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三世是否有机会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

仁勇校尉

这是1789年到1815年之间的26年里德意志邦国分布的四张地图么,分别是1789年、1808年、1812年和1815年。我把四张图的主要部分并列在一起截了屏,这样便于你们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我们再来具体看。

这是1789年的第一张地图,从这幅图里我们可以看出截至1789年德意志的邦国状况仍然基本上保持着1648年以来的局面。

这是1808年的德意志地图,这时候德意志的小邦分立状况已经大为改变,在西部和南部已经出现了整块的大邦国领土。这是德意志在19世纪最初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产物。在这一系列变化里很多人只记住了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但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只是这些革命性变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决定了德意志历史走向的是1801年的《吕内维尔合约》,这项合约里法国要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割让所有莱茵河左岸的领土,但是看第一幅图我们就可以看出莱茵河左岸的领土并不都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所以也有很多诸侯因此而受损,为了兑现《吕内维尔合约》,被迫对整个帝国作出彻底的改革,其结果就是哈布斯堡王朝依赖德意志的大邦君主对整个帝国的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取消了除美因茨大主教和条顿骑士团之外的所有的教会诸侯,和绝大部分帝国城市的独立,以此弥补诸侯的损失或者换取诸侯的支持。从而让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整个莱茵河左岸以割让给法国。同时在德意志中部还出现了拿破仑给他兄弟设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在它西边还出现了拿破仑给他妹夫和伟大的骑兵统帅缪拉建立的贝格大公国。在西南部未来的南德意志大邦巴登大公国和符腾堡王国都已经成型,巴伐利亚王国的领土甚至比1815年还要大。

这是1812年的德意志地图,这时候拿破仑帝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最大的版图,而德意志的政治地图也变得更加完整。

这是1815年以后建立的德意志邦联的地图,如果不考虑德意志以外的情况仅就德意志的状况来说从1815年到1866年之间,德意志的政治地图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从这几幅地图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德意志的统一的最大工作实际上在1862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总理以前就已经完成了。而让德意志从1648年到1803年之间一个多世纪的分崩离析局面里走出来的最大原因就是法国的持续扩张。法国和俄国一个向东扩张,一个向西扩张,让神圣罗马帝国失去维持其传统制度所需要的宽松的欧洲格局,所以神圣罗马帝国被迫跟上欧洲其他强国的脚步,成为一个足以与其他强国对抗的强国。而法国扩张的大部分成就是拿破仑三世的伯父拿破仑一世皇帝完成的。所以说德意志的第一国父非拿破仑一世莫属。

(到1860年代拿破仑三世已经不像一开始的那副画那么英俊潇洒了,他还剩下十几年可以活,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没老,逃到巴黎的他曾经高喊“夫人们还爱我!”来证明这一点)

而1852年登位的拿破仑三世虽然因为他的“反革命”立场而一度受到欧洲各国君主的欢迎,但随着1848年革命的远去,他却越来越以1848年革命在欧洲版图上留下的最后遗产而受到其他“正统君主”的排斥。所以拿破仑三世在欧洲的最大外交政策就是打破《维也纳合约》所建立的欧洲秩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拿破仑三世把他的力量投入对意大利统一的推动,而意大利唯一符合他政策的国家就是撒丁王国,因为意大利的两西西里王国是波旁王朝统治的,如果让两西西里统一意大利就会在欧洲增加一个波旁王朝的强国,而这样做的结果将进一步鼓励法国的波旁正统派起来推翻拿破仑三世。

(与演变为一场灾难的普法战争相比,18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法国近卫军的辉煌胜利,当时的拿破仑三世皇帝亲临战场,他的英雄形象是这样的)

但拿破仑三世这样作的结果是削弱了作为意大利强国之一的奥地利帝国,也破坏了他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关系。在德意志问题上拿破仑三世就没有理由站在哈布斯堡一边了,所以拿破仑三世实际上对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是乐见其成的。只是他没有正确的估计到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军事实力的差异。1866年的普奥战争能够爆发,跟拿破仑三世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拿破仑三世借给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九千万克朗外债,奥地利就没有钱打仗,而加入拿破仑三世多借一些钱给奥地利,奥地利也不会只能在短期内维持它的军队,从而在没有来得及完成战争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开战。

也就是说如果拿破仑三世要采取行动1866年战争爆发以前他就完全可以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进行干预。虽然这样可能刺激到英国,但是英国在丹麦已经战败的情况下也不可能站在普鲁士一边投入一场欧洲战争。拿破仑的干预很可能让普鲁士在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问题上采取更加保守的政策。在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问题上奥地利提出的用荷尔斯泰因交换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的方案被俾斯麦拒绝了,而俾斯麦提出的用钱买下荷尔斯泰因的方案也被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拒绝了。在这两个方案都失败的情况下,弗朗茨·约瑟夫才因为财政压力而不得不动员军队,即便如此普鲁士依然试图和奥地利妥协要求双方同时把军队后撤。如果此时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法国这个强大的盟友,很肯能普奥站在根本不会发生,那么自然也就谈不到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1866年战争之后普鲁士的吞并政策至少冒犯了两个强国,第一是同属汉诺威王朝的英国,第二是和德意志小邦长期通婚的沙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对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的遭遇深感愤怒)

