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初白 张木霞丨文

一个土里刨食的小山村

坐落着一座书院?

灵宝罗家村,是小秦岭北麓一个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子,那里的农民大多把种苹果当做营生。要想知道更多的情况,恐怕也不容易,因为这个小山村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百科词条。

但是,如果你在引擎上搜一下“灵宝罗家村”这个关键词,蹦出来的信息大多和一个叫“弘农书院”的地方有关系。比如,灵宝市领导到罗家村做调研,其中一站就有弘农书院。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你没有看错,这样一个貌似闭塞的山村,还藏着一座书院。

弘农,是灵宝的旧称,从西汉到北宋这一千多年里,无论是弘农郡还是弘农县,指的主要是灵宝这片土地。从地理上看,弘农一名与此地母亲河——弘农涧河有关。从历史上看,弘农一名与“天下杨氏出弘农”一说中的东汉太尉——“关西夫子”杨震有关。

不过,倘若你真的来到大门前,你会发现它和想象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现代书院画风差得有点远。

与其说它是一座书院,外形倒不如说是一座废弃的乡村学校。柱子上斑驳的瓷砖和铁栅栏无言地诉说着建筑的老旧。

两侧红色的对联显然经历过风吹雨打,红色脱了大半,边角卷曲。唯有门头挂着四个繁体大字——弘农书院,异常醒目,是拜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先生所书。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弘农书院大门

对联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关键词语,和大门两侧的砖墙黑板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晴耕雨读”、“知行合一”的粉笔字,隐约透露了这座书院的性质,与乡村有关。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座成立于2013年的书院,组织过村里80岁以上老人的集体过寿。举办过无数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红火的时候,周边的七八个村子的村民都来听。

2015年,书院还联合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和爱故乡河南工作站一同发布了首届大学生农村创业恳谈会的招募令。清明三天的假期里,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但参与了乡建论坛,还祭拜了春秋时的介子推和更为久远的轩辕黄帝。

这儿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地方。罗家村通向小秦岭主峰娘娘山的山脚下有一座二神庙,里面供奉的是山神和土地神,山神是忠臣介子推像。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河南灵宝黄帝铸鼎原

当地有一个由十二个自然村组成的民间“十二社”,十二社代表王根法等人坚信,即便介子推并不是在这里被烧死的,这儿也极有可能是普文公重耳带着介子推等臣子南渡黄河韬光养晦的地方,并对介子推在此地“刮股奉君”的传说很信服。

因为这儿确实山峻水秀、易守难攻,而且,考古还发掘出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遗址,明清以前的东西廊坊遗址以及一些寺院遗址。

直到现今,每年春节过后正月二十二的响山节、二十三的古庙会,以及每年六月十五介子推的生日,十二社代表都要前来祭拜,为山神唱大戏。村民们也都坚信,这座二神庙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罗家村古庙会弘农盘鼓队表演

祭拜规模不大,但丝毫不缺仪式感,五年来,弘农书院的义工们规范了十二社的祭拜仪式,为村民们策划了一套“弘农响山文化节”,到时十二社所在村庄的两三千人,会齐聚在庙前,一起鸣炮奏乐、一起行鞠躬礼,一起诵读《礼运·大同篇》。

书院还举办过中欧非高级发展研究项目夏令营,由来自三个洲四所知名大学的40余名师生组成,包括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坦桑尼亚姆祖比大学经济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卖大米、卖猪肉

一个学者无意间开启了“政治明星”之路

书院的发起人叫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教授,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不出意外的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正常的生活轨迹应该是象牙塔里的教学和理论科研,爬格子,出著作。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何慧丽在分红大会上总结发言

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何慧丽更像是一个“政治明星”。2006年,一则“副县长卖大米”的新闻铺天盖地,充斥着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内容。

那年,何慧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的同时,还在兰考县挂职当副县长,她带着两个新成立的合作社骨干农民,拉着一车10吨大米来到北京某街头社区,来到北京大学旁边的一个书店高声叫卖着来自焦裕禄精神发祥地——河南省兰考县的无公害大米。

然而天不遂人愿,即便贴上了“无公害”的标签,大米的销售仍然遇冷。但与此相反的是,何慧丽本人倒成了全国40多家媒体追踪的热点。有人认为她在作秀,有人叹息知识分子无能。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及此事,何慧丽语气平淡。她说自己当时是知识分子里知行合一的行动派,是面对当时就呈现出来的食品安全、农民增收问题以及城乡差距问题的一种本能担当。当时媒体的评价不必关心也不必在乎,因为事实证明这些问题都是真的严重问题。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2006年在北京社区为合作社卖大米的何慧丽

