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太和堂及俞樾手书石刻

新胜村位于诸暨市街亭镇南部,由恒慕、黎明、板桥、花明四个自然村组成。黎明自然村在新胜村东端,东临蓝田,南毗高岭下,西接埂头,北靠火莲山。属低山丘陵地带。周围山峦起伏,林木葱郁茂盛,自然生态环境良好。黎明村现有人口750余人,住户262家,以傅姓为主。水稻为主要农业经济,兼营茶叶、蚕桑等。村内交通便利,璜新公路、街新公路由村旁经过。

黎明旧称荷香畈,据傅氏族谱记载,荷香畈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傅氏先祖由附近的梅岭村迁入土名“和尚畈”,因村旁荷塘多,每到夏季遍地荷香飘逸,故名荷香畈。解放后,因当地有黎明小学,遂又改名黎明村。这里民风淳朴,人文资源丰富,村内尚存众多台门建筑和《梅岭课子图》、《守梅山房》等题记碑刻。

黎明村太和堂台门坐落在旧称荷香畈自然村中部。该建筑系清末诸暨名人傅晓渊的祖宅,为傅振海的父亲傅岱所建之宅第。太和堂建于清光绪年间,内有清经学家俞樾手书石刻两方,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内涵,整体格局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

太和堂台门共三进,由门厅、正屋、座楼、厢房和抱厢组成。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三间,为单坡二柱三檩廊屋。明间外墙辟门,设三明开敞式。两次间内壁嵌砌清光绪经学家俞樾手书石刻,左为“梅岭课子图”,隶书五字,径14×16cm,旁镌“壬辰年(1892)春曲园俞樾于右台山阴时年七十有二”,右为“守梅山房”隶书四字,径14×16cm。下镌题记:“梅岭为傅氏迁居初地,晓渊仁弟述其先德江峰先生曾号所居,曰守梅山房,而未有额,嘱补偿之。光绪庚子(1900)五月曲园居士俞樾手书并记,时年八十矣。”第二进正屋,三间二弄,进深四柱,前檐双步设廊,檐柱置牛腿和雀替,以承托檐枋。明次间为厅堂,上覆天花顶,前后金柱间均设月粱形穿枋,呈鸱鱼喷水状,前后金柱柱础覆盆式。重檐硬山造。第三进座楼,九间二弄。明间梁架设中柱带双步前廊。五柱七檩,穿斗式,重檐硬山造,山面筑封火墙。一、二进间天井两侧设内厢房各三间,底层作廊。外厢楼(抱厢)左右各一列,五间二弄,屋架穿斗式,重檐硬山造,山面筑封火顶。正屋(厅)建筑构架用材较大,雕刻精美。

太和堂的建造者傅岱,字应谷,号江峰,也是一位才子。他学识渊博,本想求取功名,可惜屡试不中,于是断绝了科举之念,转而授学讲课,引得浙东巨富豪族争相聘请。1855年,傅岱生下长子傅振海。不多年,又有了次子傅振湘。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之后,为培养两个孩子成材,傅岱不再外出教学。于是在梅岭山下建造了几间房子,就是现在的太和堂,把所有精力花在对两个儿子的培育上。无论烈日炙热的盛夏酷暑,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腊月,都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而不失严格。傅振海和傅振湘兄弟两人在父亲的教诲下,都成了饱学之士,远近闻名。也正因此,傅振海后来受聘于丽水地区宣平县(今属武义县)鳌峰书院作主讲。次子傅振湘(号湘秋),后来考中秀才,并精于训诂,亦工词翰,著有《存真诗钞》二卷,兄弟俩合著有《同声集》。

傅岱的长子傅振海(1855—1926),字秉中,号晓渊。光绪六年(1880)考取秀才。后入杭州诂经精舍求学,受业于经学大师俞樾、谭献等人,并深得赏识。光绪十六年(1890),傅振海受聘于宣平县县署,任鳌峰书院主讲。鳌峰书院是当时宣平县官办的最高学府,不具学力难以成聘教师。傅振海作主讲时,可谓兢兢业业,犹如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教学之余,又喜爱游览山水佳境,即兴写作诗歌。

1892年春季,傅振海从宣平回到诸暨老家探亲。因追念十二年前59岁时辞世的父亲,特意来到昔日父亲授课的地方。眼前草庐依旧,睹物思人,泪湿衣襟。尤其是父亲教育他和弟弟的往事和恩情,久久不能忘怀!

