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的人最惨的情况是什么,现在怎么样了?

liu昕雨

职业打拼十多年,特别是做营销策划和创投的领域,见过太多的创业失败的悲惨下场,也有几次失败,仍旧坚强,东山再起的也是少数而已。

1、某兄,零三年左右时卖药,那个年代大家都知道,随便一个壮阳药一个小市级,赚个百万不成问题,快速起家后,成为某省的药圈老大,结果“某东西上瘾”,公司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没有快速转型,管理不善,加之身边所谓的兄弟们惹事生非,最终公司相继破产,无法抵债的地步,最后竟然跳楼自杀,那一天是某地的初雪,我们听到后无比震惊,内心五味杂粮。


2、北京奥运会期间,收藏品大火,我一个兄弟八零后从南方比如景德镇大量进购低价的瓷器、从北京马甸收集纸币等,还有各种的艺术品,然后通过某些营销手段,当成收藏品卖,三个月不到流水一亿多,没有收手,冲到上海,又建立了一个大的几百人的电话中心,结果做的太大了,涉及金额数目太大,直接以诈骗罪入狱,无期;自己当时的女朋友比他还小,他私转移的大量资金为了女朋友没有招供,失去了再次减刑的机会,结果这个小女孩子一下子成为了富女,处了几个小男孩,过上了高大上的生活,如此的下场我们都认为太不值了,这么赚钱,到头来,人在里面,自己的女人拿着自己的钱,泡别的男人。


3、北京,某一个夜晚,一个年长我的老兄对一个年青人说“北京这么多楼,这么多的灯打着,那一个是我的呢?”,半年后,此人消息,一年后,听到此人的事:北方某地,一大群中老年人大量购买螺旋藻机器,保障每批生长出来的螺旋藻高价回收,每台机器9800元,自家屋子摆不下,可以放公司平台,最后演变成无变控制的局面,当年涉及金额3亿多,1个被枪毙2个无期。

如果说上面的失败教训对于我们有些远,那么下面的失败教训则是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某兄创业失败,曾经是特别豪爽之人,只要远方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来北京,必定是大宅门、大连海鲜,簋街、朝阳区某酒吧,全程招待,据他回忆说,全国都有我的朋友。结果,公司清盘后,把钱全给发了工资,自己的钱只能住在北京的某南五环外的城中村地带的平民区,实在没有办法了,打电话给曾经的所谓的朋友借点生活费,下雨的夜晚,手里握着借来的钱,大哭。这个人是幸运的,也是值得敬重的,他努力了三年不到,又东山再起,现在做互联网领域,悄悄地赚大钱,从此江湖再也没有他的过多消息。


他是成名很早的圈子的才子,是多家公司的顾问,然后,因为性格和生活方式过于草率,有钱也积累不了财富的那种,这几年投资屡屡失败,房产全部押上了,老婆也离了,老婆年轻自己走了,留下一个女儿,由他来带,这样一个牛逼的人物,现在在经营一家小店铺,日子过的可以,但是这种历程也心情不是一般人能撑得住的。


商业就是一次江湖历险,有些可以说,有些不可以说,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其实都是在路上,见过了太多的沉浮,只留一句话:只要在路上,这事儿就没有完。


所以,不要轻视那些在路上的人,也不要小瞧了自己,人生多磨难,没准哪一天,幸福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别人翻船时,能帮就帮一把,没准哪一天你也会遇到难事;不帮也没关系,但千万别做‘落井下石’的事,人在做,天在看。

我现在如果不是为了孩子,真心的想回到农村,大片的地,安享生活,但看到身边的朋友们仍在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特别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发展的特别出色,想想我农村出来的孩子,每一步多难呀,真不想让一下代再受我们当时的苦,所以,也就耐得住,再冲一冲……

人不管多惨,几件事千万不能碰:中老不换妻即不黄;不碰毒不染赌;坚绝不借高利贷,公司破产就破产,只要这几样不碰,你还是你,必定还有活的价值与希望


我身边的朋友,下场最悲惨的基本都是犯了这几点:换老婆,而产生一系列的后果;毒一碰这个人就费了,赌是无底坑,每个月一次奥门,你就算赚再多钱也早晚玩蛋;高利贷就是你的催命信。切记。


孙洪鹤

创业失败者很多,到底怎样才算最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况。

我的一位朋友,九十年代从机关下海创业,仅仅四五年时间,就把企业做到年利润上千万,营业收入五六千万,企业一派节节向上的景象。然而,就在这时,一场车祸,让我的朋友躺在床上三年多时间,虽然没有把生命丢了,但是,三年多的卧床,让原本做得非常好的企业,最终倒闭了。

也许,从事情的过程来看,我的这位朋友谈不上失败,但是,他的遭遇,他的结果,应该非常地惨。好在我的朋友能力非常强,身体完全康复后,再度创业,现在,又办起了一个智能养老企业,运行状况还不错。

透过这件事来看,对创业者来说,发展慢一点,步子小一点,都不要紧,就怕出现严重问题。我的朋友发生的事,属于天灾人祸,或许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因为决策失误等,让企业倒闭,那就很惨了。

而从现实来看,很多创业者,起步时,都做得很好,企业也发展得非常顺利,但是,企业稍稍做得好一点,就开始头脑发热,就想一口吃个大胖子,结果,很快地,企业就出现了问题,甚至倒闭。这在创业者身上,是最容易发生的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所以,很多创业者因为这样,就堕落下去,再也爬不起来。能够爬起来的,是真正能够创业成功的。创业难,就在这里。


谭浩俊

我有个朋友本来是一家外企的中层,老婆在世界500强的公司做财务,家里绝对属于小康,很早就买了两套房。后来老婆心思大了,不想工作羡慕同学老公赚大钱,我朋友性情刚烈,一怒之下辞职创业,跟堂叔和他哥合伙开了个餐馆,从此走上不归路。

因为没有经验,餐馆从开业就开始亏,为了维持经营,我朋友还自己借了些债。但是后来越投入越亏,直到他自己意识到扭亏无望了就跟堂叔和大哥商量把店关掉。但这时候他堂叔和大哥不乐意了,逼着他还投资。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扯的,生意亏了,哪有把本金当债的道理呢?

我朋友还是因为性格刚烈就决定卖房还钱,他那套房要是放到现在,翻了一倍都还不止。可是当时他就卖了,还了堂叔和大哥的钱,还还了欠朋友的一些钱,当时还有10万左右的高利贷,其实可以一次还清。

不过这时候他的一个损友给他出主意说,这10来万不如到股市里赚点,当时是15年开春正是股市行情好的时候。我朋友就进股市了,一开始赚了点数字,然后损友说跟他合伙一起加杠杆炒。结果后来股灾爆仓了,当然他的损友亏得更惨,也借了高利贷的钱。

这一晃又一年多了,我朋友欠信用卡高利贷的钱总共60多万,过年前我们聚了下,他说不行只能把最后一套房卖了,还清债务,大概还能有个4,50万左右,可以买套小点的房子付个首付。

结果大年初二,他突发心梗去世了,不到40岁,父亲70多了是老年痴呆,母亲70了,身体不好,老婆从他创业开始就没工作,女儿3岁多。

我想如果他不是当年一怒之下去创业,继续做他的外企中层,即便老婆不上班生孩子在家里,也没太大问题,无非就是两套房子还贷,家里两个老人老婆孩子要养,压力是大,但大不到欠高利贷,最后压力太大,以致于一命归西。

