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為啥不願意部署IPv6?

元西土城

現在國內IPv6究竟部署到什麼程度了?

之前看到的消息是說,規劃在明年年底前開展小規模商用試點,其後兩年再推動規模化部署及商用。然後工信部今年的戰略,據知內容包括開IPv6試點。 基本上感覺大家,包括運營商對這事都不怎麼積極,聽說當年分配IPv4地址時也這樣。

IPV4 的地址大多數人都知道,已經接近飽和狀態,雖然說我們的電腦早已經支持了IPV6的協議,但是由於運營商某種關係,暫時還無法獲得使用,再加上我們互聯網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的,穩定的發展和突進的發展,我想還是很少人選擇不穩定的因素吧。

Pv6很美,但要變美是有代價的。從IPv4這個坑跳到IPv6這個互聯網的新平臺,其中的路可沒有給你鋪上舒舒服服的自動電梯。IPv6難以普及的一大原因,就是部署太困難了。IPv6攔路虎:NAT,IPv6攔路虎:難以控制。

綜上所述,IPv6無疑是互聯網的未來,這些困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難題,雖然IPv6現在未能普及,但相信在未來十年乃至十數年,IPv6一定會走到我們身邊。相信技術一直在進步,IPv6時代終將到來。


歐界傳媒

由於中國的IP資源短缺,運營商無法給每一個人分一個固定IP,但是經過這麼久的發展,中國的運營商已經有了自己解決方案,NAT。給用戶分配私網地址而非我們平常所說的公網地址,細心的小夥伴一定早就發現了。

中國聯通給我分配的就是一個私網地址。

這樣一來就能解決IP資源不夠的問題,而運營商的設備也大多是基於NAT來架設的。目前現狀能夠滿足上網的需求,如果說沒有足夠大的動力,運營商對於更新換代推進的速度也是比較遲緩的。首先想到是技術問題,這項技術是否可以大規模的應用,是否有足夠充分的方案和人才來應對升級迭代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由IPv4到IPv6的升級轉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做到無感知的替換服務比較困難,首先是因為IPv4和IPv6的兼容性不好,不能便捷的進行轉變,互聯互通都要經過隧道。其次,因為有許多核心設備架設比較早不支持IPv6,又承擔了很重要的工作,運營商想要替換這些設備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涉及到終端到傳輸路徑方方面面的硬件升級,運營商制定技術路線後需要購買交換機、路由器等設備。

軟件的升級和替換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也是一個逐步替代的過程。最開始要進入兼容模式,既要支持原先的IPv4又要支持新的IPv6,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週期來逐步完成,尤其是終端,這是運營商無法控制的。其次是我們平常使用的一些服務,比如說某個網站,也得經過逐步的開發,迭代最終支持IPv6。

向IPv6過渡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除了政府推動外,還要涵蓋運營、設備、終端、內容、基礎資源服務等多個環節,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共同推動。


留白說

這個問題需要補充一下了,回答問題不久,工信部就發佈了IPV6的部署路線路,有興趣的可以網上找一下。

運營商不是不願意部署IPV6,而是不願意大規模、快速推進IPv6。運營商作為一個投入產出導向為主的單位,這樣考慮有他的道理。

我們先看下IPV6的主要優勢:

1、解決公有地址短缺的問題,2000年左右人民預測現有的IPV4的公有地址會很快用完,特別是分配給中國應用的公有IP地址比較少。這個是事實,特別是中國互聯網發展之快,超乎大家的預料

2、解決了端到端的解密,IPV6協議中定義了數據傳輸層進行加密,避免在傳輸的過程中被監聽。

針對第1點,大家都知道,現在的解決方案NAT,一個公有IP下面可以再掛無數的私有地址,看起來這個方案其實也不錯,大家都不受什麼影響,只不過IP地址分配受國際組織控制;

針對第2點,國內的安全意識一隻不高,被監聽又不關運營商的事情(會不會被打);

