流行于三晋大地的学说的影响而成书。

我并不是否定《竹书纪年》,我也觉得书中所描述的一些历史事件更符合古人们的行动方式,哪有谋朝篡位还不流血的。只是它的来历实在是个谜,所以书中之事也就有待商榷了。


文骨甲

史记其实不是史书,而是和春秋一样是“经”,也就是包含了作者价值观的二次创作,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文献不足征也”,连夏朝的历史都没有足够文献证明了,那三代之治更多虚构了,孔子就是要虚构一个理想社会,用来表达自己理想的施政方针的,司马迁也一样,他试图传达自身的价值观,不是“述而不作”,甚至还有加一点“太史公曰”


筚篥2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简单说,我们的古代学者很多人研究过,都觉得这个记载不可靠,既有历史考证因素也有不符合儒学传统的因素。我们后人再没有进一步的可靠史料佐证下,其实没有必要如获至宝一样讨论这个问题的,浪费时间


陈颖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