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提倡“快樂教育”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教育詩享家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吧!主要還是看孩子自己對學習的態度。

記得好多年前看到一則新聞,北京一個小姑娘酷愛學習,每天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學習,父母怕她太累,於是強烈要求她出去公園玩玩,結果孩子這一出去就是一下午不回家,家長著急了,去公園找孩子,也沒找到孩子,於是家長報了警,最終在樓下花園的一個亭子找到了她,彼時她正在埋頭學習。

還記得曾經看過好多文章報道,一些在學校原本學習墊底的孩子,出來社會打拼,也有好多闖出一番事業來的,反倒是那些學習好的,出來混的差。

一個人如果他自己很有上進心,在學校裡沒有好好學習,家長也沒有強逼著他必須好好上學的,日後也未必過得很慘!快樂教育是國家教育局提出來的,只是根據我國自古以來的考試製度很難做到,學習上不拼不努力,那自然很難進入更高的學府,對於一些需要你高學歷做敲門磚的工作自然也無緣去加入,但不代表這個人就是失敗的,還會有很多的大門朝你敞開,只要你自己有自己的才華!

我的觀點就是,孩子可以放養,但是不能絕對什麼都不管不問,底線還是要有!


妞兒媽媽

我覺得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釐清一個問題:什麼是“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學家赫·斯賓塞提出,他著有《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一書, 其“快樂教育”的教育理念,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符合兒童心智發展的自然順序”,他反對將“教育僅僅看作是嚴肅教室中的苦行僧生活”,而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快樂的,重視孩子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因其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而受到廣泛的歡迎和推崇。 其實,“快樂教育”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快樂”,而另外一部分則是“教育”,可以這樣說,快樂是方法,而教育則是結果,他強調的是家長應該積極發現孩子的潛力與特長,用孩子的興趣為誘導孩子學習。任何生命個體都會對某些事物表現出特別的興趣,而一旦發生興趣,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機,比如說孩子喜歡拿東西投到水裡,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懂得什麼東西能浮在水面上,而什麼材質的東西容易沉下去,小船為何會浮在水面上等等,而最終是讓孩子懂得浮力及其產生原因。它是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孩子獲取新的知識與方法,“玩”只是手段,而最終的目的是“知識”。

近些年來,快樂教育也風靡全國,但是,中國人的超強包容性和改造型又使得這種教育在中國變成了一種誤區——因為很多父母,只知道“快樂”,而忘卻了“教育”的初衷,這使得很多的孩子在孩童時代單純的玩樂了,而沒有學到任何理應學習的東西,也間接的導致了更多的家長在懷疑這種教學方法。

其實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只接受兩種觀念,一種是“彼”,另一種是“此”,非此即彼,絕對沒有中間狀態!並且,從來認真的學習一件知識,而是僅從皮毛或者僅從名字上出發去定義一件事物或者理念,而眼界與知識水平的不同則又造成與原定義有很大的差別甚至背道而馳,然後又功利性的將之完全摒棄!比如很多父母童年是在繁重的書本作業中度過的,而成年後,大部分人一事無成,所以將歲月對自己的虧欠反作用在孩子身上——玩吧,快樂教育嗎——結果孩子的學習完全跟不上,而後又歸咎於“快樂教育”,其實自己不想想,你真的懂什麼事“快樂教育”嗎?!


喬一塵

朋友的孩子丫丫,玩樂中輕鬆度了幼兒園三年,一進重點小學,完整蒙圈了。拼音和英文根底大家都學過了,教師不講了,直接略過。長期跟不上進度,丫丫慢慢變得害怕,慌張和脆弱。

朋友的孩子國國從小成果堪憂,父母沒有壓力,千軍萬馬要走的高考陽關道,不擠。14歲,國國被父母送到了美國麻省一所寄宿私立高中,準備擁抱《美國派》青春的國國完整傻了,分數的確不是獨一權衡規範,但這裡的孩子都通曉馬術冰球、每個人有一門拿得出手的藝術專長,在課堂表達中有極好的學問儲藏和邏輯思想。

國國在跟朋友通話的時放聲大哭,在中國也不行,在外國還不行,我該怎樣辦呀爸爸?