另外IPV6要大規模部署的條件:

1、首先要用兼容模式,因為不能一夜之間把互聯網上的所有設備和協議都換成只支持IPV6的設備,特別是用戶端,這是完全無法控制的,所以週期很長;

2、其次要有演進的過程,比如主幹網先支持、服務端支持、再接入端支持、用戶端支持,然後在某些關鍵應用進行切換;

3、現有很多設備無法直接軟件升級支持IPV6,要發揮IPV6的性能,對應的MAC地址編碼也是有所變化,另外由於要加密,所以對硬件性能有要求,最好實現硬件加密,所以現有設備無法直接升級;

4、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產業鏈沒有直接的動力積極推進,運營商投入IPV6之後,收入並不會快速增加,那大量的成本怎麼辦。

5、另外可能還有監管的原因,如果端到端加密了,網絡怎麼監管?

綜上,雖然2003年國家都列入了戰略計劃,也在教育網中做了大量的實驗,但是企業還是要考慮投入產出的,目前看來只能平滑自然過渡。


浪淘深沙

技術上的困難是如何讓IPv4與IPv6網絡互聯互通。 如果一夜之間,所有的路由器、主機、應用程序都能支持IPv6,那明天就可以拋棄IPv4了。現實中不可能這麼做,IPv6的部署肯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技術上處理好舊的IPv4網絡與新的IPv6網絡的兼容性。以我們最熟悉的QQ為例,如果IPv4和IPv6用戶不能互相通信將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IPv6的過渡方案主要有雙棧、隧道、地址轉換3種。
  1. 雙棧技術本身不解決網絡互聯互通,只是要求所有主機都支持兩種IP協議,這樣對用戶而言就是互通了。顯然這種方案很難調動運營商和用戶的積極性:別人都有雙棧,我有IPv4就夠了。
  2. 隧道技術可以解決雙向互通,但需要強大的隧道服務器,可能會成為瓶頸。
  3. 地址轉換技術方面曾經有一個標準草案NAT-PT,但已被IETF放棄了。
  4. 現在有一些更具體的新方案被提出來,如法國運營商Comcast提出的DS-Lite,國內CERNET2團隊提出的IVI。新方案一般都將隧道和地址轉換結合起來,可能更適合實現過渡的目的。

非技術上的困難是網絡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的積極性不高。升級到新的IP協議必然要付出一定成本,短視的公司是不願意投入的。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網絡服務早已支持IPv6,但是在國內,基本沒有大網站支持IPv6。

轉自知乎:@許偉林


博君一天笑

v4升級到v6?想想都頭大,雖然快10年了吧,各類設備都宣稱支持IPv6,可要把互聯網從4升級到6那有那麼簡單?

1.互聯網絡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一天切換4到6不可能,那麼必然要讓4和6兼容,怎麼兼容,4靠路由尋址,6要建立端到端隧道通訊,兩者機制都不同,結合當前海量的nant等設置,互聯成本極高,很多靠近末端的低端路由器根本就承受不了大量隧道通訊,網絡通訊質量會在4到6的過渡期嚴重下降,面對這種情況,提供商不給罵死才怪。

2.雖然很多設備都宣稱支持6,可是頂多就是軟件層面支持6的通信方式,硬件性能根本不足以支持6的海量通道建立和交換要求,尤其是臨近用戶端的低端路由器,幾乎全部要升級換代,面對互聯網這種規模,可能嗎?這不是某一家單獨升級逐步換代能規避的,因為通訊是端到端,協調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升級換代,難度太大了。

3.v6的優勢是地址充裕,可以讓海量的設備在互聯網上直接建立地址通訊,但至少目前階段這種需求並不強烈,因為網絡安全。雖然v6的端到端通信機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顯然末端直接暴露在互聯網上的風險還是大於v6通信技術優勢的。nat等技術成熟運用超過20年也有其必然,出發點並非僅僅是為了緩解地址短缺。

