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收藏,你要明白真的未必有價值,但美而真的一定有價值

古董收藏,你要明白真的未必有價值,但美而真的一定有價值

古董器物鑑賞如果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有許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不是簡單的真假判斷就可以概括的。古董器物除了真假以外,還有精劣之分。器物的精和劣的判別,最直觀的就是器物表現的審美價值的高低之別,工藝材質的精粗之別,再深入一下就是器物文化內涵的多寡之別。如果認識不到器物品質精劣的客觀存在而來評判真假,那都是人主觀的臆想,其結果都是混亂不堪的。

古董收藏,你要明白真的未必有價值,但美而真的一定有價值

製造器物是人類從愚昧到文明的標誌,所以器物製造貫穿人類文明的始末。器物製造之初是為了滿足實用,但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提高,器物除了滿足實用外,更需要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古人對器物賦予雙重用途,只是為了滿足日常所用,那就是可見的形而下的普通實用器;除卻實用而能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器物就上升到載道的層次,“以器載道”是古人制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統治階層對器物需求的終極目標。

古董收藏,你要明白真的未必有價值,但美而真的一定有價值

人類文明自從有了私有制就有了等級之分,社會財富,文化知識都是集中和掌握在少部分人手裡,人們勞動付出滿足的是少數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滿足實用和承載精神的器物,在生產製作的過程中,分化為滿足人們日常所用之器,和兼具實用,審美以滿足統治階層的生活精神所需之器。器物使用階層的不同,致使器物在材質,工藝,審美上產生巨大的差異。由於中國歷史上統治階層的厚葬之風和窖藏的習俗,往往把珍貴的器物,凝聚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精美器物帶入了地下長久的保存起來,而作為日常生活用器,則經歷時間,戰亂,改朝換代,自然災害等,絕大部分已經成為歷史的塵埃消散在時空之中,年代越久遠的能留存至今的日用器物就越稀少,這些器物因為材質和工藝的簡陋,使用和老化特徵明顯,很容易被人識別,也被大多數人認可,而成為時代特徵明確,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在館藏,就成為標準器代表一個時代的器物風格。在我看來,這類器物雖真,但不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風格和精神,更由於這類器物材質工藝的侷限和低廉,也更容易被現代仿製。就從其收藏價值來說,大多也是比較有限的。

古董收藏,你要明白真的未必有價值,但美而真的一定有價值

近幾十年,改革開放,大興土木,經濟發展,盜掘古墓成為生財之道,文物散失海外,不計其數。在地攤,在古董市場,精美的戰漢玉器,宋元瓷器並不鮮見,且價格低廉,而就是這些器物,因為製作用料太過精美超出我們的認知,因為館藏和出土從未所見,被主流簡單粗暴的斥為現代仿製的贗品,不願用心去感知和認識,實在讓人唏噓。殊不知,現代考古出土有限的幾座王陵,所出器物的精美程度,莫不驚世駭俗,這些器物,因製作之初就用料考究,工藝精湛,神韻俱足,就是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古代藝術品,而藝術創作不易,是難以複製和量產的,正是這些凸顯時代審美風格的器物才是時代精神的典範和精華所在,才是值得我們收藏和研究的,其所含的藝術人文價值也是現代難以仿製的,或者說仿製的代價是非常之高的,從器物材質和審美的角度來鑑定器物的時代性,是國際鑑定古董器物的重要方法,但由於現代國人審美能力的缺失,對美的感知遲鈍,這種方法就顯得舉步維艱。

古董收藏,你要明白真的未必有價值,但美而真的一定有價值

古董器物的鑑別是整體也是全息的,脫離對器物形而上精神層面的感知和認識而來判斷器物的真假贗偽是艱難而混亂的。遠看形神韻,近觀質工皮,看明白形和神渾然一體的自然呈現,那器物斷代就不會那麼難;如果能站在歷史,審美,人文的高度,那對古董器物的鑑賞和評估也就不會這麼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