最近還見了一個爸爸的朋友,一個部位裡的老叔叔。他出生低微,憑實力作為高考恢復後第一批大學生,如履薄冰走到今日,他犧牲的是對孩子生長全程的陪伴。他對孩子他有補償心理,總說“快樂就好,不用太拼。”兒子職高畢業,遊手好閒,最近竟然由於鬥毆入獄,老叔叔黯然神傷問我:明明一腔真愛,為何培育出一個李剛?

快樂就好,可是快樂,歷來不是肉體撫慰和散養無為那麼簡單。

耐久的快樂是什麼?

我歷來不是學霸,也沒有什麼家庭背景,能夠具有今天相對稱心的生活,從物質到肉體,拜寫作所賜。

由於寫作,我14歲出版小說,此後取得新概念作文大賽,進入北師大,這一切不值得誇耀,優秀的人太多。但我想說,一切教育的結果,都是父母潛移默化引導的結果,歷來沒有什麼天降天賦。

媽媽很早把我帶到少年宮,自在嘗試了鋼琴、書法、畫畫等那個小城具有的一切興味課門類。在我肯定學習寫作後,我媽媽發明一切條件讓我去北上廣打競賽,她說就當旅遊。

那些年的旅途奔走,她問過我很多問題——“你有沒有去想,跟第一名差在哪裡?”“你更喜歡哪個城市?”“咱還有點時間,要不要去這個城市書店轉轉?”

唯獨沒問過我,“你快樂嗎?”

我至今依然記得一幫10歲的孩子,教師拿著秒錶說開端就奮筆疾書,教室裡只剩下細微的刷刷聲;以及,每天一百條的填字遊戲:一個張揚的女人,她的耳環在耳朵上(晃著)or(墜著)or(飄著),三個詞語代表三個完整不同的狀態,請求精準;還有,日復一日背誦名著的任務。

寫作不是靠靈感和天賦,沒有任何一種成就光靠靈感和天賦。鋼琴要練習指法,舞蹈家要練習根本功,歌唱家要鍛鍊發音步驟。每一種學習,都是苦的。

那我那時到底快不快樂?

快樂啊,還很自豪。日後種種挫敗降臨,我都有那些年攢下的自信心——我曾經就做到了,如今一定也能夠

無所事事在廢棄的公園虛度時光,這種快樂很好,但不是快樂的獨一方式,而且,它太輕鬆取得,也會被輕鬆遺忘。

經過本人的汗水,打破本身的障礙,由此而來的滿足和自信,是在內心播下快樂的種子,更穩定,在不同環境都能夠轉換生長。

我媽媽不懂表達,但她早就隱隱看到,“快樂就好”不那麼輕鬆說得出口,由於長期來看,我的快樂,終是她所無法承諾和給予的東西。

意志的錘鍊、系統的付出、失敗的錘鍊……這些看似很苦的東西,才最終帶來生長中真正的快樂。我們的孩子,最終要分開暖和巢穴,搏擊長空,假如由於你的不作為,她失去變強的最佳機遇,她真的會快樂嗎?

被誤讀的“快樂就好”

2011年,有一本被言論批判得沸沸揚揚的引進書,叫做《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作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以最嚴厲的教養方式來教育2個女兒,比方“家教十戒”。當時媒體討論這個媽媽的虛榮、變態、其實流於譁眾取寵和斷章取義。

比方有個細節被媒體大肆渲染:虎媽華誕,女兒Lulu給了一張華誕卡,虎媽覺得做得太爛,退還,讓其重做。

但原書並不是那麼粗暴,虎媽退回卡片的點不在於卡片不圓滿,而在於“我看得出你只花了20秒來做這張卡片。我努力地為你籌備華誕會,為支付你的藝術課程努力工作,我值得被你更尊重地看待。”

