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相關典故與習俗,漲姿勢

清明節最早出現在周代,距今有2500年曆史,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春分後第15日,一般在陽曆4月5日前後,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八大節日,合稱“時年八節”。1935年民國政府規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清明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相關典故與習俗,漲姿勢

春秋時期,晉公子姬重耳(即後來春秋霸主之一)流亡時期,走到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眼看姬重耳就要被餓死,有個叫介子推的隨從,走到偏僻處,從自己腿上挖下來一塊肉,煮成肉湯讓公子姬重耳喝了,救了姬重耳一命。

流亡19年後,姬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國君,重賞跟他一起流亡的人時,唯獨忘了救命恩人介子推。臣下為介子推打抱不平,但介子推是氣節很高的人,他很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於是連夜收拾包袱帶著母親悄悄到綿山去隱居。

姬重耳得知消息,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尋找,他們來到綿山,因為樹林茂密,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用火燒山,只留一面逼出介子推,大火燒了整座綿山,仍然沒發現介子推,等火熄滅後,大家發現介子推揹著母親死在一顆老柳樹下。

清明節相關典故與習俗,漲姿勢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這一天禁止生火、吃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祀介子推和他母親時,發現這顆柳樹復活,於是把這棵樹命名為“清明柳”,把寒食節的第二條命名為清明節,清明節這天祭掃祖先墳墓。

後來,寒食節融入到清明節,各地風俗略有不同,有的地方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天,有的地方寒食節在清明節後一天。

清明節在唐朝時被正式列為國家法定節日,距今有1000多年曆史。根據《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也就是說,從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開始,清明節就被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後來規定清明節放7天假。

清明節相關典故與習俗,漲姿勢

《清明》杜牧 [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宋朝延續了唐朝制度,清明寒食放假7天。明清時期,從朱元璋開始,取消清明放假的制度,直到民國才又被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唐宋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清明節風俗得到大力發揚,因此各地也延伸出了很多風俗,如:祭祖、掃墓、插柳、射柳、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等。

清明節相關典故與習俗,漲姿勢

清明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祭祀祖先,緬懷先人,激勵我們努力前行,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