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宿州有關聯的古代及近代名人

與宿州有關聯的古代及近代名人

趙汗青

孔子:孔子棄司寇而周遊四方時,曾遊說至今宿州市蕭縣和宿城一帶。蕭縣天門寺就有夫子硒書場,夫子避雨處等遺蹟存在,宿州城西十里許有孔子演禮處,後建成演禮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為此寺題過匾額,凡來遊客皆到此憑弔。

子張:顓孫師,字子張,陳人,從師孔子游蕭,愛其風土,遂家焉。其墓在蕭縣城南三十里掘坊村,墓高丈許,廣圓一百二十弓。

閔子:閔損,字子騫,其先魯人,後居宋相邑之東(今宿縣北七十里閔子祠村),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居德性科,與顏淵並稱。少時為後母所苦。後母生二子,一名閔革,一名閔蒙。後母偏愛,冬月,母以蘆花為損衣,以絲絮為二子衣。父知,欲出其妻,閔損跪而求曰: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遂止。母感悟,待三子如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與其父母昆弟之言。”

魯國權臣季孫氏欲聘閔損為費邑宰,損辭而不受,並說:“如有復我者,我必在汶上矣。”閔子與魯卿孟喜之:戶孟敬叔同學,敬叔見閔子賢孝,欲以妹嫁之,月雕漆華美車子送閔子求婚,閔子謝絕不受,並辭說:“彼貴我窮,不能成婚。”後娶公冶氏貧女為妻。一生從事教育工作。

唐開元八年以閔子從祀孔子廟。宋祥符元年封為費國公,褒為幾聖。明朝給其守墓裔孫以衣中奉祀。清康熙年間帝賜以匾額“德性之科”。遣江南學政內閣學土張廷樞頒懸閔子祠以示崇敬。又命其裔孫世襲五經博土。明清兩代詠閔子詩甚各,今錄數首,以見一斑。

(一)明大理卿黃鞏詩:

青山環故冢,古木護朱闌,師友諸科最,親為一子寒。

裡務今不改,廟貌久猶完。茅土雖封費,終非季氏官。

(二)明尚書李化龍詩:

閔子祠堂官道西,蘆花滿地草悽悽。階前幾個長松樹,是慈鳥不敢棲。

(三)清英山學博孫玫詩:

幾個慈烏噪墓林,苔封殘碣飛白雲。蘆花莫漫輕題句,浮想當年孝子心。

林木岡巒信可遊,如何卻步意悠悠。只緣當年辭官去,留得蘆花一片秋。

閔子墓,在宿縣北七十里閔賢集北四里許閔子祠村。東北有騫山,山西南有閔子騫故冢。冢前有祠堂一所,周圍古老蒼松數百株。祠西早有蘆花坡,是一望無際之蘆花潮,

現已成良田。祠西近處有一小溪,溪水清澈,名為洗須溝。傳說為閔子洗須之處。今荷花滿溪。祠東側有一方圓數十尺之小池,池水呈青黑色,池泥黑如墨,名為洗硯池,是閔子洗硯之處。

祠南有一土臺,方圓近百尺,高約丈許,頂平整,名為曬書檯,是閔子曬書地方。祠西南有座小山,稱為二子山。相傳閔革、閔蒙常到此山打柴、採菜,因稱二子山。祠東公路旁有牌坊一座,浮雕精細,上書“先賢閔子故里”。祠內塑象,儀容慈祥,令人肅然起敬。祠內有歷代碑碣一零另八塊,均讚頌閔子之“孝”。其中有一詩碑:“古今百行孝為先,千載猶稱閔子賢。鳳起庭前寒徹骨,蘆花散作雪漫天。”

閔子騫與另兩位宿州人顓孫子張、顏子柳並稱為春秋三賢。

陳勝:字涉,秦時陽城人(今安徽蚌埠市固鎮縣湖溝鎮)。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起義於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大澤鄉鎮)。至陳建立張楚政權,後為秦軍擊破,公元前208年在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市)被莊賈所殺,葬碭(今河南永城縣芒碭山)。

葛嬰:朱雞石,符離人。秦時避亂隱居離山下,親自耕種,以農為生。自幼好讀兵書,常以李牧、廉頗自比,並重魯仲連之為人。磊落多氣節。陳勝起兵大澤,閭左首事,葛嬰往從之,以誅暴秦,曾將兵撥大澤、蘄等地。並領兵東征,佔波、安陽、會垓、抵東城,立襄疆為楚王。後聞陳勝已稱王,遂殺襄疆,回報陳勝,陳勝怒殺葛嬰。