她把孩子當做一個成人來對等看待,溫和地表達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電視劇《生長的懊惱》中,有一集麥克回絕去學習跳舞,超級NICE爸爸傑森沒有馬上同意,他看出兒子是懼怕被喜歡的女生看不起,他說:“你反過來想這件事,經過跳舞你能夠和她手拉手,臉貼臉,你假如控制這個竅門,你會讓她消融,你就學會了魅力。”

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其實是擔憂頗多的,但是這個事例反映了作為父母,最不利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迎著優秀側身走過選擇不作為,以及,在艱難面前隨便地放棄努力。

蔡美兒是耶魯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她的父親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傳承的精英教育背景讓她們懂得——好的教育,歷來是控制慾和控制力到達圓滿匹配。

當我們說著孩子快樂就好,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手上的資源,能否足以接受她可能接受的失敗?當她喝著地溝油、居無寸瓦、處處受限還請求她覺得“平凡就好”,是件殘忍的事情。

退一萬步,就算你有這個實力,你能否肯定孩子的自尊心能夠承受:我只活在父母的供認中?

說到底,她固然是你的孩子,卻不能只做你的獨一無為,像小雞出殼一樣去困難地搏擊,成為這個世界上的無獨有偶,是她來到人世,不可逃避的命題。

不要隨便說出“快樂就好”,由於教育是資源,好的教育,是稀缺資源。這個資源,不只是爸爸手上控制了幾學區房指標,媽媽的錢能夠把孩子送到多牛叉的私立學校,而是父母自身的眼界、底蘊和判別力。

教育這件事,歷來就沒有順其自然,圓滿的教育,只是讓孩子覺得“一切是順其自然”,而這背後,父母在關鍵節點的指引、長期營造的價值觀環境、四兩撥千斤的感化,它真正考驗父母的功力。

所以,中止一味說快樂就好,由於在這個含糊命題催眠下生長的孩子,長大後一定真的快樂——

關於教育,有準繩地控制,是比無準繩地放手,難得多的事情。


霓媽剁手日記

問題描述中說的很好!

是家長自己捂著耳朵蒙起眼一副“我不聽我不聽”的樣子,然後豪氣的給孩子自認為的“快樂童年”!

沒錯!他們就是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的不作為就是“快樂”源泉!

沒錯!他們就是認為孩子不上輔導班、不上興趣班、不補課就是快樂!

沒錯!他們認為孩子寫完作業就去玩這就是快樂!

………

都是他們自己認為的,不是嗎?

認真學習、上輔導班、上興趣班……所有這一切跟“快樂”是衝突的嗎?矛盾的嗎?如果是,那麼這就說明你的教育是有問題的,而不是那些“班”有問題!不要給自己的不作為找理由!

這些人動輒會說國外怎樣怎樣,會說某某人怎樣怎樣,舉例一堆,“熱誠”的拉別人跟他們一起下(yong)水“xin”作“xian”伴“e”。運氣好的孩子自己知道學,成績還不錯,他們就以為這是自己的功勞,是自己的教育成功!而我見過最多的卻是孩子再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毫無興趣,等到需要總成績說話的時候,這些人就開始抨擊教育體制,抨擊應試教育,以此來掩蓋自己的心虛嗎?

任何的習慣和能力都是點滴培養的,怎麼可能一蹴而就?說學就學?說提高就提高?開玩笑吧,如果是教育專家的話用沒啥好說的,你看到的是人家說出來的,你看得到人家平常做的嗎?你們也是教育專家嗎??只學會了態度,學會了方法了嗎?

什麼是快樂?孩子通過各種努力提高成績提高自信心是不是快樂?孩子通過各種學習更加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懂得更多的知識、常識……這算不算快樂?孩子因為各種活動各種班認識了更多的夥伴知道了人外有人這是不是快樂?……為什麼總是有人把“快樂童年”定義的那麼狹隘呢?

那麼到底有沒有“快樂教育”??

有!肯定有!