最后奉劝要创业的热血青年们要理性,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不要碰,看不清风险的项目不要做,输不起的游戏不要玩。


Wateras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很多行业面临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问题,创业口号的提出,不过是政府为了解决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但正如《双城记》里那一句经典的开场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化,总会有人成功,有人失败。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自己适不适合创业,能不能创业成功,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小马过河,深浅自知。未来的路怎么走,还真得自己去把握。。。。。。

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讲,大多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幻想,特别是如果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但许多人在尝试过几次之后,遇到了挫折,往往信心又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陷又入迷芒之中。

其实,我认为人与人最终会有差距,甚至有巨大的差距,这是避免不了的客观事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与自己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的。有的人,天生就不适合创业,性格上的懦弱、犹豫、猜忌、自私等等。。。。。一旦放大在创业的路上,最终只能走向毁灭。。。。。。当然,有人要说了,性格上的缺点,都可以想办法改。。。。。。但是首先要强调的是,你必须要有那个勇气去改。

我的表弟,就存在这些问题。但他想得很清楚,自己不适合创业,所以后来就老老实实地去考上了公务员,小日子一样过得还不错。而对于我来说,天生就喜欢折腾。所谓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简单的说,就是自己有没有创业的基因,在作决定前先要衡量一下。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自己不是那块料,就免了吧。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去披荆斩棘,承担将来未知的风险;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驾驭自己的事业和团队,那么恭喜你,你或许真的适合创业。但是,这只是必要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作为过来人,在这篇贴子里,我会结合我的经历,与你分享一些更实际的经验。

楼主99年大学毕业,算下来这十多年里,创业的项目至少有6个项目。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至今仍在努力。而我体会是,一个人要想创业成功,除了你在性格上适合创业之外,其他几个条件也必不可少:创业方向、资金支持、合伙人(或者说团队)

第一个项目:炎黄在线

楼主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不幸就成为了先烈。在99年的时候,当时有一个与新浪、网易、搜狐齐名的网站,叫“炎黄在线”。互联网的老人们,可能还会记得,包括还有亿唐网、天涯。。。。那时候猫扑、铁血这些都还没出来。

“炎黄在线”当时也和新浪、网易一样,走的是互联网媒体的路子。用“媒体”这个词,现在看起来是高大上了,但在当时,又有几个人能上网?人们对信息获得的渠道,主要还是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只是一个年轻人所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

而“炎黄在线”当时的盈利模式,也只不过是把一些新闻搬到网上去,然后收一些广告费,当然,还有些社区等等,都是以前老网站的调调。另外,由于实力有限,“炎黄在线”在各地采取的是承包商制,在全国各地发展代理商,由代理商交纳一定的费用,负责本地片区的经营。

楼主当时才从大学毕业不久,认识了一个搞建筑的包工头。他比我大四岁,但在当时也算是土豪了,他是川大毕业,对互联网也有一定的认识,于是就承包了炎黄在线在四川片区的业务。

这个大哥虽然年龄不大,但我们都习惯叫他老L。老L当初接触到互联网,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找了一帮在校的大学生帮他来做事。当时我加入也是因为觉得好玩,加之一时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于是成天就和他们混在一起。

楼主在大学里不是学计算机的,在97年第一次接触到了计算机(多么偏僻的地方啊,呵呵),立即找父母要钱买了一台。然后就在大学的假期,从打字开始学起,直到会了编程。99年的时候,楼主已经可以用ASP开发完整的程序了。后来,又报了计算机自考本科,系统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当然,那是后话了。

在老L下边做事,其实大家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都是报着兴趣来做的。今天做做网页,明天搞搞论坛。当时除了炎黄在线之外,我们还搞了本地的论坛,叫“同一片天空”,在有近两年的时间里,居然人气还比较旺。

现在想来,其实当时严格来讲,不叫创业,叫瞎混。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制度、没有股权的划分、甚至没有办公场地。为什么呢?当时老L开了一个网吧,有30多台机器,我们就在那里面做事。

2001年的时候,“炎黄在线”总部,据说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网站就经营不下去了。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在经历一场互联网业的寒冬。毕竟作为新生事物,要烧钱的事,不是谁都烧得起。包括腾讯,当时马化腾准备把QQ以低价卖给深圳电信,要不是后来遇到著名的风投机构IDG,恐怕现在也不会成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要知道,在当时,全国做即时通信软件的,大大小小起码有一百家公司。而腾讯能活下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融到了资。

我一个深圳的朋友告诉我,当年其实他是在做和马云一样的事情,但唯一的差距。就是马云找到了孙正义,而他没有融到资。对此,我很无语。但关于创业的资金支持,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而这次稀里糊涂的创业,现在看来至少让我认识到几点很重要的事情:

1、朝着大的发展趋势去走,即使是摔倒,也是有机会翻身的。

2、在创业的时候,资本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没有钱就想空手套白狼,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想清楚相对明确的商业模式,不要凭着满腔的热情,稀里糊涂的做事。靠兴趣做事和创业,是两码事。

4、小地方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人才难以汇聚,机会更是很少,要成大事,还是要找更大的平台。

当然, 对于第四点来说,现在的创业环境又有所不同,一些二三线城市现在也有更多的机会, 后面我会慢慢道来。

第二个项目:开网吧

其实开个网吧的想法,在我大学期间就有了。不过那时候能上网的地方很少, 更多的是所谓的“电脑游戏厅”。在97年至98年期间,学校周边很火。 那时候流行打“红色警戒”、“三角洲部队”、“沙丘”等局域网联网对战游戏。平均收费大概是3块至4块一小时, 通宵包夜15块。感觉利润还不错。

99年互联网在二三线城市出现,我所在的地方,像前边我提到的老L,也开了一个网吧。由于当时运营商的费用很贵,如果要上网的话,基本上是收8块钱一个小时。我记得当时普遍是33.6K的“猫”,打开网页,起码要等30秒。而后来有了ADSL,那种速度带来的快感,是现在开10M的光纤看电影是体会不到的。

一方面是出对于计算机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感觉”网吧很赚钱,于是我在父母的帮助下,又找亲戚凑了15万块钱,在2000年年底,在我所在的城市的一所高校对面,开了一个网吧,离老L的网吧,大概几百米远。

当时懂计算机的人很人,包括卖电脑的也不多,于是从拼装机器、安装调试系统、到组网布线,基本上是我一个人摸索着完成。我的网吧面积不大,只有30多个平方,凑合着有20台机器。我和退休在家的母亲,另外还请了一个中专毕业的年轻人,我们三个轮流着上班。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自动收费系统,全是靠手工登记在本子上记时,像美萍、万象这些都是后来才有的。

其实在当时开网吧,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经常会遇到硬件与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与软件不兼容的问题,有时也会遇到病毒的攻击,还有各种不停的软硬件升级。。。。。顾客当然也很麻烦,那时候很多人连开机都不会,打字更是一窍不通。。。。。总之,间断的,不停就有人找这样那样的问题。。。。。输入法调不出来要叫你解决,键盘坏了要让你更换,游戏不会玩要让你教。。。。起早贪黑,各种心累。