亦有說陳王敗,嬰歸漢,助漢破齊滅楚,因多戰功,封列侯者。恐不可信,姑錄存之以待考證。

項羽:公元前232一前202)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人。楚國貴族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戰死後。秦將章邯圍趙1楚懷王任宋義為上將軍,任他為次將,率軍往救。宋義到安陽(今屬河南)逗留不進,他殺死宋義,率兵渡潼水救趙,在鉅鹿之戰中摧毀秦軍主力。秦亡後,站在六禹舊貴族和奴隸主復辟勢力的立場上,自立為“西楚霸王”。恢復分封制度,實行分裂割據。

楚漢相爭的最後決戰,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韓右、彭越等合兵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靈壁縣東南),項習糧盡援絕,又聽到四面皆楚歌,以為漢軍已得楚地,便突圍南走,乏烏江自刎而死(是年三十二歲)。

今縣南垓下古戰場遺址可見,縣西北七十里有“霸王城”,系項羽屯兵之處。

虞姬:(?-前202年)秦末人。或謂姓虞,或謂名虞,項羽姬妾,常隨出征,在楚漢決戰中,項羽軍壁垓下,兵力食盡。項羽自知眾寡懸殊,心中惶恐不安,夜飲賬中,虞姬獻舞進酒,是時忽聞楚歌四起,知軍情突變,哀嘆大勢已去,她以歌和項羽,後傳其歌詞是:“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刎頸以別,敗軍途中,築冢葬此。“霸王別姬”故事已傳為歷史佳話,廣為流傳達室,詩人詞客,多有吟詠。如唐代的高適、胡曾、李商隱、杜牧,宋代蘇轍、蘇軾、曾鞏、辛棄疾,明代的葉志淑,清代項璋、楊兆均等都有題詠。

虞姬墓座落在靈壁縣城東十五里,宿泗公路南側。

劉邦:漢沛郡(今豐縣)人,字季。秦時為泗上亭長。二世立,帝起兵於沛,自立為沛公,入咸陽,降秦王子嬰,除秦苛法,約法三章。已而項羽破咸陽,立帝為漢王,以肖何為竺,韓信為將,還定三秦,破羽於垓下;五年即皇帝位,國號漢,建都關中。在位十二年崩,因功高而為漢帝之太祖,特稱高祖。匹夫而蟈起天下者自高祖始。

漢高祖在避秦兵亂來蕭,匿藏於皇藏峪幽洞中,由此洞名曰皇藏洞。

鍾離昧:泗縣人。項羽手下大將軍。

徐防:宿州人。少傳家業,通經學。西漢明帝時興孝廉。曾補尚書郎,典掌機要,以謹密稱職。和帝時歷拜司空、司徒。殤帝時遷太尉、參錄尚書事。安帝時封龍鄉侯。

劉矩:沛國蕭人。初舉孝廉,漢桓帝、靈帝時期歷任尚書令、常山相、太常、太尉等職,所闢屬官多名儒,曾號稱賢相。

趙孝:宿州人。王莽建新朝時,封為田禾將軍,同時封趙孝為郎官。

朱浮:沛國蕭人。少有才,從劉秀平定河北,拜為大將軍幽州牧。

桓潭:宿州人。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家。

朱溫:後梁太祖。碭山人。

稽康:字叔夜,三國(今宿州)人。稽康生於曹魏末世,與魏宗室完婚,是曹氏的女婿,被拜為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著有養生論,“彈琴詠詩,自足於懷”。他與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因常會清淡於竹林之下,曾被稱為竹林七賢。當時山濤是吏部尚書,欲舉康自代,他便寫了一封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這封信雖然罵的是山濤,實際上反對的是司馬氏的篡權集團。因而大將軍司馬昭“聞而怒焉”,不久便借呂安案件於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將他殺掉,終年四十歲。

劉伶:字伯倫,晉朝沛圈(今宿縣)人。此人長相較醜,“放情肆志”,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他特別嗜好喝酒,與阮籍、稽康很要好。