問題是達到快樂教育這個目標,僅僅只是做到減少學習量是遠遠不夠的!!而我不客氣的說,絕絕絕絕大多數的家庭根本沒有這個能力!自己還沒點數嗎?

最後我想說,很多人把自己的目前境遇以及過去經歷歸咎於是應試教育導致的,然而他們自己在並不清楚該如何應對孩子們未來要面對的競爭的情況下,竟然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實驗”,更可怕的是他們壓根就沒有指導思想,沒有計劃安排!沒有長遠規劃!一邊嘲笑譏諷那些一直在努力的人的同時難道心裡就不發虛嗎?呵呵!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描述:所謂快樂教育,就是家長希望孩子能有一個非常快樂的童年,所以不會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壓力,孩子基本都是“玩著”度過小學階段的。

我是經過“快樂教育”的孩子,童年是沒有壓力,成年卻感受來自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壓力。我是70後,那時候一般父母都沒有什麼教育理念,孩子基本都是散養。


我們那代人能夠讀大學的很少。又正好趕上中專招生浪潮,大批大批的初中畢業生都去讀了中專。參加工作沒有幾年,又陸陸續續地下崗了。


我女兒在7歲時,跟著我來到了她爸爸工作的城市。,城裡人注重孩子的學習。我父母不想讓孩子太累了,不讓孩子去上學習班,放學後,就讓孩子出去玩兒。


週末別的孩子都去課外機構學習奧數、英語。我女兒還在家裡跳皮筋、踢毽子呢。


平時他的們不特別關心孩子的成績,認為小學那點兒東西,特別簡單,孩子會了就可以,沒必要非得要求她取得滿分。所以,我女兒學習成績一般。

學習這件事兒,真得是全靠孩子自己。“皇上不急,太監急”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我女兒從小就有一個不服輸的性格。


她在小學五年級那年,開始知道要努力學習。自己覺得英語不好,提出要去補課,我當然很高心地答應了。


她經過努力的學習,結果她的英語成績越來越好,直到高中都是名列前茅。


她參加初中自主招生,考上了一所比較好的學校。從此,她就開始了努力學習的生涯。


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學習到夜裡11點。自己指定學習計劃,看書、聽英語、寫作業,學得特別有勁頭。


我妹妹的女兒,只比我女兒小兩歲。我妹妹上學時,學習特別刻苦。大學畢業後,工作兩年。結果結婚後,做起了買賣。她覺得上學時,學的東西都白費了,還浪費了自己的大好年華。


所以在自己孩子身上,絕對不會讓她走自己的老路。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就好,至於學習嘛,那都不重要。


將來最差就是跟自己一樣,做生意就行了。


妹妹的兒子在小學的時候,什麼課外課都沒有學習,也沒有學習其他才藝。放學了就是看電視、打遊戲、上網。


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佔全班中下游水平。考初中時,只考上了普通中學。妹夫想給孩子花自費,去一所重點高中,妹妹說沒有那個必要,哪個學校都一樣,到了高中再說吧。


這孩子進了普通初中,認識裡面有很多“貪玩”的孩子,初二就學會了逃學、吸菸、喝酒。


初中沒畢業時,學校就進行了多次家長談話,希望家長嚴加管束,積極配合學校工作。這時她們夫妻這才發現,無論怎樣管教自己的孩子,他都不肯聽話了。


初中畢業後,妹妹給孩子送到技校去學習。他在技校參加群毆,結果致一名學生重傷。妹妹不僅花了大筆醫療費,孩子被判少年管教一年半。


妹妹說:“我是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有個輕鬆的學習過程。覺得學習不是那麼重要,不用跟我一樣,就算上了大學,也沒有什麼用。但是沒想到,他能這樣。”


現在,我的女兒如今已經讀了研究生,而妹妹的孩子卻在餐館打工。


這些年,我教過無數學,他們大多數已經走上了社會。最明顯的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學生與近兩批學生的對比,前兩批學生在當時學習環境輕鬆,家人無管束,不努力學習,不為未來焦慮的孩子,僅有個別孩子如今生活比較輕鬆。