第二个干涉期是1866年普奥战争结束到1867年卢森堡问题爆发之间,此时拿破仑三世有一个潜在盟友,那就是对普鲁士吞并德意志各邦,尤其是割走黑森达姆施特大公国的领土表示不满的俄国沙皇。德意志统一侵犯的并不只是拿破仑三世的利益,相反虽然看起来德意志统一直接损害了法国的利益,但是在1867年这个时间窗口而言,拿破仑三世事实上是乐见其成的,相反俄国的不满情绪比法国要大。俄国一直视1815年以来的神圣同盟和君主联盟为欧洲外交格局的基础,同时黑森-达姆施塔特在内的一系列德意志小邦和罗曼诺夫王朝有亲戚关系。因此1866年以后面对普鲁士的吞并政策,虽然俄国在波兰和普鲁士有一个极强的共同利益就是反对波兰。但事实上这种共同利益无法抵消俾斯麦在1866年对正统原则的践踏带给沙皇的愤怒。如果拿破仑三世这个时候和俄国缔结军事同盟,那么奥地利也会加入进来,如果缔结了法俄奥三国的反普鲁士同盟,那么南德意志各邦基于复仇心态和争取自存的目的,肯定也会加入进来,甚至英国因为同族的汉诺威王国被吞并也可能加入同盟。拿破仑三世甚至不需要动用武力,只要威胁普鲁士恢复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选侯邦,就可以恢复德意志的分裂状态。而面对英法俄奥已经南德意志各邦的大同盟,普鲁士很可能会退缩。

(拿破仑三世在色当的失败是他自己的一系列错误的结果)

第三个干涉机会是1867年的卢森堡问题这个机会就差的多了,拿破仑三世到北德意志联邦成立才采取自己的应对措施,而且还是很愚蠢的从荷兰手里买下卢森堡。这个政策实际上是法国对比利时野心的一步,其结果就是拿破仑三世既没有争取到俄国,也没有和奥地利缔结真正意义上的联盟,还刺激了原本因为汉诺威被吞并而对普鲁士心怀不满的英国。给1870年的孤军奋战和孤立状态做了一个预演。卢森堡问题的最终结局是1867年卢森堡被宣布为永久中立国。拿破仑三世在英国和普鲁士的共同威胁之下退缩。说明了这个机会其实已经不足以阻挠普鲁士统一北德意志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把希望寄托在南德意志各邦上,其实依然有机会,拿破仑三世只要不去愚蠢的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卢森堡冒犯英国,转而和俄国、奥地利缔结更紧密的联盟,甚至通过对汉诺威国王的同情态度争取英国的友好,同时整顿兵力,并且保持克制不去对普鲁士进行挑衅,导致普法站在爆发,那么南德意志各邦可能真的如俾斯麦自己在1867年说的“在一代人的范围内都不会加入北德意志联邦”。


克罗采和春天

拿破仑三世不仅有机会,而且有非常大的机会阻止普世统一德国。


拿破仑三世


事实上,德意志统一某种意义上并不为欧洲列强所欢迎,因为德意志地区作为欧洲列强之间的缓冲地带和解决矛盾纷争的场所,一旦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将使得欧洲列强之间没有任何缓冲,直接碰撞。这种直接碰撞的结果很可能是,主要强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而非是为了调整某些具体利益的局部战争,结果将是列强均势体系失衡,最终导致均势体系瓦解崩溃。这是所有强国不想看到的。从这个角度说,拿破仑三世拿了一手好牌,却打的稀巴烂。


维也纳体系下列强均势系于德意志的分裂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最主要的推手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以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利用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弱点,采用灵活多变、不择手段的外交权术,使列强不能够联合反对普鲁士。对于奥地利威逼利诱,对于俄国建立相对友好的中立关系,对英国尽力靠拢。而对于拿破仑三世的法国,俾斯麦采取的是尽力延缓法国在对于普鲁士不利的时刻对普鲁士进行打击。


铁血宰相俾斯麦


首先,在波兰问题上普鲁士站在了俄国的一方,而英法奥则试图对俄国施加压力但又不愿意直接援助波兰,经过了一番外交折冲,俄国人将普鲁士看作是可以用来抗衡西方列强的力量,所以俄国乐见普鲁士的强大。在这一番外交较量中,本身占有很大优势的拿破仑三世不但没有达到占领莱茵河左岸的目的,反而使得法俄关系恶化。