未嘗厝意文文翰,惟署酒德頌一篇。嘗為建威參軍,秦始初對策盛言無為之化,時輩皆以高第得調,伶獨罷,以壽終。

嵇紹:勇貫三軍“鶴立雞群”。宿州人。

戴逵、薛綜、恭瑩。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宿州人。

嵇含:西晉宿州人。文學家。植物學家。《南方草木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植物學的書籍。

戴勃:東晉宿州人。畫家。博學琴家。

戴禺:東晉宿州人。畫家。博學琴家。也為當時著名雕刻家。他創作的新曲有《三調遊弦》、《廣陵止息》等,都與當時流傳的同名樂曲相異。此外,他還將漢代歌曲《何嘗》、《白鵠》合為一曲,起名《清曠》,帶有玄學意味。

戴嗣:東晉宿州人。書畫藝術家。

鍾馗:被唐明皇封為辟邪將軍。靈璧人。

戴逵:東晉藝術家,宿州人,字安道,少博學,不但善琴,也是有名的書畫家。太宰武陵王曦聞其善彈琴,使人召之,逵對使者破琴洸:“戴安道不為王門伶人”。後徙居會稽之剡縣。他的兒子戴航、戴勃也是音樂家,書畫家。

白居易:白居易故居,在宿城北二十里古符離東菜園。前人曾在這裡建白公祠。後毀之。白居易住地,原名毓村,住宅名東林草堂,遺址猶存。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父白季庚因勸說徐州刺史李洧脫離叛藩羈絆有功,由彭城令提升為徐州別駕,併兼任徐泗觀察尹1官,因而將家屬遷居於轄境內符離縣。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白居易隨家到符離,時年十一歲。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十六歲詩作《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寫於符離的“睢南古原”(見《白氏長慶集·祭小弟文》)。當時白居易曾欲“名人推薦入仕宦之途”,攜帶作品到人材薈萃的長安,進謁權貴。“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那時名揚四海的詩句。然而卻無人推薦,仍回到符離。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白居易十七歲從父到衢州任所。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年二十歲,在符離與張徹、賈握中共勉學。“晝課賦,夜課書,閥又課詩”,累得“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有時與符離友人和詩往來,徜徉山水。同年,其父移任襄陽別駕,次年幼弟夭亡,葬於符離南原。貞元十年,其父病卒於襄陽官舍,白居易葬父於襄陽東津鄉南原,即回符離服孝。時二十三歲。

白居易服孝期間,又在符離過了四年。由於父親去世,家-庭經濟窘困,生活很難維持,白居易自言:“家貧多故”。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父喪服滿。是年春到饒州浮樑縣兄幼文處。貞元十五年秋,赴宣城應鄉試,是年赴長安。

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正月,在長安應進土試,年二十九歲。及箔後,九月回符離。外祖母陳氏卒,十一月,權葬於符離。白居易即在符離準備應中都考選。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秋,再赴長安,次年經吏部考核,拔萃登科,授校書郎,時年三十二歲。同年(公元803年)冬倒符離搬家,在符離度過春節,才與符離友入依依惜別,移家長安。白居易一直是把符離當作他的故鄉。雖在宦海風波之中,仍念念不忘對符離山水的嚮往,對符離舊友的惦念,常常流露在詩中。如;“武裡村花落復開,流溝山色應如故”的探詢,足見白居易與符離的血肉關係。後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時年五十三歲。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五月,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月末離杭,過常州,宿淮口,經汴河路,郵宿州埇橋時有感,寫《埇橋舊業》詩:“別業甬南北,拋來二十春。改移新徑路,變換舊村鄰。有稅田疇薄,無官弟侄貧。田園何用問,強半屬他人。

白居易青年時代是在符離東林草堂度過的。他在符離攻讀詩文,寫下許多優美詩篇,和符離山水及男女朋友結下了不解之緣。白居易在符離,與劉五(翕習),張仲素、張美退、賈握中,賈沅犀(當時謂“符離五子)諸人同泛陴湖,遊流溝寺,登武裡山,詩酒盤桓,稱盛會焉。《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兼簡張大,賈二十四先輩昆季>)詩中有云:“劉兄文高行孤立,……是時相遇在符離,…。¨秋燈夜寫聯句詩,春雪朝傾暖寒酒。陴湖綠愛白鷗飛,灘水清憐紅鯉肥。….¨張賈兄弟同里巷,乘間數數來相仿。兩天連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訴上。對女友嬋娟子(即陳湘靈:懷有極其深厚的感情,為她寫出《潛別離》:“不及哭,潛別離;不及語,暗相思。兩心之夕卜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剎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珂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後來白居易和著淚水寫詩寄給嬋娟子: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處西樓上,夜憑闌干獨自愁。”