而當初家裡管教嚴格,自己悶頭苦學的學生,學業有成的特別多。大學畢業在祖國各地工作,生活比這些進行“快樂教育”的孩子好得多。


那些讀書時“快樂”的孩子,雖然“快樂”了十幾年,但是到了如今,沒有不後悔的。因為這個時代沒有文憑,哪個單位都不用,沒有專業技能,打工也只能做力工。


我的第一批學生是屬狗的,今年剛好過本命年。37歲的他們,正值身富力強的時候,工作穩定、家庭優越的,都開始孕育二胎了。


而那些無固定工作、收入不穩定的人,用自己的話說:“這一個孩子都不知道如何養活,再要一個那不是要我老命嗎?”

這批屬狗的孩子,對待下一代的教育可謂是“下了血本”。據我所知,尤其是當年那些沒有努力學習的學生,更願意為子女的教育投資。


他們知道自己當年所走的路是錯誤的,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他們不再崇尚“快樂教育”。


每次提起“教育”,妹妹更是後悔。她覺得自己當初的做法多麼幼稚。每次提起她兒子,她都無地自容。


我們還得總去開解她,她說自己兒子,也總是埋怨她當初的做法。用一時的縱容,換來了他一生的“底層”。


妹妹有錢,給孩子買了樓、買車,但是孩子沒有文化,沒有教養,內心空虛。孩子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些都是父母給的,會被別人瞧不起。


很多90後,沒有受過“快樂教育”。就像我哥哥那樣,逼著孩子學習,送各種學習班,輔導班。沒有周末寒暑假的休息。孩子初中、高中、大學都是一直在花錢補課,才考得那麼理想。


現在這個屬龍的孩子,博士學歷,在政府機關工作,剛剛結婚,妻子是省重點高中的老師,小夫妻的未來一片光明。


我在教育工作中,看到很多“開明”,崇尚西方教育的父母,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讓孩子享受“快樂教育”。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無底線、無要求,任其自由發展,結局大多差強人意。


我們想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不是讓孩子“自由散漫”地成長;不是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放任自流”;不是對孩子的未來“毫無規劃”。


不能說孩子從小學各種知識才藝,他們就沒有玩兒的時間了。很多教育都是“寓教於樂”的,學習也並非是枯燥無味的。


你想給孩子怎樣的“快樂教育”呢?可以好好計劃一下哦!


有書

我覺得很多家長在思維的認識上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快樂教育=孩子在毫不學習的成長環境中愉快的遊戲人生。不快樂的教育就是隻要孩子有學習任務孩子就一定是不快樂的。

什麼時候我們的家長變的如此矯情和不堪重負了呢?我相信家長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帶著客觀的態度,從小開始正確的引導孩子積極的對待學習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對“學習=壓力”的反感少幾分。

是的,沒有孩子不喜歡玩,但是如何玩?在玩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更好的學習和成長,這才是家長應該更多的花心思的地方。

我相信那些在心態上積極健康的家長,能夠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和消化學習壓力的家長,願意花時間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很快樂,而這些被“快樂教育”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後一定會更快樂,因為他們在學習上的成就讓他們在走上社會的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更自由,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認可讓他們更自信,一個自信的孩子,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快樂的孩子,一個面對壓力懂得如何去化解壓力的孩子,他們能差到哪裡去?

而只有對學習和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長存在誤區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所謂的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未來才可能各種不快樂,因為他們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不到自信,在各種應試的學習中得不到更好的資源配置,他們的孩子才可能在後來的後來,越來越不快樂!