随着会上网、会玩游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断就有人看好这个项目。到我2004年年底转让网吧为止,我们那条街上就开了十多家网吧。后来开的网吧,一家比一家规模大,动辄就是百十台机器,装修也豪华,环境也舒适。相比之下,我的网吧就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最高峰的时候,我的网吧也才25台机器。而同行的竞争,相互杀价,从最初的8块一小时,降到4块一小时,后来又降到2块一小时,甚至有的会员价,降到了1块5。

而且网吧,是一个硬件周期性换代很快的行业。我不知道现在的网吧是怎样的,在那时,基本上每隔一年要更新换代一次像主板、显卡、内存、硬盘这些硬件,至于显示器嘛,有时候可以凑合,但当同行的显示器都换成大纯平的了,你的显示器还是球面的,你作何感想?总之,赚来的钱,又需要不断的投入。。。做几年之后,你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个无底洞了。而能做得不错的网吧,是那些资金实力雄厚,地段好,规模大的网吧。否则,像我那样的小网吧,很难生存。

在政策方面,也对网吧逐渐规范。网吧作为新行的行业,政府几乎是放任发展。除了工商、税务之外,最开始也没有其他更多的部门监管。在2002年的时候,北京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事件。一家叫“蓝极速”的网吧,因为顾客与服务员发生纠纷,一个未成年人在网吧内纵火,造成25人死亡。 再加上网吧的客源大多数是年轻人,特别是网吧影响了很多未成年人的学习。从2002年开始,政府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就越来越大了。文化、公安、消防纷纷介入管理,各种法律法规开始对网吧加以限制。。。。。。

终于,我在2004年底,实在受不了这种行业的心累,把网吧转让出去了。 算了一下账,开业四年,除了收回成本之外,连同转让费5万元,一共赚了10万块回来。基本上,小有赢利。

那时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了技术上,对网吧的经营,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对计算机的爱好上。而对行业和商业模式的思考,几乎没有。现在想来,如果当时能坚持做下去,不断扩大规模,也许是另一翻景象。事实就是,当时我们同期开网吧的那一批人,坚持到现在,也发有不少发了家的。现在总结的心得有:

1、当一个行业处于不充分竞争的阶段,一旦介入市场发现有利、甚至有暴利可图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扩大规模,以先发优势占领市场。

在当时,作为市场的后来者,有一个人就在我们那条街上连续开了三家连锁,三百台电脑,基本上将客源进行了垄断。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合伙人制度,引入更多的资本,尽量不要搞家庭式企业。当然,合伙人的选择,我后面还要专门提到。

2、当一个行业处于红海阶段的时候,拼的就是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你的资本和其他核心竞争力。

对于网吧来说,看上去技术性很强,实则不然。最终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拼的是服务。包括你的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你的上网环境,服务员的工作态度等等。

3、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要么投降,要么避其锋芒转移新的阵地。在当时,我选择了前者。现在看来,另外找个地方开网吧,也未免不是一个好的出路。

4、对于新兴行业,应当提早意识到一些政策上的风险,及时调整经营思路进行规避。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家连锁网吧,一开始就将客源定位在大学生人群众,经常组织大学生搞各种游戏竞技比赛,拒绝未成年人上网。而我的网吧,为了生意,老的少的一概不拒,经常被文化部门逮住罚款。但由于环境差,机器配置低,往往为了招揽生意而放宽尺度,最后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5、对于创业来说,兴趣只能作为老师引领入门,但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经营管理上,至于技术上的事,一定要想办法请专业人员来解决。

当时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维护全由我一个人来完成。而其他的网吧,大多数是请的外包团队,其效果可想而之。

接着写。。。。。写这篇贴子主要是和网友们交流一下创业的心得,想到哪写到哪,没什么完整的构思。大家见笑了。

6、当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基本确定之后,如果进入到白热化竞争的状态,那么可以考虑能不能去发掘这个行业深层次的用户需求。如果有,可以在某一点上继续发力,争取新的突破。

我们那个年代的创业者,同样是做网吧的,有很多人根据网吧的特点,发掘了新的用户需求。比如有人发现网吧维护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于是干脆成立新的团队,承接当地所有网吧的维护;有人发现网络游戏的崛起,做起了游戏竞技比赛,甚至有人搞起了私服,一年也能赚一两百万(当然,这是违法的事情,不过在当时那种缺乏监管的网络蛮荒时代,很多人也通过这些赚足了第一桶金。

而最著名的,莫过于上网导航hao123创始人李兴平的传奇故事。李兴平是广东兴宁市人,99年的时候当地也开始出现网吧。只有初中学历的李兴平应聘了一家网吧的管理员。不久,他发现来网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上网,上网后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他想了一个让很多技术高手大跌眼镜的土办法。他做了一个简单的WEB页面,上面收集了各种的网站名字和地址,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最开始,他甚至连服务器都没有租用,直接做到桌面的快捷方式和浏览器的收藏夹里,用户一上网就可以点击打开,这是就是最初上网导航hao123的雏形。

这个网址导航大受顾客欢迎,然后他又开通了个人主页,把连一个数据库都没有的页面放了上去,每天不断地检查网站链节,加入新的网站,然后通过当地的网吧(现在所谓的“地推”)、和盗版操作系统捆绑、加入网站联盟等方式进行推广。

而同时期的周鸿祎,为了解决小白用户上网难的问题,费劲周折组建团队,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和推出了3721中文网址。从一点看,李兴平要比周鸿祎成功得多。同样是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周鸿祎是以技术为先导的,而李兴平是以实用为先导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一定要用所谓的尖端科技才能达到目的,这一点在科技行业尤为突出。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联合利华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了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

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X射线探测等技术,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问题后大为发火,找了个小工来说:“妈的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很搞笑是不是?但在这里我要表达的,并不是否定高科技的作用,而是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某一种。要采取正向、逆向、组合、发散等多种思维。这在创业期间,尤为重要。因为往往发生了方向性的偏差,就会导致你的生产经营,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

第三个项目:开办网络公司

如果说第一个项目,我对创业的概念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的话,那么第二个开网吧的项目,至少让我尝到了一些创业的甜头。虽然在当时赚得不多,但每天能看到多多少少的进账,心里还是有很多的成就感。而且在当时,我认为积累知识比赚钱更重要,在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我已经达到了中级水平,自己能独立开发C、C++、ASP、PHP等程序,而且拿到了自考计算机本科的学位。

有得必有失,正因为我只是在技术上钻研,而缺乏对营销、管理以及一些商业运作的系统学习,所以网吧的经营一直不好不坏。

不过,或许我也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在某些时候,也能找到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用户需求。

先聊一聊我的父母年轻的时候的创业故事。

我的父母也是非常勤奋而且喜欢做事的人。80年代,我的父亲在当地的一个部队里任职,我的母亲在一所幼儿园当老师。88年的时候,受到当时下海经商大潮的影响,我母亲就停薪留职,在外边开了一个餐馆。四五张桌子,卖点家常炒菜之类。除了依靠我父亲的关系,有时候会给餐馆带来一些客源之外,餐馆主要还是依靠我母亲掌厨的手艺取胜的。

我母亲是一个要强的女人,一个人把我从小带大,炒菜的手艺相当不错。我们餐馆在市中区的一条街上,那条街陆续开了四家炒菜馆。但唯独我们那家,天天生意火爆。我母亲早年跟着一位特级厨师学过一段时间手艺,而且服务态度也非常好。我们请了两个员工,都是我母亲的远亲的孩子。

