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周瑜篇

三國時期之所以是我們茶餘飯後最喜歡討論的歷史時期,與這個時代英傑輩出的特點緊密相連,雖然是亂世但是卻可以不斷湧現出少年成名的高人。而周瑜作為少年成名的代表曾異常活躍在這個歷史的舞臺。雖然《三國演義》之中周瑜更多的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而被描寫的心胸狹隘而且頗有大反派意味,很多學者也早已對周瑜的為人進行了翻案,所以今天我要與各位討論的重點不是周瑜的人品,而是他的死對於整個東吳的影響,以及他離奇的死因以及蹊蹺的時機進行歷史真相的深扒。

其實周瑜此人還是相當有背景的,並不是想象中早期那麼的默默無聞,其父親是洛陽令周異,祖上更是有兩位擔任過太尉之職的高幹。當時二十出頭的年紀就開始跟隨孫策擔任孫策的二當家。在當時少年得志的人也不在少數,比如郭嘉、趙雲、姜維等都是二十出頭就開始活躍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但是細算年紀的話,周瑜大顯身手的年紀都要比他們年輕,而且注意是二當家,這可了不得。呂布能耐大不大,但是董卓麾下的二當家是牛輔,曹操的二當家夏侯惇在曹孟德舉兵的時候也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當然周瑜這麼年輕擔任二當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裡面。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周瑜篇

之前孫吳的二當家是程普,是跟隨孫堅出生入死的老將。而孫堅當時按官職算是袁術的下屬,或許是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孫堅死後孫策闖江東時候自然而然會組建自己的班子,而程普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一介武夫,當創業型的二當家並不是明智的選擇所以最後程普也很知趣的開始交接給周瑜。說到這裡其實周瑜第一大特徵已經顯現出來了,就是看人的未來發展趨勢。

當時亂世紛爭群雄林立,而周瑜的家是住在中原的,與其說周瑜和孫策是因為關係交好不如說是周瑜一眼就看出孫策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可以開創一番天地的未來績優股。雖然郭嘉對孫策持否定意見,而且後來郭嘉說的應驗了,但是不要忘記,孫權後期之所以能夠做大成為雄踞一方的霸主,和孫策早期打下的基業密不可分。郭嘉本身具備這種為數不多有預知未來能力,這種人其實並不多見所以周瑜是否也察覺到了孫策的未來這裡不得而知,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周瑜更加看重孫策這個項目,這樣各位更加好理解。

在孫策早期,周瑜就開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就是孫策渡江之前,是周瑜幫助孫策進行的前期戰略規劃,並且周瑜也是親自去實施,孫策早期發展是很迅速的,這和曹操與劉備的發家截然不同,曹操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劉備是背靠大樹好乘涼的代表,孫策的做法其實還是很高明的,首先江東地帶並不像中原那般不同勢力林立,紛爭要少很多。而且江東的散戶比起中原那群資本方明顯好收拾的多,十分的立於自己提升個人威望以及部隊練級,而兩個二十出頭的人就具備了這樣的眼光,尤其是周瑜不得不說是絕對在當代可以和郭嘉一較高下大智囊,但是歷史就這樣和兩個人開了玩笑,本應有的巔峰對決隨著官渡之後郭嘉的逝去而成為了千古的遺憾。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周瑜篇

而在《三國演義》中,卻沒有過多的去突出周瑜早期的高光時刻,因為那會讓周瑜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正面人物,反而不便於去突出諸葛孔明,所以說三國演義如果真的是黑曹操的話,就不會把討伐董卓發起者由喬瑁在書中變為曹操,也不會把關羽來到許都之後描寫的那般繁華,但是《三國演義》確確實實的黑了不少人,周瑜才是真正首當其衝的一個,而後還有華歆等人更是被從頭頂黑到了腳後跟。

接下來周瑜和孫策的組合接連攻下曲阿、柴桑、九江、江陵等地,可謂是勢如破竹。其實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周瑜和孫策是可以起到化學反應的組合,如果把兩個人拆開的話,周瑜也就是個書生最終擔任一個地方官員,而孫策也會因為魯莽,不等在江東站穩腳跟自己就把戰力消耗殆盡。而恰恰兩個人彼此的配合,周瑜一再的幫助孫策用成本最低的抄底方式去拓展版圖,而孫策那股猛衝的勁頭在江東勢不可擋,最後孫策硬是在江東把基業打下。講到這裡,周瑜年少得志的特例在當時很罕見,而且還有孫策這樣合拍的隊友更是難得,縱觀三國時期我覺得也只有曹操與漢獻帝這樣的組合能夠和他們媲美,所以由此看來孫策能夠順利稱霸江東絕不是偶然的,而孫策身邊有周瑜這樣的人輔佐同樣不是偶然的。