九鬥學生心理


說到教育,快樂與否是今天人們爭論比較多的話題。“快樂教育”,其實這種提法並沒有問題,因為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才能激發此學習興趣,他們才能加倍努力。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點,既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知識,又要讓他們享受快樂,這自然是兩全其美的好事。但往往事實絕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美好,更多的事實在昭示我們:要麼太多追求快樂卻沒有獲得知識,要麼是頭懸梁錐刺股,獲得了知識卻又並非所說的那樣快樂。

對於“快樂”,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關於學習的感受,我們不妨看看這些“成功人士”怎麼說。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關於學習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實在是太多了,現在隨便摘錄幾則如下。“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但凡提到學習,不管是韓愈、華羅庚,還是愛迪生,成功的訣竅無一不是“勤奮”,幾乎別無二致。

其實無論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去看,尤其關於學習的“甜”與“苦”,“快樂”與“辛酸”。學習的“甜”永遠是建立在“苦”之上的,“快樂”也是要有“勤奮”去奠定基礎。在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中感受到快樂,在一個妙趣橫生的實驗中感受到快樂,在一段美妙的經歷中感受到快樂。想方設法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中的快樂,這就是快樂教育的真正含義。學習的過程更多的是辛苦,成功的經歷更少不了挫折,有平時勤奮的苦,才能收穫知識與成績的“甜”,在“苦”中讓孩子感受到甜,這就是教育的“快樂”,也或者是一種教育的藝術。

否則,今天的“快樂”,就是明天的絕望

就如同我們的一日三餐,有自己喜歡吃的,也有自己不喜歡吃的,但為了營養全面,所有醫生都會告訴你——不要“挑食”。學習同樣如此,面對自己喜歡學的就自然去享受快樂,但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內容,也要有堅韌的毅力,去直面辛苦。但當下的現實是,不僅許多孩子吃不得苦,而且不少父母更是唯恐孩子吃一點苦,於是“快樂教育”有時就成了他們為孩子不肯努力掛起的遮羞布。

於是他們會認為,自然快樂教育,就不該讓孩子吃一點苦;所謂個性發展,孩子就可以為所欲為。這其實就陷入了快樂教育的理解誤區,它已不再是快樂教育,而是享樂教育;也不再是個性發展,而是野蠻生長。其實,對於教育,在讓孩子獲得快樂的同時,更要鍛鍊他們的堅強意志,培養他們的刻苦精神。尤其還要他們真正懂得,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獲得的過程,也是一個付出的過程,要獲得快樂,就必須付出辛勞與汗水,這或許才是最最重要的。


魏老師閱讀與寫作

我是80後也是農村娃,就我的親生經歷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小時候剛剛土地到戶,父母長輩都天天在田地了勞作。根本就沒有時間來管我們,沒有上學之前,和幾個附近男孩子天天上山找鳥下河抓魚。

6歲多送進離家幾里開外的村小,上學和不上學對我的區別是,學校地方更大可以一起玩的人更多。父母也樂得輕鬆,畢竟在學校有老師看著比在家玩要放心些。

雖然父母根本不懂什麼是快樂教育,但他們身體力行的貫徹落實這一教育理念。上學成績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你在學校不闖禍就行(因為我有打到男生回家告狀,自己滑土坡摔斷胳膊的劣跡)。

隨著年紀慢慢長大,眼界越來越寬。上高中時越來越羨慕家裡有知識分子父母的同學,很顯然他們從小家庭對他們的學習有嚴格的要求,學習方法和效率都要優於我們這種“自學成才的”。

他們從小養成的學習習慣,學起來更輕鬆事半功倍。我想這些與家庭從小的嚴格要求不無關係。後來的他們都沒有意外的考進不錯的大學,而我這個從小沒有壓力父母無意識“快樂教育”出來的青年名落孫山自謀出路。

講到這我想說,所提倡快樂教育並不是對孩子不管不問,包容他的所有天性。真正孩子所需要的快樂教育,是學得快樂學得自信。這需要家長睿智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拿“快樂教育”當成自己懶惰無為的擋箭牌。


映媽育兒談

一線老師來怒答。

這兩天放假,作為一名高中教師,臘月二十六才放假,初六就要上班,整個寒假總共十天。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不是說老師有很長的寒暑假嗎?實際上工作十年,每年寒假基本上都是十天左右,而且我還僅僅是在一個市重點高中。