她那时显得太青涩。2006年,央视《人物》栏目组来到了兰考采访她,她也摆出了一副并不主动配合的态度,身为副县长,不给人家安排食宿,还撂下了一句话:“不要花兰考县政府的钱”。

即便大米遇冷,4年之后的2010年,何慧丽带着7头猪和一盆红烧肉来到了郑州的一个高端群体小区里,打着大喇叭叫卖南马庄农村农民合作社成员饲养了一年的健康“快乐猪”,她的理念是:猪健康,猪就快乐。猪健康、猪快乐,人就幸福,社会就和谐。

这次的结果比大米要好得多。郑州市兰考商会的成功人士积极响应。当天屠宰的8头生猪以每公斤40元的价格销售一空,更重要的是,她促成了一些市民签订领养生猪的协议。

这也是她的理想,想要在郑州建立一个河南城乡互助合作社,让农民的生态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让市民安全地吃到无公害食品。她当年就把兰考县合作社组织与郑州一些文明消费者群体组织进行了直接对接,在管城区成立了一家“国仁超市”。当时她自编了一幅对联在超市门口:“市民农民心连心、城市乡村叶通根”。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2010年在郑州社区叫卖合作社生态猪肉的何慧丽

也就在那年卖完猪肉、尝试“国仁超市”的农超对接之后,何慧丽几乎销声匿迹了,网上再也找不到她去城市卖农副产品的新闻。

然而,何慧丽并没有消失,她回到了自己家乡灵宝罗家村,希望重新探索一条乡村建设的新路,在村里建立弘农书院,培养从事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农人。

也就是说,她不只是注重以前的“合作组织为纲领”,她还要加上“乡土文化为根本”。因为她不只是要汲取前期从事乡建的经验教训,她始终记得,自己是从罗家村走出来的闺女,她想为家乡做点事情。

内心苦涩的农民

怎么可能种出健康的粮食?

何慧丽说,挂职兰考的时候,尚未意识到“培养人”的重要性,所以,南马庄只有一个合作社,而没有像样的文化教育机构。她说,乡村建设,教育为先。乡村复兴,文化为先。“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但外面的人始终会流走,只有把当地人培养起来才是正确的路径。”

于是,2013年4月12日,在罗家村一座废弃的村小学里,以“尊道贵德、和合生态”为办院宗旨的弘农书院正式揭牌。当代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当代儒商代表人物、东莞泰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良先生等人亲临揭牌现场。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弘农书院为八十以上老年人集体过寿仪式

揭牌的时候,市里有人指着村小学剥落斑驳的墙壁说:“何慧丽,你好歹搞10万块钱给房子修修。”

何慧丽拒绝了,不是筹不到钱,而是她明白,书院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让农民常来常往,进出自由,一旦装修得富丽堂皇,显得是文化人、读书人的去处,至于种地的农民,是连大门也不敢进了。那还算是为农民服务的书院吗?

此时的何慧丽已经深知建设农村除了培养农民群体去私扶弱的“组织力”或者说合作精神之外,恢复土壤自然肥力、从事有机种养的“生态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道义流通中的生态苹果

激进的城市化已经彻底颠覆了农村的面貌,农村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矛盾问题异常突出,书院成立第一年,在广东儒商的支持下,一共办了3期教授国学的学习班,每期45天。每期学习班开学前一周,他们会在村中心和附近的集市上贴通知。


最初,村民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来书院玩。后来逐渐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是教人怎么改善婆媳关系、邻里矛盾,来听的人就越来越多。

学习与人和谐相处,提高保健意识。何慧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一个农民,心里都是苦涩的,怎么可能种出用来养人的健康的粮食?”

当年,书院还帮助罗家村成立了弘农沃土合作社,组织村民和社员开展有机农业和合作社的学习培训。合作社发展有机苹果实验田近30亩,参与农户近20户。2017年,合作社纯利润达到了57万余元。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弘农沃土合作社2017年度分红大会

后来,书院还联系台湾知名生态建筑师谢英俊先生,为罗家村建了一座古典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弘农堂,拉来了郑州“春兰养生”专家朱春兰和河南省试验幼儿园园长张秋萍来这儿首开“食农论坛”、组织了豫陕晋农民合作社骨干来这儿首开“弘农论坛”。

后来,书院以发育罗家村合作社为经验,又发育了周边村的诸多合作社,一村一社,这些社再组织成弘农联合社。“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持守“以孝为本、以德为先”的文化功夫,物质上才能得到持久实惠,内心里才能幸福充盈,才能为社会种出有营养的健康的粮食,因为粮食里面有种粮人的灵魂和情绪嘛”。何慧丽说。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

只是与小时候的经历和记忆有关罢了”