但是周瑜的宿命接下來也不可能再向先前那樣順風順水,這一切的開始都是從孫策死的時候開始。其實江東我們紙面理解是孫策的個人財產,但實際上通過先前的種種包括兩人做了連襟之後,江東的產業其實已經開始悄然的股改了,由一家一人責任有限公司發展成為了股權責任制有限公司,周瑜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對孫氏集團產業開始參股,而在古代並沒有關於股改的說法,所以說周瑜對於孫氏集團的控股的合法性在孫策死後是被繼任者孫權不被認可的。這正因如此,孫權後來才逐漸懂得了成立自己獨立班子的重要性,分歧也正是從此開始。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周瑜篇

孫策剛死之時,孫權當時年僅十八歲,是個純粹的小年輕,而周瑜和張昭是屬於託孤的性質,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依然是有權去行使孫策之權的,而孫權則有點被架空的意味,因為整個孫氏集團的大權其實這個時候已經被當初的股東周瑜所掌控,赤壁前後到甘露寺時期,我們不難發現吳國說了算的人是誰?是周瑜,諸葛亮遊說江東時候,是周瑜做的最後主站的決定,而且甘露寺時候當時還是一個普通武將的呂蒙都可以無視孫權的命令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奉了大都督之命。

其實說周瑜忠於孫氏集團我覺得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恰當而且真實性有待考證,原因就是我之前說的,孫氏集團對於周瑜來說的話就是,孫氏集團有他自己的股份,而且孫策這個大股東死了以後,孫氏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就是我,我只是對我自己的公司負責而已,並沒有晉級到忠誠、死心塌地這樣的層面。其實這個說法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我們來往下看。

在我之前寫過的《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漢獻帝篇》時候就講,從一開始宦官與外戚之間的戰鬥,再到討伐董卓以及後來的官渡一系列的戰爭都是圍繞漢獻帝來進行的,因為漢獻帝既是靈帝託孤的皇帝,但是又沒有遺囑證實,所以關於漢獻帝皇帝身份的合法性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現在說周瑜那麼就要講到赤壁,實際上赤壁之戰同樣是和漢獻帝有關。

官渡之戰的爆發根源在於袁紹不承認漢獻帝身份的合法性,而且他自己也是靠這個起的家。那麼赤壁之戰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把攻防的角色換了一下,成為曹操去借天子名義去掃平反對勢力。但是孫策當時對於漢室態度是重視的,那麼為什麼周瑜這個時候突然開始站出來對漢室無視了呢?

在此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如果孫權當初聽了張昭的意見,願意歸順曹操。這樣的話孫氏集團由一個獨立的集團就會變成一個受管制而且不能自己說了算的地方諸侯。主降的最終受益者是張昭、張紘、顧雍、諸葛瑾這些內政型官僚,因為當時國家正在建設期,他們一定會獲得升官而且進京的機會。而主戰最終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周瑜自己。孫氏集團依然是自己可以說了算,而且可以去拓展更大的地盤,把集團產業做的更大更精。而這個時候孫權的態度依然是保持中立,在官僚之間態度中立,對漢室的態度依然是保持中立。畢竟孫權一直以來都是被託孤並不能去掌握實權的,而且恰好這個時候兩位託孤的領頭人物這個時候出現了意見分歧,這下孫權就被夾在中間。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周瑜篇

赤壁的結果各位已經知道了,但是關於赤壁之中又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細節就是劉備借荊州的這麼一個恆生產品。在這裡我得指出一下很多人腦海中的誤區,其實赤壁之後荊州是被孫、曹、劉三家瓜分。曹操依然佔據著荊州北部的襄陽大郡、孫權則是領了東部的武陵、江夏和南郡三地,劉備佔據著西部和南部的零陵、桂陽和長沙三郡,借荊州其實只是借孫權的南郡。後來關於荊州的問題其實也都是圍繞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剛好是一條必經之路,不論是曹操南下還是劉備東進以南郡作為根據地都會佔據地利優勢。正因為這個特殊性,荊州的戰鬥才會展開。

