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专科的包分配?

会跳舞的披萨

你好!以我个人的经历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事例来看,我认为,无论学校是否对学生包分配,作为大学生,都不能过分地去依赖于学校的包分配。而应把目标定位到更长远或者适合自己的位置上面,并且,所谓的包分配也并不一定就是包就业。下面,是我的看法:



首先,很多专科的学校确实会存在包分配的制度,一般来讲,包分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与企业达成的战略合作,在此,学生可能会缴纳一定的费用;而另外一种则是学校直接将大量的毕业生,往一些大型的工厂里面进行就业。不过,这两种分配的形式都不能最终代表着学生的就业情况。前者,企业可能会对应届生有所要求,而企业可能也只是暂时提供就业的机会,至于是否能留下,还应取决于应届生的各方面表现及条件。尤其是在医疗和教育专业的学生。而后者,可能就是大多数大专应届生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无法去适应学校所安排的工作岗位,至于原因,主要表现在工作强度大、工作量高或与专业不匹配等问题。这里,机械类以及工程类专业表现的十分明显。

因此,从这样看来的话,无论是针对于应届生还是在校大学生,都不应过分的去依赖于学校的包分配,而应努力地把握好自己剩余的时间,并不断地提升自己以及找准方向。从而,让自己去把握主动权,而不是被动的去选择,这或许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值得去考虑的问题。这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通达

我是专科生。

没听说过包分配这件事,至少我们学校没有。

很多人理解的包分配,可能是学校会作为中介积极主动的联系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多的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

专科学历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并不强,而且有些专业如果没有学校主动联系介绍,学生单靠自己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或者相对比较好的工作;好多用人单位遍布五湖四海,学生自行找工作可能要面临独自出远门去面试的情况,风险比较大,消耗的时间也比较多,所以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学校介绍就业,未必会有特别好的工作,但总比学生自己跟没头苍蝇一样满世界乱撞要好很多。

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分两种,一种是自主择业,也就是放弃学校介绍的企业单位,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者家里的安排去选择实习和工作;另外一种就是借助学校的就业平台,选择自己喜欢的企业。

一般来说学校是不太支持第一种的,因为选择第一种情况的学生越多,毕业生就业率可能会越不好看,影响学校招生。

作为学生,在这方面也有主动选择的权利。根据以往来学校招聘的企业目录,或者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的有可能来本校招聘的企业,从中进行挑选,从薪资、环境、企业类型等方面选择心怡的对象,根据这些公司以往的招聘条件判断自己是否符合,在这些企业来学校招聘,开宣讲会的时候听一听看一看,如果确定之后就可以联系报名,参加面试。

总的来说,通过学校介绍的工作,有时候会很不靠谱,毕竟学校官方联系的企业学校也不一定知根知底,比如我当初的实习单位,我后来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找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没有社会经验、工作经验,家庭条件一般,没什么关系背景的学生,学校介绍的工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按照先择业再就业的理论,通过这一份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生存经验,对行业有个基本的认识,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和工作岗位。


猛兽侠之大猩猩

谢谢大家的回答,具体说明一下吧,是包分配到某国企基层农村柜台,月入3.4000,但是累死累活,过年也无休,依旧有很多本科生往这专科挤,现在说不出什么感觉,是喜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