由于我母亲特别强势,在管理上也很注重细节,所以一些餐馆存在的成本控制、菜品控制、后勤采买、服务质量等问题都没出现过。一个小餐馆,除了味道好,要选择在人流量比较多的地方之外,加工速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餐馆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就特别讲究翻台率,炒菜速度慢了,顾客就容易流失。我很佩服我母亲在灶台上,和员工一道,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几分钟一道菜,洗、淘、切、炒一气喝成。

就这样干了一年,我们家赚了5万块钱。80年代5万块钱是什么概念?我记得当时早上一碗米线也才1毛线一碗。我们家,在当时算是正宗的“万元户”了。这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政策的原因,还是因为我母亲单位那些老人的嫉妒,就提出“共产党员不准出来停薪留职”。

当时,我母亲面临几个选择:要么辞职不干,专职开餐馆;要么回原单位,把餐馆转让出去。而我当时才12岁,也正是调皮的时候。我母亲干了一年,也觉得很累,照顾不了家庭(我父亲也经常回不了家,在外面搞演习)。不过当时我父亲又提了另一个方案,把现在的餐馆交给她的那两个员工打理,自己当当老板就好。

而这时候,我母亲自身的一些缺点也暴露出来了,以前的很多优点,在某些方面又成了缺点。首先,她很自信,自信到无法相信其他人能代替她的工作,事事都想要亲力亲为;其次,她很强势,强势到不能很好地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基本上其他人的意见,她是听不进去的,在管理方法上,简单粗暴。正因为是家族式企业,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协作沟通上的,而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

后来我也在反思这个现象:为什么她作为个体的创业者比较成功,但却一直没能走向管理岗位,甚至把餐馆不断做大做强,这些都与上述的性格缺陷有关。当然,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接受的教育也不多,时代和地域的限制,也没让她接受更先进的经验。

现代企业,讲究的是分工协作。分工才能产生更高的效率。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管是精力还是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而良好的协调能力,往往是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将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像泥团一样和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能量,这是非常考验管理水平的一件事情。

总之,最后她认为,除了她没人能把那个餐馆经营好,于是也就放弃了这个创业的机会,回到原单位上班。

补充说一句: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不要让自己成为面面俱到的人,要通过不断的协调、沟通、培养,让更多优秀的人才与自己共事。一群战斗力的蚂蚁可以干掉一头大象,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否则的话,这个团队缺了你,什么都玩不转。

80年代末我母亲的创业经历,至今都让她引以为豪。而以她的认知水平,并没有从中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她始终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力强,敢拼敢闯就可以成功。这也为他们后来的创业失败埋下了伏笔。

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第二年,全国掀起下海经商创业高潮。而同年,军队开始裁员,我父亲转业回到地方,在当地政府一个部门担任了副职。80年代末他们还算成功的开餐馆的事情,始终让他们不能忘怀。那时候我父亲才40出头,我母亲还不到40,都是属于可以折腾的年纪。

回到了地方,我父亲也认识了不少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我称为Y叔的人,是我母亲的老乡,他在老家做了几年的餐饮行业,也有不少的经验。在中国,特别讲究政商关系(当然,在国外也存在这种现象),Y叔和我父亲结交,估计也是希望能在当地多交一个政界的朋友,在生意上提供帮助。虽然这是一个基本的心理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政商结合就意味着一定是权利与利益的勾结。中国最朴素的思想就是:多个朋友多条路。

这次创业投资额不大,我们家和Y叔总共投资了30万,我家投10万,由Y叔控股并全权进行管理。这次他们创业,总算有了一个合伙人。而这个合伙人Y叔,不管是能力上,还是合作意识上,都还很不错。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一点,这个项目本身的风险。

很多第一次吃川菜的朋友,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川菜口味特别重,讲究麻辣鲜香,油特别重。特别是广东来的朋友,大多吃的清淡口味,讲究营养,吃到川菜就十分不习惯。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域特色?道理很简单,四川大多数地区气候都比较阴冷潮湿,即使是夏天都难有干爽的天气。而且四川不像北方,北方虽冷,但有暖气,四川到了阴冷的冬天,就只能靠自己了。而像辣椒、花椒、胡椒、辣油这些重口味的调料,与菜肴相伴之后,人吃下去,混身就直冒汗,故有驱寒除湿一说。

因此,在四川以及重庆一带,最火的川菜馆,就是火锅,其次才是炒菜。而炒菜里卖得好的,就是以川南一带,特辣、特香为主的爆炒,腰花、肥肠、毛肚、水煮肉片。。。。。。等等,香辣得让人直流口水。当然,最近这十多年,很多人也意识到养身的重要性,四川也引进了不少的外省清淡口味的菜品。不过,这些菜品更多的是出现在高档餐饮的桌面上,一则形色俱人佳,很上档次;二则对注重养身的,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老年人士也有吸引力。但普通老百姓更多的,还是选择口味相对重的餐饮。

但Y叔的“创新”菜品是什么样的鬼?全国各地的小吃。什么云南的油炸蚱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陕西的面皮,傣族竹筒饭,成都的龙抄手,浙江的八宝饭,广东的蒸肠粉。。。。。等等。总之,一桌标准,十多二十道不同风味的特色小吃。

做过餐饮的朋友看到这里,应该会明白为什么做这样的餐厅会存在较大的风险。

首先,他们的目标人群定位存在较大的问题。如果是针对普通消费人群,这种类型的菜系,并不真正适合大多数四川人的口味;如果是针对高档消费人群,那么你的装修、管理必须上更高的档次,实际上只是一个中档餐厅的规模和水平,而这些所谓的“小吃”本身,又不是高档菜品;如果是针对年轻人消费居多的快餐市场,这些品类多样而复杂的菜品,又不符合快速出菜的要求。

其次,多样的菜品,增大了管理难度和人工成本,很难实现品控和准标化。这些小吃选自全国各地,而要做出相对正宗的口味,对厨师的水平要求特别高。多的不说,一个厨师至少应该掌握三至四样针对这些小吃的红案或白案才能拿得出手,否则这么多的菜品,要请多少人才能做得下来?并且原材料的采购上,也是十分复杂。当地的供应链体系,并没有一些外省小吃的原料,配送起来成本很高。

为什么这十多年火锅能够走出西南,走向全国市场。很大程度是因为火锅料很容易实现标准化。就以我们当地的火锅店为例,很多火锅店加盟的是重庆某某品牌,当天早上重庆总店发料,中午就可以营业,连调味的主厨都不需要,甚至连菜品都有人专门配送,最多请几个墩子工和服务员。

所谓的精益创业,讲究的是对某一点上发力,寻求单点突破。当年“凡客”的老总陈年,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在所谓的“鼎盛时期”,品类扩张不断,以至于后来居然生产了凡客牌拖把、电饭煲之类,SKU(库存量单位),居然达到了1.2万。难怪雷军到陈年那里参观,说了一句话:这简直是个杂货铺。

所以,Y叔的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但在初期,这些问题被一些表象所掩盖了。才开业的时候,Y叔通过当地一些朋友,包括我父亲的一些关系支持下,带来了不少的客源。做餐饮一般都是这样,新店开张,三三两两都不断有朋友来捧场。并且这种集全中国知名的特色小吃于一体的餐厅,在当地甚至四川闻所未闻,许多顾客是抱好奇心前来试一试的(没有竞争对手)。于是,在一年之内,我们的餐厅生意还算不错,很快就把成本收回来了。

