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發展中國半導體產業

學者論壇 王克修

近年來,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國芯片的自給率已經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中國半導體產業仍然面臨很多困局:全球的芯片產業格局已經固化,被主要的壟斷芯片公司牢牢控制;中國高端芯片對進口依賴度較高,尤其是對美國依賴度過高;國內芯片自產率仍然比較低。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認清發展戰略轉型方面的嚴峻挑戰。一是經濟轉型的壓力。低成本出口戰略難以為繼;低端產業主導的經濟結構難以為繼;資源環境的傳統使用方式難以為繼。二是經濟增長動能乏力。經濟增長動能乏力,靠傳統的發展戰略很難拉動經濟增長。三是制度改革的阻力。主要是利益格局的某些扭曲,如果不通過戰略轉型破除改革的阻力,改革很難繼續下去。

其次,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制度層面,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必需的現代金融、產業、財稅等制度體系;在人力層面,通過教育制度改革,實現人力資本的跨越。“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的告誡可謂刻骨銘心。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

最後,培育工匠精神。“德國製造”的工匠精神值得學習借鑑。任何一個經濟體,當房價漲幅遠遠超出做實業者的利潤增長幅度時,就會吸引資金大規模流出實體經濟而流向房地產領域。30年間,德國平均房價僅上漲60%,而同期個人收入已增長3倍,收入增長是房價漲幅的5倍;過去10年裡,德國物價平均每年漲幅2%,而房價每年上漲1%。扣除物價因素,德國房價實際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縮水。德國98%都是中小企業,因為德國的股市不發達(全德國不過800家上市公司),他們很難在把公司做好之後立刻拿去上市,圈錢退出。

只有8000萬人口的國家,竟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是什麼原因造就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早在中世紀,德國就有了“工匠”的職業,那些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者,被稱為“師傅”。由於基督教的影響,這些手工業者視自己的職業為上帝授予的天職,做好自己的營生不僅是為了賺錢,還是對上帝最好的侍奉。

在這種強烈責任的感召下,他們對自己的產品高度關注,終生奉獻,追求完美。“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是獨家產品。德國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第一。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

“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提出的“隱形冠軍”概念正是德國經濟和工業真正的基石。“隱形冠軍”遍佈德國的城市和鄉村,他們佔有著很高的市場份額,有著獨特的競爭策略,往往在某一個細分的市場中進行著專心致志的耕耘,直到成就全球行業內的“獨尊地位”。

[作者系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