普丹战争


其次,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归属争端问题上,俾斯麦利用英法、英俄、法俄和俄奥之间的矛盾,迷惑英国,诱使法俄中立,联合奥地利战胜丹麦。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本来有机会借普鲁士对丹麦作战之机打击普鲁士。但是,在俾斯麦抛出的诱饵,提出如果法国在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中保持中立,普鲁士就有可能同意将莱茵河左岸割让给法国,同时向拿破仑三世保证不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并入普鲁士,从而使拿破仑三世选择了中立旁观。所以当普丹战争爆发后,英法俄三国基本保持中立立场,丹麦孤立无援,最终丹麦只能放弃两公国。在这个过程中,拿破仑三世本来也可以进行干涉,从而阻止普鲁士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问题从国际问题变为德意志内部政治问题,但拿破仑三世却贪图普鲁士抛出的诱饵,选择了中立。


普奥战争中的克尼格雷茨战役

(画中正中骑马者为焦急等待结果的俾斯麦与老毛奇)


第三,对丹麦战争获胜后,普奥两国争夺德意志霸权斗争越来越激烈了,普奥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俾斯麦利用列强矛盾和弱点,争取俄法英在普奥战争中再次中立,以孤立奥地利。而在普奥战争中,法国的中立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所以俾斯麦再次与拿破仑三世做了一次交易,但这次交易并没有形成文字协议,而是俾斯麦对拿破仑三世做了含糊而又巧妙的表述,即使拿破仑三世对其所要求的领土抱有希望,又给俾斯麦日后赖账奠定了基础。同时,俾斯麦又尽力使拿破仑三世相信,普奥战争将是一场长期的、艰苦的战争。所以,在普奥战争爆发后拿破仑三世又一次“完美”的错过了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机会,拿破仑三世反而还表示

对于普鲁士的扩大,我们没有反对意见。

然而,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获得速胜,这是拿破仑三世和整个欧洲都出乎意料,并感到震惊。因此,拿破仑三世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分别提出调解和仲裁普奥战争。最终,普奥签订合约,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统一之外,但普鲁士并没有过于削弱奥地利,从而为下一步同法国作战埋下了伏笔。同样在普奥战争这一过程中,拿破仑三世也有非常好的机会干涉普奥战争,阻止普鲁士统一德国。但拿破仑三世再次栽倒在了俾斯麦抛出的香饵上。


普法战争中的俾斯麦


而正是在普奥战争爆发的1866年,拿破仑三世的外交遭受了一些失败。首先就是没有为了阻止普鲁士的进一步强大,与普鲁士开战;也没有对普奥战争进行干涉,错过了最佳时机以至普鲁士迅速战胜奥地利并将德意志地区初步统一起来,而法国却一无所获。在美洲大陆,对墨西哥干涉的失败,让拿破仑三世威信一落千丈。拿破仑三世为了恢复其威信,巩固其统治,所以在1867年开始了对普鲁士的挑衅性外交,阻止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准备在外交上争取欧洲各国在未来普法战争时期对普鲁士支持或者中立。当时,英法因为争夺海外霸权关系紧张;而俾斯麦,以支持俄国废除《巴黎条约》中有关黑海中立化的条款,迎合俄国。而拿破仑三世本身就因为波兰问题,使得俄法关系疏远;而在《巴黎和约》问题上,拿破仑三世又竭力反对修改合约;再加上奥法接近。俄国进一步倒向普鲁士。而法国和奥匈帝国又是意大利统一的最后绊脚石,所以意大利也不会站在法国一边。而奥匈帝国,因为元气未复、俄国的压力以及境内民族问题等,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采取了观望态度。


普法战争形势图


最后,在普法战争爆发前,拿破仑三世又因为俾斯麦在前两次战争中口头向其许诺的领土而将其有侵略比利时企图的证据交到了俾斯麦手中,俾斯麦将之交给了英国和俄国,从而激起了英俄对法的强烈不满。因此拿破仑三世再一次为俾斯麦所愚弄,不仅没有从俾斯麦手中获得补偿,反而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俾斯麦利用有关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的“艾姆斯急电”,成功挑起了拿破仑三世的怒火,使拿破仑三世主动向普鲁士宣战,1870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后,俾斯麦利用由法国拿破仑三世草拟的包括吞并比利时在内的法普草约,使法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三世不仅已经丧失了阻止德意志最终完成统一的机会,自己也兵败色当,成为了普军的俘虏。


hording

是有过这样的机会,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能取得胜利,除了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力强大外,还得益于俾斯麦在欧陆大国间搞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大国理论上在普鲁士进攻丹麦和奥匈帝国的时候,都有机会干涉普鲁士统一,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其实普鲁士统一期间,法国也没闲着,法国一直取于资本主义革命斗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