这种短暂的成功,掩盖了项目本身的缺陷,以至于Y叔和我父母,准备谋求更大的发展。Y叔雄心壮志的认为,这种特色小吃证明在四川相当有市场,我们应该沿着长江沿岸一路开下去。我父母也十分赞同。

由于我父亲老家在重庆,大多数亲戚朋友的关系也都在政界,于是他们决定首选重庆作为第二战场。至于管理人员,他们也想得很简单,找一些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亲戚朋友就行了。

1995年3月,刚过年不久,我们在重庆的新店经过短短两个月的装修、员工招募培训就开张了。和老店一样,一开始也是顾客云集,车水马龙,很是火爆。但不到半年,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就越来越大。在老店,有Y叔亲自坐阵,供应链的控制、菜品的控制、服务质量的控制,还算得心应手。

而新店呢,大多数管理人员根本不俱备相应的行业经验。这个项目本身,正如我前面说的,对管理的要求非常高。搞餐饮很注重现场管理,大老板不在的时候,一些厨师和员工就会偷懒,甚至会浪费原料或者在采买上吃钱。而我们的管理人员,既缺乏相应的行业经验,又没有把控局出的能力和魄力,所以很多时候,要由Y叔和我父亲电话上遥控指挥。

由于沟通困难,为了加强管理,Y叔和我父亲,不得不抽时间往返于老店和新店。而当时交通也不发达,从老店所在地到重庆坐车都要八九个小时。我印象中,每到周五,我父亲就和Y叔两人,就轮流坐着长途客车屁颠屁颠的往重庆跑。

再加之这种菜品系列的新鲜劲一过,回头客就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像重庆这种特别重口味的城市。半年之后,服务质量的下降、品菜的新鲜劲一过,新店的生意就越来越差了。Y叔和我父亲明白是管理上出了问题,但他们没有想过,是这个项目本身的操作难度太大了。换人换人,不停的换人,但也无济于事。生意始终无法扭转。不得已,新店只好关门歇业,店面转让。最后算了一下账,新店在不到一年,净亏30万。

而老店的生意也不容乐观。就像新店一样,朋友三四,看在面子上照顾生意,可以一二再,但时间长了,还是要市场说话。凡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生意,除非是真正的权钱交易,最终还是要失败。1996年6月,在我高考前,老店关门,整个项目亏了40万。我家在经济上也大伤元气,Y叔也只好远走山东,在朋友帮助下做其他餐饮去了。

为什么我要在这篇贴子里要讲一些关于父母创业的故事,那是因为我后来的一些创业经历也与他们有关。作为两代创业者,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是因为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局限;而我们这一代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处于信息发达的社会,则有能力,也有必要对老一辈的创业历史作一些小结。

对于他们第二次创业的失败经历,我总结有几个字:选项失策,盲目扩张,管理失控。

不管怎么样,我从小也受到父母的影响,或多或少对做生意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而在某些方面,比他们有更敏锐的直觉。就以他们当时第二次开餐厅为例,虽然那时我才念高二,但当时我听父母说要把新店开在远在几百公里外的重庆,我第一反应就是要出大问题,因为距离太远了。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管理总有它的有效范围。如果超出管理的有效范围,管理的绩效就会递减。而在当时的交通和通信状况,是不可能突破这种边界的。

自从那次创业失败,他们受到比较沉重的打击,从而把业余精力转向投资股票,后来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不过,关于炒股的事,在这篇贴子里我不会多谈,这个贴子主要还是谈创业。直到我2000年创业开网吧,我父母才参与了进来,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

下面我正式聊聊自己做的第三个项目:开网络公司。

这个项目,基本上是和开网吧同一时期的。。。。。。楼主闲不住啊,闲不住。。。。

2002年的时候,网通公司进驻四川市场。网通是个什么鬼?玩互联网的老人或许清楚一点。

当时,电信体制改革,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所属北方10省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控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网通(现已与中国联通合并),与原中国电信共同竞争通信和网络市场。

由于西南地区是中国电信的地盘,中国网通发展用户比较艰难。尽管他们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互联网接入费用比其他竞争对手都便宜,甚至还给一些企业、商家提供了免费光纤接入服务,但在初期业务开展得都不太理想。

有一天,网通的一个业务经理到我的网吧来介绍业务时,我给他们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我告诉他,很多用户选择中国电信,不仅仅是因为线路速度快、通信质量稳定,更重要的是中国电信拥有网络电影、游戏、社区等配套的增值服务,如果中国网通要想发展更多的用户的话,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我和他们的业务经理聊了半天,然后我就主动提出,去找他们的老总谈合作。我写一套电影网站程序,然后免费给网通的用户提供片源,他们每发展一个用户,就给我五毛钱的提成。

我找到他们公司的老总,聊了一个小时,这事就成了,网通公司免费为电影服务器提供带宽,我免费做一个电影网站,提供服务器, 并经常更新。宽带接入费的提成,每个月每个用户五毛钱。

花了二个月时间,我用ASP写了一套程序,搞了一个电影网站。上线后,用户反映效果还不错,我基本上每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块钱。由于当时是一个人在做,而网通公司在财务制度上要求得也很严,他们希望我成立一个公司,以便正规和他们对接。

成立公司倒是简单,那时候网吧还在经营,我就拿网吧的固定资产去注册了一个网络公司。但后来悲剧就开始了。。。。。。不过这个悲剧不是因为电影网站本身,而是我引入了一个合伙人。

现在看来,其实这个公司的主营,就是为运营商提供服务。如果一直朝这个方向去发展。也没啥大问题。很多这种运营商的第三方公司,最后都是赚了钱的。

但是,当时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在深圳一家公司发展,我们聊得很投机。他是成都人,也想回来发展。他想把一个叫“宽带电话”的项目引进来。

“宽带电话”是个什么鬼?就是基于“VOIP”技术的网络电话,将模拟信号(Voice)数字化,以数据封包(Data Packet)的形式在IP网络(IP Network)上做实时传递。说得更直白一点,就像现在的QQ即时语音。

他告诉我,VOIP不是什么新技术,90年代末就有了,不过那时的网络电话,没办法和传统电话网接入,只能在互联网上打,就像QQ那样。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因素。各国政府为了保护老牌运营商的投资,不允许这么做,因为网络电话成本便宜,一下放开势必造成对传统电话的冲击。

但如果有门道,在运营商的网络上架一个设备,让数据从互联网上接入到传统电话网,就是落地了。不但可以从网上打到电话和手机上,有的还可以回拔过去。只要在国内做VOIP的专业论坛上发发贴子发发邮件,让那些做黑话的公司把数据往你的设备上过,只要网络质量好,每个月随便一百万分钟的话务量。到时候一结算,一厘钱一分钟,做梦都要笑醒。

我其实当时并不是太懂这一行,但在他的鼓吹下,我决定试一试。

关于那个“话务量”,他简单地给我说,一个用户一天打五分钟电话,二十万个用户的话务量就是一百万了。他还透露说他现在的公司就在做VOIP,半年赚了一千多万。而当时有人专门在发展终端客户,这些客户每个月的越洋电话的需求量很大。因为他听说我这边在和本地网通公司合作,所以他希望我能够找个可靠的关系,暗中将网络电话“落地”。