皮日休:(約公元834一一883年),唐文學家。襄陽(湖北襄陽市)人,字逸少,後改襲美,又號醉吟先生,亦稱醉士,又日醉民。早年住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性鬱涎,能文章,大中末年,移家宿州之符離。鹹通進土,曾任太常陣士,後避廣明之難,流落江南,晚年病卒符離,葬於符離東順河集濉河北岸,墓今猶存。

唐書言皮曰休陷於黃巢,為翰林學土,巢敗被誅。《全虐溥》小傳又謂黃巢使皮日休為讖文,疑其諷己,遂遭禍。尹洙<

皮日休負詩名,與陸龜蒙(魯望)為契友。詩文與陸龜蒙齊名,人稱“皮陸”。他的部分詩詞,暴露統治階級腐朽,反映人民所受的壓迫與剝削,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其散文和詩賦大都借古諷今,抒發憤慨。亦有闡揚封建倫理道德者。其作品有《皮子文藪》、<

汴河懷古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蘇軾:字東坡,據《宿州志》記載:宋蘇軾守徐日,遺宿守墨竹一本,宿守刻諸石,建亭,名曰扶疏。元季毀於兵。明弘治間知州曾顯,在荒草中搜得殘碑兩段,重建亨,並將殘碑嵌於亭壁。崇貞來年的知州李談林和清康熙間知州高其佩遞加修茸,保留至今。

現嵌於扶疏堂牆壁之石刻碑,長約三市尺,寬約二市尺:刻有幾棵竹子和四句詩:

“寄臥虛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飲不可掬。”下署款東坡居士。沒有年月,也沒有署上款。字是行書。據此,足見不是蘇軾為徐州太守時畫竹題詩贈與宿州知州者。因蘇軾到黃州後才稱東坡居土。所題之四句詩,又是蘇軾去黃州、移汝州,路過江州和李太白《潯陽紫極宮感秋詩》之前四句。由此可知扶疏堂現保存的蘇東坡詩竹石刻,是蘇軾去黃州後之作品。何時建亭?以理推測,當蘇軾遭受政治打擊時,誰也不敢為蘇軾詩畫建亭。南宋時,宿州又是爭奪戰場,元朝是蒙族統治,更不可能有人做這雅事。建亭,或是徽宗與蘇軾平反之後。究竟此詩竹贈與何入,何時建亭,有待查考。

後人題扶疏享有云:

突兀孤亭墨跡留,扶疏二字幾經秋。春深老樹猶啼鳥,雨後新池不泛鷗。疏影半窗思渺渺,清風乾載韻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 (清知州董柴)

墨寶真千古,坡翁妙筆留。煙雲曾畫竹,風雨自鳴秋。瀟灑心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間無俗韻,’亭外月銜鉤。 (清訓導李心銳)

另有《重修扶疏亭記》數篇,今錄其一,以偏概全。

州廁後,有亭名日扶疏,貿然臨於城上,蓋東坡守徐日,以墨竹遺宿牧得名也。年來荒陋不治,將使勝蹟預湮,是貽司土者之愧。予歸白京師,加修茸焉。建月檻於高寒,出鳳欄於空闌,退食臨瞰,猶覺綠卿青士,相往來於晨風宿露間。王子猷雲:何可一日無此君。蓋非坡公之靈,斯亭亦不足以垂千古。予藉以顏之,願後之蒞斯土登斯亭者,勁節虛心,無忘長公之遺韻可也。

蔡襄(公元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今莆田)人,諡忠惠,宋天聖八年(1030年)18歲時以農家子弟舉進士,步入仕途,從地方做到京官,宦涯37年載。曾任西京留守推官閣校勘、福州路轉運使、知福州、泉州、開封、杭州等。他不僅因為書藝精深而名傳後世,而且因為學識淵博,忠君愛國,惠民孝親,為官清正而流芳百代。他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在中國書法史上被稱為“宋四家”,是提挈整個有宋一代書風的砥柱人物。