放假第二天,一個學生家長突然給我打電話說要來我家坐坐,我也不好推辭就讓他來了。那位家長一看就有很體面的工作,他說他要跟我談談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兒子在我學校最好的班,期末考試考了年級一百多名,這個名次考個一本是沒有大問題的。可是這家長明顯對孩子的這個成績不滿,言談間十分焦慮,要我多多督促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幾天天天在家做題。

作為一名老師,我的學生多辛苦我比其他人更清楚,他們從高一開始每週六天上學,每天從早晨六點多一直要到晚上十一點。就這哪怕是寒假只有十天,即便我希望他們在假期好好休息一下,他們的父母可能也不允許他們放下書本。

我心疼我的學生,可我也理解他們的父母。

想當年我大學剛剛畢業,有一次我給學生說如果以後我的孩子上完初中不上學了,我就尊重他的想法。

可是十年過去了,我教過的不少學生也已經走上了社會,有一些學生在學生時代很“快樂”,不努力學習,不為未來焦慮,跟那些悶頭苦學的學生比起來他們要“快樂”得多。可是這些孩子往往只“快樂”了幾年,就開始見識生活的艱難了,沒有學歷,父母也沒有本事為自己託底,於是在社會上屢屢碰壁。

於是我再回想起當年說過的句話,我都覺得自己當時可笑,如果真有這那一天,我可能會發瘋,因為作為一名教師,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現在這社會,上大學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會飛黃騰達,但可以保證一個人生活的下線。如果不上大學,絕大部分人只能在社會底層艱難求生了。

所以十年前看到那種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父母我會覺得他們開明,可是現在,如果有父母說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從而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顧,我覺得這種父母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因為如果父母沒有能力保證孩子未來生活的底線,一味追求所謂的“快樂童年”,很有可能等待孩子的是艱難的成年。


陳蘭香老師

快樂基本上可分成空虛的快樂、有成就感的快樂、感到幸福滿足的快樂這三種。

如果不懂得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一昧地放牛吃草,不懂得盡大人引導之責的父母,通常結果就是寵壞了孩子,讓孩子在空虛的快樂中成長。

不強迫孩子學不喜歡、沒興趣的東西,讓其保有快樂的童年,這觀念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人是善於學習的動物,可能會學好,也可能會學壞,這時候,如果父母不能適時指導引領的話,孩子的未來會很讓人堪憂。

許多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生活能力,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養成後要再糾正是非常費力而困難的。不強迫孩子學習與生活無關的知識技能是非常正確的,但是,不代表就不應該讓孩子在玩樂的過程當中學習好習慣與正確的價值觀及生活能力。

所以快樂教育的真實樣貌,是不強迫孩子提早學習知識技能,而是在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於童年時期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即可,除此之外不可再增加孩子多餘的負擔。

但是不同時期的教育目標要有所差異,學前應該讓孩子多玩樂,於娛樂之中寓教;小學1~3年級,則要開始學習一些基本知識與價值觀、良好習慣,寓教於樂趣當中;4~6年級所需要教導之價值觀與生活能力、基本知識越來越豐富,層面也越廣,這時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樂趣會是老師家長們的大挑戰。

初中針對孩子的興趣志業要開始增負教育,由於是針對孩子的興趣,所以雖苦雖累但內心仍然是快樂的;高中對於孩子沒興趣天賦的科目要開始減負甚至取消,進一步的針對孩子有興趣天賦的部分加負,加深、加廣、加多、加重。

到大學則鼓勵學生要開始接觸社會,要儘可能的依據興趣與能力去打工,要開始懂得賺錢的辛苦與獨立生活的責任;到了研究生階段則是完全獨立成熟的個體了,無論經濟、生活上都要讓其獨立自主,受措折是必須要的成長養分,父母要儘可能的完全放手。

如此才算是完整而正確的“快樂教育”。如此成長的孩子不一定錢賺得特別多,但是一定會較快樂而自主獨立,心中較不迷惘,較懂得欣賞自己與他人,自愛的同時也會懂得去愛人,自尊自重的同時也能懂得尊重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