关于政策方面,我查了一下,这种做法在当时还属于违法行为。但他给我打包票,因为他们公司是“小网通”(就是中国网通的前身)的技术服务商,“小网通”可以给他们提供运营牌照,就算是查出来也没什么大问题。

当时真的是人年轻,无知无畏,敢想敢创敢干。就像马云说的“梦想是要有的,万一现实了呢”。当时我的电影网站已走向正轨,网吧和网站每个月也有固定的收入,我自认为有了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于是说干就干,我就让他从深圳回来,我们一起施展拳脚。这个朋友比我大两岁,我叫他老Z。

我们在市中心租了一个写字间,正式招募了几个员工,任命老Z为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宽带电话的业务,还给了他一部份股权。另外,我还开辟了一个对外承接网站建设的业务,由我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去跑市场。我们还招了一个美工,一个业务员。这个业务员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我叫他老D。老D是一个很踏实勤奋的人,后来也成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合伙人。当然,这是后话了。而我呢,就主要负责网站开发的技术,从程序前端、后端、数据库、算法等等,一个人总揽了。

老Z过来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天天都在做梦,希望能够通过“宽带电话”一夜暴富。按照他的说法,我们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只需要找到运营商内部的技术员,暗中将网络电话“落地”,然后他找人对接话务量,就OK了。但一个月之后,我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简单。

当时是2003年,网通公司已经逐步走向正轨,原来的“小网通”的业务和相关牌照,已经收回给总公司,从法理上讲,老Z所谓的打“擦边球”是行不通的。其次,由于网通电话对传统电话的冲击,已经引起了工信部(原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比如说,过去“小网通”开展的,具有牌照的网络电话,国内长途大概是每分钟1毛钱,国际长途是每分钟5毛钱;而那些所谓的“黑话”,就是暗中将网络电话“落地”接入传统电话网的,费用更低。而早在2001年,上海有四个小子做这种“落地”,两个月赚了三百多万,后来惹恼了电信,公安局把这几个家伙全抓走了,法院按照非法经营罪判了三年。

那段时间,我曾经私下联系了好几个以前熟悉的电信、网通的技术员朋友,没有一个人敢接这个招。实在没办法,员工工资得开,每个月的房租也是固定支出。老Z又想了一个昏招, 他找原来深圳的公司要了一份合同,上面注明和原“小网通”的合作期还有三年,我们可以作为他们公司的“宽带电话”终端的代理,利用现在的网通公司经营还不规范的漏洞,就在本地推销“宽带电话”终端。

这个“宽带电话”终端,外观就是一部做工还不错的电话机,只不过另一头要接入电脑的网线插孔,然后利用原来“小网通”的“落地”线路,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拨全球任意地区的手机和座机。这个终端对外售价是300元,我们的进价是100元,基本上卖一部出去,可以赚200元。另外,国内长途大概是每分钟1毛钱,国际长途是每分钟5毛钱,如果用户对长途电话需求量大,我们还可以赚点话费。在老Z的鼓动下,我们一次性从他原来的公司买了50部“宽带电话”终端。

于是,原本类似于B2B的一个项目,硬生生的做成了B2C,而且还必须依靠地推。而在我们这个内陆三线城市,外贸企业非常少,最多就是江浙一带过来的生意人。可想而之,这样的销售情况能有多乐观?半时间,我们打着“小网通”的牌子,也仅仅向外地的生意人卖出了10台。而且“小网通”的“落地”线路质量也很一般,打这种网络电话,经常性的断断续续,效果很差。客户钱倒是省了,但没办法获得传统电话那种稳定的语音质量。好在这些生意人倒也不在乎那点钱,居然没有一个人退货。不过,后来都没用了。

而网站建设那块业务,开展得也不顺利。2003年,全国的互联网行业都有所好转,很多企业在经历了互联网寒冬之后,也在不断向赢利的方向转型,不再单纯只是烧钱发布信息。但对于二三线城市,互联网的应用对很多单位和企业来说,都是很陌生的领域。信息高速公路,对北上广来说,已不再是最后一公里的概念。而对于内地,岂止最后一公里,简直就是十万八千里。

我记得马云当年搞中国黄页,很多人以为他是骗子。而在2003年,我们去找客户做网站,客户更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半年下来,我们公司只接了两单,还是找关系去做的,惨淡收了8千块钱。

老Z是个外表看上去很沉稳的一个人,话很少,感觉随时都在思考问题。每次我有一些思路和他探讨的时候,他总会点一支烟,很深沉的抽上一口,半天回一句:嗯。。。。。。而他开展业务的方式,主要还是打电话。。。。。而地推这些工作,大部份是由我父亲和老D去完成,甚至我有时候也不得不亲自上阵。

直到有一天,老Z对我说,他要到成都去联系一个客户。。。。。离开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那一段时间,我的内心,起码凌乱了一个月。还有40部“宽带电话”终端堆在办公室里, 整整4万块钱啊。后来公司解散的时候,这40部终端也当成废品处理掉了。

老Z走后。为了使公司能经营下去,我也想了很多办法,主要还是在互联网行业方面。一个周末,我路过本地的一个广场,看见人头攒动。挤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市人事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人才市场,在搞现场人才招聘和交流活动。我当时灵光一现,心想要是能做一个人才招聘网站多好。

那时候,“中华英才网”还名只是小有名气,今日资本还没有正式投资。而像“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网站也才正式开始在资本运作下正式角逐人才招聘市场。当时这些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走的是烧钱的路线,各种传统媒体的广告、户外广告。总之,有钱就是各种花样玩法。

而我当时根据与网通公司合作的模式,想了一个点子。周一的时候,我自告奋勇找到当时的人事局局长,希望能够与人事局一起合作,打造基于本地的网上人才招聘求职网站。合作方式就是,由我写一套网络程序,提供一个发布招聘求职信息的平台。程序和服务器由我免费提供,人事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人才市场进行地面推广,每一个在网上发布求职信息的个人收费10元,每一个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或单位收费20元。我们公司与人才市场4、6分账。

由于人事局不用出一分钱,双方只是资源互换,而且人才市场本身也要对原有的业务进行收费,有一个网络渠道会拓宽更多的信息发布源头,局长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午我就和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

不到一个月,我就把这套程序写出来了。很快,公司这边每个月就有几百块钱的相对稳定的收入。有一晚上,我突然想到,这种资源互换的模式要是能推广到全国各地,利用当地政府的推广,其效果会相当不错,而且不用花太多的钱。我估算了一下,初期最多只需要一百万的资金来做这个事情,主要是花在差旅费上。但是,到哪里去找这一百万呢?那时候,我对融资的事情,一点概念都没有,身边也没几个有钱的朋友。我想了几天,找到一个我认识了一年的朋友老H。

老H比我大四岁,我们是在一个叫“阿伦故事酒吧”认识的。这个酒吧是成都的一个品牌连锁,开在当地。其特色就是“电话交友”。在酒吧里的男男女友,只要看中了对方,就可以通过桌面上的电话给对方通话。老H当时是这个酒吧里的大堂经理。他的经历也很复杂。年轻的时候在当地的农业发展银行,负责发放贷款。后来不甘心一辈子呆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自己把工作辞掉出来创业。

