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飲料幾乎不漲價卻還是暴利,真相是什麼?網友:薄利多銷

網友一:

首先,以前的飲料行業確實蠻暴利的,很多飲料就是水加香精罷了。當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時候本來就是暴利,是享受了時代的紅利,當時中美建交,可口可樂是美國的文化符號,中國市場又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沒有競爭對手,因此可以賣高價。在八九十年代,可口可樂算是高級貨了,很多小孩子的夢想就是每天都可以喝一罐可口可樂。

其次,飲料的成本除了物料成本,即邊際成本外,還有一塊是固定成本,就是機器設備的攤銷和員工工資等,固定成本是生產的所有商品平攤的,你生產的產品量越大,單個產品上分攤下來的成本也就越低。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規模效應。像可口可樂這種,一個西方賣了一百多年,一代生產線可以用很多年,機器設備的成本早就被折舊攤銷完了,而且飲料生產的量普遍的很大,都是數以億計,在各種原材料的議價方面都很有優勢。

為什麼飲料幾乎不漲價卻還是暴利,真相是什麼?網友:薄利多銷

網友二:

1、需求量加大。以“搶鹽風波”為例,當大家都瘋狂的搶鹽的時候,鹽商們就開始提價,因為他知道現階段的鹽很搶手,人人都離不開它。

2、供給量不足。當一件商品的供應量變少(如限量版),那麼這時提價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為僧多粥少,見縫插針的商家還是大有人在的。

3、勞動生產率低。某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低,意味著成本不降反增,所以會導致漲價。

網友三:

因為當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飲料市場不怎麼樣,幾乎沒有什麼有力競爭對手,消費者對可樂感覺很新鮮,所以可口可樂採用了撇脂定價法(成本很低,利潤非常高,)賺取了高額利潤,然後當競爭對手不斷進入市場的時候,他慢慢的迴歸正常的價格,因為物價在漲,所以可口可樂不光不漲價反而應該是降價了。其他飲料也是類同。

另一方面飲料市場的成本可以通過龐大的銷量抵消掉,而且有著足夠的利潤。像可樂雪碧有完整的控制成本體系,生產鏈更新換代速度快。且可口可樂那樣的公司業務擴展能力強,可樂的零售收入可能早已不是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

而對於同屬酒水飲料的紅酒,原材料成本由於葡萄的生長週期,則要高的多且十分不穩定。生產商在沒有渠道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一直保持廉價銷售。

為什麼飲料幾乎不漲價卻還是暴利,真相是什麼?網友:薄利多銷

網友四:

一瓶飲料裡有這麼多成本,對廠家來說,這利潤未免太低了?如果把飲料放在時代背景之下,我們發現,十年前能用3塊錢買到的東西,現在10塊錢也不一定拿得下。但飲料的價格卻一直沒變。這麼說吧,飲料是溢價進入中國市場的。當年入駐中國的飲料公司們賺得盆滿缽滿,廣告鋪天蓋地,營銷讓價格深入人心,如果這個時候貿然提價,可能會引起消費者的不適,進而帶來銷量的大幅下降。

單純從成本角度考慮,這些年來也許規模經濟的發展,大大降低了飲料生產的成本。因為現在飲料生產基本都是自動化,據說一條生產線一小時可以產出50000瓶。再加上分銷渠道的日漸成熟,管理成本的下降等,現在生產一瓶可樂的成本比十年低是有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有力地解釋飲料為什麼不漲價。

網友五: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碳酸飲料不算是必需物,如果它漲價了,原本你一個月會喝5瓶,現在你指不定就只會喝3瓶了。當初能定下3元價格可口可樂,現在卻不敢大幅提價了。因為當年的飲料市場上品牌很少,品種也有限。但是現在呢?很多品牌競爭明顯激烈了很多,對消費者來說,你漲價了,我就喝別的唄。

對快消行業來說,買的多才能賺的多。為了漲價而引起銷量的大幅下滑,絕對不是他們想看到的。市場可不會看成本不成本的,消費者願意買單才是王道。

為什麼飲料幾乎不漲價卻還是暴利,真相是什麼?網友:薄利多銷

​網友六:

在我所理解的範圍內,飲料就是像水一樣用來解渴的東西,且費用低廉,不說別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較抵制喝飲料,因為飲料裡面的有些成分,像添加劑、防腐劑、色素等,對身體並沒什麼好處,有些飲料非但不解渴,由於糖分粘度太大,且越喝越渴,再如果漲價,估計有很多消費者就會棄之這一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