4.未來,物聯網的趨勢是必然的,但是否是通過v6技術實現互聯網通信還未必確定,畢竟4到6的遷移除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協調性難度。較多的不確定性使得商業驅動性就不高了,沒有多少製造商和運營商願意去推動升級了。

這是我的理解。


自在0114

沒幾個人說的到點上的。

原因有三

1、動態路由技術儲備問題,運營商目前內部用isis,外部用bgp。雖然兩種協議都有ip v6版本的。但基於ip v6的特性沒有大範圍使用的案例,未知bug等都不明確。

2、配套設備發展跟不上,例如應用交付、防火牆、入侵檢測、網管系統等。

3、配套政策不健全,ipv6的地址多到足矣為沙漠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地址,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每個人匹配一個固定的IP或相對幾位固定的ip用於身份識別,這需要配套的政策,如公安部最新的身份證id等,這些配套的政策還在健全之中。

總結一句話,ipv6不僅是技術,更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和生態圈。


憤怒的阿木木58613254

樓上那幾位大佬貌似都把我想說的說完了。

要不我給你們簡介一下?

IPV4 的地址大多數人都知道,已經接近飽和狀態,現在已經有部分網絡是用的共享IP了,獨立的外網IP都被運營商拿去 銷售賣錢了

雖然說我們的電腦早已經支持了IPV6的協議

但是由於運營商某種關係,暫時還無法獲得使用

再加上我們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也是非常迅速的,穩定的發展和突進的發展,我想還是很少人選擇不穩定的因素吧。

最後就是“牆”這個東西,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一個未知神秘的牆,那一邊又是什麼東西呢?


冬天網絡

1.佈署v6需要對核心網等設備進行升級,代價不菲。

2.v4與v6不能完全兼容,用戶遷移成本大。

3.最重要的一點:中國的IP地址資源集中度非常高,基本都在運營商和少數學術機構手裡。終端用戶拿到的都是經NAT協議轉換以後的私網地址。不需要每個人都用公網地址。以10.X.X.X網段為例,理論上一個互聯網地址可切割為256*256*256=16777216個分地址,退一萬步說,這1677萬個分地址,還可以進一步再切分。就像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分為基本粒子一樣,無限分下去。。。。。。。。。。。所以,既便是萬物聯網,地址也都綽綽有餘。

4.實質:v6就是一些專家學者把萬物聯網這件事情想得複雜化了(希望每粒沙子都有一個公網IP,其實v4一樣可以做到這一點,只是每粒沙子在不影響任何使用的情況下都有一個私網IP),卻要求得簡單化了(要求每粒沙子必需都有一個公網IP)。

5.講通俗一點:v6規定:每粒沙子只能使用 “XX省”這種地址。v4規定:每粒沙子可以使用 “XX省”這種地址,也可以使用諸如"XX省XX市"、“XX省XX市XX縣”或“XX省XX市XX縣XX鄉鎮”這種複雜一點的地址。

6.結論:為什麼v6出來近10年,都一直沒有推開,因為確實沒有很大的效益(但有意義,因為簡化了地址形式)。


carthen

Ipv6 和Ipv4一樣不能解決互聯網被美國控制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在此項目下的任何改進都改變不了中國只是美國互聯網大樹上一個分枝這個現實問題,對我國信息情報安全是個重大威脅。事實上,我國為解決這個急切問題,國家正在計劃Ipv9 ,自然就不可能再大規模上馬Ipv6了。


老黎77837194

我是搞通信的,我來說說:

第一、現在各大運營商都在部署IPv6地址,有些高等院校也在做實驗室。

第二、使用IPv6更方便管理,每個人分幾個IP都沒問題,方便物聯網連接。

第三、IPv6部署需要時間,要慢慢的更換,平滑過度,不可能一下更換所有設備,即使馬上更換沒個幾年更換不成。

第四、現在很多通信公司設備都支持IPv6,部署只是錢和時間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