老H随时都是一副职业经理人的派头,西装革履,摩丝亮光,谈吐得体,彬彬有礼。我那时涉世不深,对老H在经济上的独到的见识和创业的理念十分佩服。我们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当我为了人才求职招聘网站这个项目找到他之后,他一听,马上两眼放光,很快拿了一个计算器帮我计算了一下这个市场的规模。然后他信誓旦旦地给我说:你放心好了,我认识很多大老板,融资的事情,包在我的身上,我们可以合伙做这个事情。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我的公司还在苦苦挣扎,老H那边是一点靠谱的消息都没有。很多次给他电话,他要么喝得稀胡烂醉,要么就是故作神秘状告诉我他在陪某某领导。我直接无语。。。。。

电影网站的营收与开支,基本上处于持平状态。但“宽带电话”项目,足足让我亏了3万多。在解散前,人才网站赚得也不多,最终让我觉得融资无望,我将这个网站以5万块钱,卖给了本地的同样也在做网站的人。

第三次创业,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地方的闭塞与人才的匮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靠谱的合伙人的重要性。当然,后来我还遇到过更坑爹的事情,只能说运气实在太差了。不过,后来也遇到过对我帮助很大的朋友。对于那个人才求职招聘网站,我至今也还在后悔。如果我当时是在北上广创业的话,也许会有更好的融资机会。但在2004年的时候,我已经27岁,贸然出去闯荡又下不了决心,特别是父母的坚决反对,让我在创业的路上犹豫不决。

2004年,结束了网吧和公司的一切业务。从那时候到2007年三年里,我与父母再没有做过其他生意,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股票和房产的倒腾上。不过,那些只能算是投机,不能算是创业。


车主小管家

我遇到的一个创业失败的人最惨的情况是外面欠了几十万的外账。

我老公的一个哥哥,不知道说他是流年不顺还是有点倒霉,应该是十年前做的玉货生意。他买了很多的玉货准备创业,但是很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合伙人拿着他们的货跑了,至此他算是很难翻身了。

现在已经十年了,他们过的还是很一般,因为外面的外账都没有还清。

我记得我老公给我说的,他本来是在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工作的,但是因为他想创业所以选择了辞职。当时把他手里面的钱全部拿出来还在外面借了三十万左右吧,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惨遭失败。

当时的玉货生意真的很火的,我们这里很多都是靠玉货发财了。但是只有他一个例外。

他是和他老婆庄上的一个人合伙的,当时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但是谁都没有想到那个男人在货进回来之后偷偷的带着货跑了。至此人间蒸发,到现在也根本找不到人影。

但是欠债他肯定也要还啊。没有办法,他和他老婆两地分居了十年,选择在新疆给人间打工。但是因为两个孩子和一个年迈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所以他们的收入显的那么的微不足道。

截至到现在听说的是还有十几万外账没有还上,他们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最好的年华他们全部用于还账了,马上孩子也要长大花钱了。

他应该是我遇到的最惨的创业失败的人了吧,现在的生活只不过是勉强度日,生活还不如我们呢。

最惨的就是欠了一屁股的债,妻离子散,自己还粘上了黄赌毒的人!这些人现在戒毒所里面,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我们这里镇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当年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就开始当老板的人。本来也是挣了一笔钱的,只是后来遇人不淑,误入歧途。他是做电子产品起家的,当时为了租厂房,都向亲戚朋友借下了不少钱,还在银行也贷款了,用于购买设备等等。白手起家也是不容易的,没钱也敢才闯!

开始见他还风生水起的,谁知道也是不知天高地厚。他喜欢打麻将,每天没日没夜地去打,还认识了一群不三不四的人。他根本就没有认真打理自己辛苦打拼回来的江山,以至于有一次,由于采购出了问题,还跑路了。购置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原材料,还跟当时的财务人员串通,卷走了公司很多资金。从此他的这个小厂陷入了危机,资金周转不过来,也再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了!

他的老婆由于无颜面对相亲父老,也只能洒泪带着孩子远走他乡了。面对如此打击,这个人不但没有反省,还继续堕落。债务眼看是这辈子也还不上了,他还几个麻将友一起打起了贩卖毒品的主意。这就是走上了不归路了,在一次交易的时候被警方抓住。后来放出来,又进去,反反复复如此折腾。人生已经走到了尾声,只能一声叹息。

没那个德行,还是本本分分地打一份工,还不会如此悲惨。

很多人在毕业以后都会选择自己创业,而没有去选择去找工作,其实创业并没有那么简单,很多人创业以后就会失败,失败的一塌糊涂,到处欠债。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心情特别多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们影响都有远大的雄心,他们就会在节前重庆,他是这些人到最后就会拥有自己的事业呀,然后东山再起,现在都过得很好。


国哥V健身


全是无奈1

用我的经历来说吧,大学刚毕业,满腔热血,又是读经营管理专业,一出来天不怕地不怕就选择了创业,自己的钱,跟朋友借的钱,然后拉上一个好兄弟就创业去了,我们选择了最苦的行业,烧烤,毕竟刚吃出来,突然天天熬夜到凌晨四五点,身体确实吃不消,刚开始生意也很差,但是钱已经投进去了,还跟朋友要的一万多块钱,钱的压力在那里,不敢说什么苦什么累,只想把生意做起来,后来生意刚开始好转,刚刚开始回本,经常会有大学同学,朋友来捧场,看到红火的生意以为我赚了很多钱,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头三个多月都在亏钱生意好还没多久,我们两个以为好日子来了,越发努力,可是,该死的政策说不准做有烟烧烤,污染,城管收了我的工具,关了我的店!那一刻,我觉得天整个踏下来了,因为还欠我朋友一万多块钱那边,又不敢跟家里说创业的事,也不希望跟我一起创业的兄弟担心,我选择把一切责任背在自己身上,然后开始打工还钱,最可怕的是,那些同学,朋友总以为我赚了很多钱,来找我借钱,那一刻我说没钱,看他们的意思,让我很失望。而我,现在也用了八个月的打工工资还了差不多的数目,因为大学毕业已经两年了,身上的钱拿来还债,几乎没什么资金了,时不时还要省着点给家里买个家电什么的,压力不是一般大。但我不后悔,即使已经失败了,我却从没想过说后悔去创业,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未来我依旧会不断创业,想着有一天,来自农村的我,依然能够创造出我自己的未来


琼海小溜

我2000年退伍后,给人打工到2007年。在当年我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门窗加工厂。可是不到一年,因为她妹妹的参于,我退出了。退出时我拿到九万,用这些钱我自己开了专业做断桥铝的门窗厂。此后直到2012年,我有了100多万的资产。12年10月底,我父亲突发脑梗死住院,花了我十三万,我抛下公司陪护两个多月,结果还是没能留住他。为了发展,我又和弟弟、叔叔(远房)合伙开了一个喷涂厂,当初他们的投资额都不够,我就给他们做担保在家乡的信用社贷了款。买完机械设备后,流动资金也不够了。我又从银行贷了信用贷款30万,厂子可以运行了,业务也不好。年度亏了23万。为了经营第二年,我又贷回30万。本来计划这年应该不错,可是祸不单行,5月我母亲又检查出宫颈癌,以后我的世界里都成了寻医问药、看病护理的事了。从那以我也没心情打理生意,厂子就交给弟弟和叔叔了。由于经营不善、市场情况不好和我要钱给妈妈看病,厂子就关门了。最后银行、供应商、工人、看病、退股都要钱,没办法我先后贷了55万的高利贷。2015年妈妈流着泪也走了,走时58岁。我的债也长到了85万多了!几年的蹉跎、没有了斗志,没有心情、没有了信用、更没脸见人。亲情远了、朋友远了、兄弟远了……今天想重整心情上路,收拾帐本时看的了给妈妈和爸爸看病的收据,把它们摆在地上,足足的占了半个客厅。以前看到它门从没有象今天这样震惊,万种滋味涌上心头,不禁的嚎啕大哭。敢问,路在何方……