二神庙所在的地方叫砥石峪,砥石峪每年正月二十二举办的庙会,由山脚下十二个自然村轮流承办,今年轮到罗家村。

进入了腊月,罗家村全员就开始积极筹划庙会了,按照往年的标准,村里准备请专业剧团唱上三天大戏。弘农书院是这次活动的根据地,何慧丽和弘农书院从头到尾参与了这次活动的策划和服务工作。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弘农书院五周年交流会议

离庙会只有二十天的时候,何慧丽突然提出了一个想法:与其请人唱戏,何不借此难得一遇的好机会自编自演一个名字叫弘农儿女的小短剧?一来展示弘农书院五年来扎根乡村从事综合性乡村建设的成果,二来村民参与其中,演出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合作意识的培养。

说干就干,何慧丽自己接下了剧本创作的任务。但客观地说,写剧本这档子事,她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但何真是说干就干,她春节期间想了写,写了改,改了再写,硬是写出了一个2万字的剧本出来:

话说灵宝小秦岭娘娘山脚下,董家村有个世代老农名叫董农业,董农业夫妇生了个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的儿子董爱民,董爱民大学毕业响应国家政策,回村当了个热衷于合作经济组织和搞生态农业的大学生村官。故事就在董爱民与其女朋友、村支书及村民若干、省委书记等诸多角色之间展开……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弘农儿女》在罗家村演出

这剧本有了,按照何慧丽的意思,演员一定要在当地找,要在农民中找,“我的生活我的演出吗!”

这可难坏了书院的义工珍珍。村里的青壮年本就不多,文艺活动更是偃旗息鼓多年,敲敲打打的活动还凑合,要搞一台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珍珍也顾不上家里吃奶的娃,硬着头皮挨村跑,到处打听谁唱过戏,谁登过台,谁会导演,谁会化妆,白天找不到人晚上接着去,到人家家里说尽好话,难为的时候还哭了几回鼻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珍珍找到了西仓村有着好人缘的任自锋,任自锋找到了马村的一名会唱豫剧的村民红霞来当导演兼村支书角色,南上村村民栓宝来当主角董爱民。

终于,主要演员都找到了,但问题又来了。有的人死活不给一个准话,有的人没有登台经验,有的人排练时今天来明天不来出演主角董爱民父亲董农业的老爷爷,人家70多岁了,会唱的是蒲剧,而《弘农儿女》是要唱豫剧的。不过老先生也通情达理,答应边学边演。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2018年,何慧丽在弘农响山文化节

这样的问题一直持续到上台演出的最后一刻。一个扮演大学老师的演员有事实在来不了,何慧丽最后把自己逼到了舞台上,本色出演大学老师。

所有的第一次,都是“无中生有”,都是苦中有乐,泪中带笑。这吃螃蟹的事,总得有人来干。乡村振兴这个事儿,说到底,文化振兴是个魂。《弘农儿女》的演出就是奔着这个魂去的。

短剧的演出很成功,这也让所有人员的内心无比激动兴奋和温暖。过后,他们有人说,激动得一夜都没睡着觉。那位70多岁的老爷爷当天晚上还演得非常入戏,他的5个女儿中有4个都亲临现场来观看,他女儿高兴地说“厉害了,我们的老爸!”他的外孙夸道“姥爷棒棒哒!”

也正是这样的本色演出,《弘农儿女》这出戏在灵宝小秦岭一带的农村很受欢迎。书院五周年庆时,这出戏又在距罗家村不远的贝子原村戏台上演了一场,除了三个主要演员没有换,其他20余人都是新手。

灵宝籍教授回乡办书院,人才不仅出自大学校园?

贝子原排练花絮

组织演出的贝子原村村民武艳霞,作为弘农联社理事长,她接受了何慧丽的办事理念:若都让罗家村演员来演,我们贝子原村村民干什么呢?而这第二次的成功演出,又感动了北贾村一名70余岁的唱了一辈子戏的老人,老人家几天之内就帮着把剧本改为全部唱段的现代蒲剧。

母亲节快要来了。书院说服了另一个村子的村民加紧排练,争取在母亲节的时候把《弘农儿女》作为一个全场的蒲剧由农民来演出。

对于异常复杂的乡村建设,对于艰苦的乡村文化建设,何慧丽一直怀揣着乐观的态度。用河南爱故乡项目负责人魏丰收的话,“何老师能把我们逼疯,也能把我们逼成功,还能把我们逼出来一个精彩的人生。”

当然,她异常低调,每次做完事就匆匆回京,去接着忙她大学里的工作。“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很伟大的事情,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是与小时候的经历和记忆有关罢了。”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