宋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蔡襄於宿州創作了一代名帖《致郎中尊兄帖》,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馬皇后,名秀英,小字蓮兒(1333——1382)。明太祖朱元璋之原配夫人。祖居今安徽省宿州市夾溝鎮辛豐。母鄭媼,早卒。後自幼家貧,隨父馬二公往淮南討飯餬口。元末群雄競起,有紅巾軍勁旅郭子興者,舉義兵於潦上,遠近來附,聲勢日壯,馬二公素與郭善,遂以後託之,郭乃收為養女。

朱元璋先投郭部下,屢建戰功,得升為“十夫長”,為郭器重,隨以馬後妻之。郭死朱代將其軍卒奪得天下,就皇帝位,立馬為後。

洪武十五年,後病重,八月病故,年五十一歲。

藍玉:明泗縣人。明代開國元勳。

胡大海:明泗縣人。明代開國元勳。

鄧愈:明泗縣人。明代開國元勳。

薛顯:明蕭縣人。明代開國大將。永國公。

劉成:明靈壁人。明開國將領。懷遠將軍。

康茂才:明宿州人。明代開國大將。蘄國公。

傅友德:(?——1394)宿州人。元末參加劉福通起義軍,後歸順朱元璋。歷任雄武衛指揮使用權,潁國公。

薛顯:(?——1388)蕭(安徽蕭縣)人。元末,參加紅巾軍,隸屬朱元璋麾下,驍勇善戰。曾與常遇春一起,平定張士誠。在湖州,常遇春作戰失利,他率師奮擊,擊潰張士誠,得降卒六萬人。

鄧愈:(1331——1371)本名有德。虹縣(安徽泗縣)人。明大將。十六歲投奔朱元璋軍。歷任管軍總管、元帥。封衛國公。

胡德濟:胡大海養子。隨大海歸附朱元璋,從攻婺州,大破元兵。擒元將季彌章,由此出名。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有功。

唐鐸:(1329——1397)虹(今屬安徽泗縣)人。朱元璋初起兵,他即在元璋左右。鎮守濠州,從定江州,授西安縣丞,召為中書省管勾。

韓觀:虹(泗縣)人。高陽忠壯侯成子。以舍人宿衛,忠謹為明太祖知,累官都督同知。討蠻叛有功,性鷙悍,有勇略。

楊銳:蕭縣人。嗣世職,為南京羽林前衛指揮使。明正德初,因有才命掌龍江右衛事,督造運船於淮安。

王希呂:宿州人。乾道進士。授秘書省正字,除右正言,擢籤書樞密院事,出知廬州。淳熙五年(1178),升起居郎、中書舍人,除吏部尚書。求去,以端明殿學士、知紹興府。後落職。為官廉潔,治郡百廢俱興。以疾卒於家。

趙之龍:明末清初江南虹縣(今安徽泗縣)人。明崇禎時,以忻城伯鎮守南京,後擁立福王。順治初年降清,授世職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累官至禮部尚書。

詹枚妻王氏:(1768——1797)名貞儀。泗州(今安徽泗縣)人。先後從祖父宣化知府詹者輔、父詹錫琛僑客居江寧、吉林、京師、陝西、湖北、廣東諸地。通天文歷算之學,兼及醫學、壬遁,能詩、文。為極少數女子研究算學者之一,被譽為班惠姬後僅一人。二十五歲與詹枚結婚,五年後卒。

楊士驤:清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胡橘棻:清末天津道。1894年派長蘆鹽運使胡橘棻到小站練兵,取名“定武軍”。袁世凱以胡炳棻的定武軍為基礎,組織起新建陸軍。

徐樹錚:北洋軍閥皖系將領、陸軍上將。蕭縣人。

吳可:中國最早的中共革命先驅、李大釗得力助手。埇橋區人。

雷振春:北洋將領震威將軍。埇橋區人。

馬祥斌:北伐將領、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

李明揚(1891——1978)蕭縣人。早年參加同盟會。先後畢業於日本大森浩然軍事學社、德國柏林大學。曾參加辛亥革命。護國戰役時,任長江中游沿江要塞司令、副師長。

方先覺:抗日名將、國民革命軍第十軍軍長,衡陽保衛戰率第十軍抵抗日軍達47天之久。蕭縣人。

王治邦:抗日名將、長城戰役灤州一戰,以一旅兵殺退八個師團的日軍。

趙匯川:海軍航空兵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北海艦隊副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宿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