但是要注意這個借荊州的時代是發生在周瑜死後的事情,因為周瑜在世期間,是堅決不允許,注意這個用詞是是不允許而不是反對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但是孫權持不同意見,因為在赤壁之後孫權的野心也同樣開始膨脹,這個時候其實孫權剛剛開始有了和周瑜合作的意識,不過很可惜只是有了這個意識僅此而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但是這個時候孫權不但沒能和周瑜達成像過去孫策和周瑜那般的默契,而且新的分歧又開始了。

孫權主張立即北上去趕曹操,而周瑜這個時候幹什麼?周瑜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打了西川的心思。周瑜認定這個時候與曹操開戰不是上上策,最要緊的是從南部開始拓展版圖,如果得了西川,那麼孫權的選擇性就會很大。所以在赤壁之後的博弈雖然在《三國演義》中有些輕描淡寫的感覺,但是從正史角度來看,這一段時期大家的注意力普遍都集中到了西川上,這個時候曹操從西北進兵先奪漢中,周瑜也走水路想要去拿江陵,劉備就更不用說了,早就在家開始規劃如何奪西川。

而這個時候又有一場戰鬥打響,用我的話說就是一場決定周瑜命運生死的戰鬥,就是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發生在逍遙津之前的戰鬥,張遼當時兵力只有八百人,而孫權的兵力是多少人,孫權有十萬人。一場八百人打十萬人懸殊比例遠遠大於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而三國時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的喜歡以少勝多,比如界橋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還有夷陵之戰都是如此,合肥之戰也不例外。但為什麼說這場戰鬥決定了周瑜的生死呢?這也絕對不是我胡編亂造,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再看三國之絕密檔案周瑜篇

通過赤壁一戰孫權已經發現了,現在的孫氏集團只是在紙面上法人沒有更名,但是這麼下去周瑜奪權早就是遲早的事情了,通過赤壁之戰周瑜不僅堵上了主降派的嘴,而且讓自己在孫氏集團的威望更高了,孫權就好像後期的漢獻帝一樣,放眼望去滿朝皆是曹操的幕僚那種感覺一樣。所以合肥之戰對於孫權來說是非打不可的,而且結果很重要。

同時合肥對於張遼來說也是非打不可,和孫權一樣都是必須取勝才行。就這樣一場對於兩軍統帥來說是必須打而且非打不可的戰鬥最後就這樣開打了。這一場戰鬥凸顯出來了孫權的指揮能力不濟,兵力百倍於對方卻最終落得損兵折將的結果。就這樣一個是在赤壁之戰中力排眾議以少勝多,一個是佔盡優勢而且赤壁新勝士氣高昂之軍去打臨時招募的鄉勇卻一敗塗地。這個臉對於孫權來說只要周瑜在世一天他的臉就不可能再找回來。

最後就來說一說周瑜之死,在正史中的確不是《三氣周瑜》那般的橋段,而且周瑜身為孫氏集團的真正領袖與核心,不可能氣度那麼小,正史中周瑜是在要與孫權商議取西川的返回途中病故的。《三國志》雖然沒有深入的描寫具體死因,但是加上前面的一切以及後來魯肅和呂蒙兩位二當家都有離奇死亡的經歷,特別是兩個人都是周瑜的擁簇者這一特性,我覺得孫權其實也難逃干係。不要忘記歷史上有句古話叫功高莫蓋主,周瑜不但蓋了,而且是蓋了好幾層,關鍵是孫權合肥敗了,放眼望去自己身邊的官員都是周瑜的人,自己肯定不能明著去除掉周瑜,於是只能暗下殺手,讓周瑜死於疾病。

而周瑜死後,孫權才真的得以放手一搏去組建自己的班子與團隊,直到陸遜擔任二當家時候,這個短命二當家“魔咒”才最終被打破。但不要忘記陸遜才是真正出自孫權體系的人物,其餘幾位周瑜體系的二當家都接連離奇死亡,這種巧合如果僅僅是巧合的話那麼巧合發生的太過於頻繁之後也將成為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