无花果146342096

作为创业3次的人我是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

一.06年从事图书发行资源较多 当时互联网营销的还很少 我04年计算机中专毕业懂一些 然后从之前认识人公司出来 自己通过网络做业务自己干 优点:第一单在我开始10天就开始了 当时就挣了30000多

结局:被一个部队采购图书的女人坑了一次,他的同事和我关系好 我给她发了书目 大概有几百万码洋 都定好来京选书 这单我能挣十几万 结果这女子直接到图书市场把书配了 我都不知道 电话都不接 后来还是认识的哥们和我说的

总结:太年轻 没经验 于是果断结束 继续深入学习 增加阅历

历时8个月

二.12年从软件工程师培训,供职公司是家族企业 老板太抠门又假 我当时负责公司市场部门 于是下边的人非要支持我出去单干 于是和这家公司的合作方谈好我帮他们招生 ,结果风声泄露 这家公司老板和合作方签订了一个独家协议 不准我进入 怎么办?于是一个合作方的朋友 介绍了一个老师 这个老师做ios老师 我们谈好教学由这个老师团队负责教学 我负责招生 做过教育培训的人都知道 学生学费都需要助学贷款 公司是合作方的朋友公司 用哪家公司和宜信合作做贷款 负责教学的合作人跟进这个事儿

优势:有8个人的招生团队 在西二旗辉煌国际租的房子,业务中午开展了 电脑设备从中关村采购二手的

结局:

1.助学贷款合作 合作方谈不下来 还不让我介入 于是我招的学生一批又一批 没有签贷款协议 全走了2.资金来源 父母帮我借了3万 套现6万多 最后5个月后学生一批一批走根本没法结算 进不来钱 最后各种信用卡套现把员工工资发了 开始被追债

3.说实话那些跟我来的兄弟还可以 2个多月没发工资 还继续和我干 最后我看情况 说你们都走吧 剩下的工资我肯定给你们 一点一点给 2013年年初我从辉煌国际拿了一台二手台式电脑老婆陪着走了

4.租房子的时候看好的房子中介因为要一个月中介费太贵 员工老公正好也是同行 直接联系了房东 省了一个月房租 结果我去借钱的时候 两方打架了就因为这个事 我提出给被打同事老公给钱 被同事拒绝了

5.招生不结算 于是在同学的游说下 做了半个月麦田招聘 结果也上不了几个人 后来年底又做礼品卡 结果大家积极性不高 一个工资3500的女大客也没出成绩 之前号称很牛 最伤人心的是最后领工资的时候,和我说有个大单给别人做了 当时我没生气 只是摆摆手 让她走了云云

6.后来找到新的合作方 开始还债 自己打电话约面试 每天9点到合作方公司面试 下午2点结束回家继续打电话 中午不吃饭 省着钱回家吃 信用卡拖欠的开始还款

7.最苦的时候一天只吃一份酱饼 5块钱 因为拖欠信用卡半年多 银行找到老家派出所 后来父母知道帮我还了一些

8.后来13年7月份应邀到成都加盟一家公司 做呼叫中心外包 团队最好后 在13年中秋当天晚上坐飞机回到北京 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 就为了赶回家团聚 机票钱是老婆信用卡买的

总结:行业没选错 只是选错了合作人 这个合作人把我把我坑的最后还说我坏话 是个某地区爱吹牛的人 就不说是那个了

三.因为之前培训原因 从成都回来中关村人才市场找工作看到一家高新技术公司说可以解决北京户口 第二天去位于上地桥的雅美科技园面试 老板面试我的 问app外包能不能做 怎么看这个行业 我说别人能做我们也能做 要用精兵良将 用心肯定可以 当时问我要多少 我说一年10万 说有点多 让我回去等消息 过几天联系我 紧接着几天6500入职 整个事业部就我一个人 自己和人事配合招聘 但是基本上营销人员全是我自己亲自电话邀约自己面试 11月1号入职 30号就组成了一个营销精英和同行销售的队伍 12月中旬我们签了第一个单子 54万

成就:14年我把团队扩建和业务做到了120个人(技术产品营销) 业务1200多万 也从6500涨到了10000 在我的推动下公司开始3板上市ipo

结局:老板以公司没挣钱 不给我兑现15%的分红 开始分解我的权利

公司结局:花了100多万 上市 结果因为我这个事儿 高管层人心惶惶 我被另外两个高管劝出来继续做老本行 我15年4月份离开后 公司业务停滞不前 几度几个月没业务 还好老板通过上市变现了一千万 但也经不住这么干 没业务 现在公司事业部没了 只做人才外派业务 十几个人了

总结:卸磨杀驴的做法害人害己 各位老板不要做事儿做绝

还有一个最后一个创业故事 有兴趣的朋友我再说

这么多次创业 感悟很多


爱的越深越是孤独寂寞

我来说说我的创业失败经历吧?2007年我20岁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做的是卤菜,那个是我人生中最苦的日子也是最难忘的。在创业之前我已经出来打工快三年了。每当没有钱就会问父母要,花钱大手大脚的,打工三年换了很多工作,都没坚持下去。父母说我每有用,每年都剩不了什么钱,还问家里要钱。后来我赌气要去自己开店,父母不愿意给我钱,对我说你要是想开店自己去挣钱去。后来我跟着我叔叔南下苏州去,我问我叔叔借了3000块钱,做了我人生第一个创业。走街串巷推销去卖卤菜,当时满怀信心与希望。希望证明给我父母看我是个有用的人,希望我能尽快的还掉我借的3000块钱。由于没有经验和别人指导。吃了很多苦。每天被城管撵来撵去。因为也没有钱了,也没有发去买遮阳伞。烈日炎炎,为了省钱也不回像从前一样买饮料了。喝的都是自己用瓶子装的白开水。下大雨了,就找个屋檐下避下雨。这些苦在我看来我当时都能咬咬牙扛过去。后来我看到一个二手的冰柜要1000块钱。但是我只剩下400多块钱,我又问我叔叔借了800块钱。可是在去买冰柜的路上我的800块钱被我弄丢了。我当时心理特别难受,感觉老天不公。我自己跑到河边大声的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不怕苦!不怕累!每天被城管赶来赶去,风来雨去。就是想早点把我借的钱还掉。都这么难啊?我想让父母看的起我就这么难吗?我自己感觉我真的不适合去做生意。我选择了放弃。第一次创业失败了!

我带着剩下的400块钱去进了家服装厂打工了。由于服装厂都是这个月的月底发上个月的工资。我就靠着400块钱撑了2个月。三个月以后我拿着钱去还叔叔的时候。我叔叔对我说了那3800块钱都是你父母给他的。只是怕我在像以前那样花钱大手大脚。所以才不愿意直接给我的,在那一刻我才感觉我父母对我的爱与苦心。经历这件事后对我人生有很大的改变。感谢我的父母。有时候当我们失败了也是可以收获很多的。十年过去了,我现在也创业。由于经历太多第二次创业就不写了。希望我能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不服输朋友。也希望大家在新的2018年越来越好。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