由于父亲的养育之情,使傅振海感慨万千。探亲之后回到宣平,便向擅长丹青的永嘉籍好友胡琴舟(名胡寅,自号棘门揖客,又号竟山)作了倾吐。画家胡琴舟也被傅家父子情深而感动,因为傅振海在宣平鳌峰书院任职,就于季春三月应邀来到宣平县城官署住下。两人兴趣相投,抒怀畅谈。傅振海向胡琴舟讲到了傅氏家族的历史:“清代初年,傅氏先祖由义乌北部杜门,迁居到诸暨南部的梅岭山下荷香畈村。梅岭是座不高的山丘,因其栽种很多梅树而得名。冬天下雪,梅花朵朵,到夏天则青梅累累,酸甜可口。”他还拿出父亲遗留的著作给胡琴舟翻阅。之后,胡琴舟就根据傅振海的表述,精心绘作了一幅傅岱结庐教子的画卷,再现了当年父亲苦心教育两个孩子的情景。傅振海接过画卷,如获至宝,随即命名为《梅岭课子图》,并请自己的老师俞樾题写图名。对傅振海的这一做法,俞樾十分赞同,欣然采用隶书题写了:“梅岭课子图”,字体遒劲秀气,颇见功力。下注有“曲园俞樾题于右台山馆,时年七十有二”。在他题辞的行述篇中还有如下文字:

今日者梅岭如故,堂椿已非,追念往事有非笔墨所能形容。永嘉胡琴舟先生,两浙名士,相遇宣幕,为绘此图。见此图恍如见先府君教我兄弟于梅花岭畔时也。所望诸君子阅是图者,不吝赐教,惠以珠玉,则不独梅岭有光,而先府君廿载课子心,非振海与振湘所能形容者,庶得附大雅之名,以不朽云。

不久,傅振海又请王同、徐颂阁二人分别用不同的书体,题写相同的图名。王同采用篆体,字体略大,高约15厘米,古朴苍劲,蕴秦汉遗风。徐颂阁却用正楷小字,中规中矩。

这份《梅岭课子图》,反映的是儒家“孝亲”“爱悌”的传统思想。而画的是:冬雪茫茫之中,“小桥流水人家”;小山的岩石、苍劲的梅树、简陋的草庐;满腹经纶的父亲辛勤讲授经史子集,苦读的儿子认真听讲与提问等,形成生动而感人的画面。艺术上为传统的国画风格,彩墨和布局疏淡浓密有致,文雅温和中有奇崛,动静结合。线条勾勒分明,用工精细,人物栩栩传神,堪称佳作。傅振海得到此画后,无论公务私事,外出游历走访,都携带在身边,一有机会就给人展图观赏,并请求名人题咏,并得到很多人士的赞同和支持。

光绪二十年(1894),傅振海不再担任鳌峰书院主讲,但仍然潜心学问。光绪二十三年(1897)被举为拔贡,走上仕途。历任直隶州州判、江苏太仓州州同等职,在官期间公正廉明,深得百姓爱待,有“傅青天”的美誉。任职中,他继续趁机会求索名人雅士为《梅岭课子图》题咏。前后十年时间,题辞者达百余人!所题的诗辞,语句优美,文字凝练。形式有诗、词、赋、文、画;书法多样,真、草、隶、篆,样样齐备。题词者身份显贵,均为当时风云人物,硕儒名流。从性别看,有男有女;从民族看,有汉族、满族、蒙古族;从功名看,有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等。从职业看,有儒生、知县、知府、学政、侍郎、尚书、大学士。从籍贯看,以江浙居多,但亦有其他省份乃至边远的少数民族同胞。

得到这些题辞后,傅振海把原稿分成三轴装裱。为传承父亲耕读传家、课子成龙的家风,傅振海把这三轴珍品,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傅国芬、傅国英、傅国骏保存。由于内容关系,每轴长度则不尽相同。有的一卷长17米,有的一卷只有7米,每轴装裱高度40厘米左右。民国十五年(1926),享誉江南的傅振海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二岁。留下了《守梅山房诗稿》《守梅山房文稿》《娄东小志》等著作。

傅振海的三个儿子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浙东讨袁(世凯)大司令傅国英。曾响应孙中山组织浙东讨袁,成立军政府,宣告独立。后被诱捕杀害,成为国民烈士。

战乱和动乱给文化艺术带来灾难。直到“文革”“破四旧”中,《梅岭课子图》也被清查了出来。其中傅国芬保存的一卷被送到了公社,在要焚毁的前一夜,被有识之士保护了下来;傅国骏保存的一卷,也被该村有爱心的人士保留了下来。但是傅国英手上的一卷,可能还在傅氏家族迁居在外的后人手中,可惜至今未征集到。1986年,诸暨县史志办在搜集地方文献中,发现了这两轴书画《梅岭课子图》的长卷。其后,诸暨市档案馆对残存的两卷《梅岭课子图》作了征集,《梅岭课子图》才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2006年7月,诸暨市档案局实质性启动对《梅岭课子图》的抢救、保护和利用,省财政厅下拨经费10万元。随后在专家考证、古文今译及保护的基础上,2009年秋,由西泠印社出版以古籍书彩色形式出版了这部无价之宝。由于印刷成本高,发行数量极为有限。首发式后,各地文学界、艺术界、文物界、教育界、网络界,无不为之震撼!《梅岭课子图》及题词被誉为江南艺术瑰宝!

现在的太和堂,成为了文保单位,已经修葺一新,两壁俞樾手书的“梅岭课子图” 和“守梅山房”石刻,无声的述说着傅岱教子的故事。

黎明太和堂及俞樾手书石刻

傅晓渊门楣残件拓片。释文:(上缺)徐琪(下钤“四世备历六官九代俱封一品”章)是额乃花农先生旧为晓渊姻长书,今国芬姻叔绳先志筑屋于此,因以为楣。徐法遥谨识(下钤“徐法遥印”、“虚吾氏”章各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