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中频繁出现的“化妆土”,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

脑洞人物史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化妆土”很神秘,也常用,烧瓷器为什么要用到它?

经常看瓷器知识的朋友都知道,一般讲到这类文物通常会用胎体、釉色、装饰等专用名词进行解读,如果你仔细看过山西的不少地方民窑文物,会被一个词刷屏,它就是“化妆土”。

1、化妆土?

化妆土,俗称色衣、陶衣,从名字上可看出来是用来护胎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东西?早期陶坯的材料淘洗工艺不精细,成坯后的胎体往往不够细致、平整、颜色杂乱,看起来不好看,于是就用这种含铁量较低,且质地较细腻的胎土先刷上一层,这样胎体就显得较为光洁,然后再在上面绘制图案、施釉装饰,算是一次“品控预处理”的方法。

也就是说,化妆土并不是土,而是一层低纯度的釉,它就是为了弥补坯胎的气孔、凹陷、杂色等小瑕疵的,所以叫化妆土,可谓恰如其分。

2、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

据国际文献记载,最早使用化妆土还真不是在中华大地,而是在公元前6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1948年,伊拉克发掘出彩纹陶土施化妆土的素器,视为人类最初引进此技术的明证。我国采用化妆土技术在河南的仰韶文化期,长江南北、黄河上下,也屡有发现。更成熟的化妆技术出现在浙江金华婺州窑,这是在东晋年间。自宋元以后,化妆土开疆拓土,广布天下,以宋金磁州窑最为知名,也就捎带着影响到了山西。

3、细说分类

一般来说,古人使用化妆土不外乎三种颜色:白色、黑色和本色。

白色化妆土使用最广泛,它是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白硬质粘土,北方人称碱石。施化妆土的厚度要控制好,约在0.2公分左右,太薄了盖不住瑕疵,太厚了容易开裂,都不合用;

黑色化妆土是经过加入黑料的白土,宋金元黑釉在北方非常流行,磁州窑、耀州窑、介休窑、霍州窑、浑源窑、怀仁窑都有烧造,尤其是用在露胎和底足部分,黑、褐不分,两者混用,也能与白化妆土混用,有时候我们看到瓷器底胎是黑色的,那就是黑白混用的结果;

本色化妆土其实就是淘洗坯料时候沉淀下的颗粒更细的泥料,俗称“澄(deng)浆泥”,它出现最早,应用广泛。

古代瓷器匠师很聪明,早就摸索出用化妆土装饰的方法,剔划工艺其实就是化妆土对比效果的显现;还有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瓷器,即“绞胎纹”瓷器,也是来自对红色化妆土的巧妙运用,日本人非常推崇,将之称为“流泥纹”,色彩丰富如大理石的纹路,颇有创意。

关注【亦文亦物】看顶级古建、古迹艺术、经典知识


亦文亦物

承蒙悟空问答抽中让我回答问题,这个问题对本人来说不算难,因本人热爱陶瓷收藏,瓷器中频繁出现的化妆土。到底是什么?

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说什么时候化妆?顾明思议化妆就这盖一些原有的缺陷,瑕子,斑点,以及原有的底色等,好比搞装修刮腻子,女人脸部化妆打粉底,化妆土陶土调和成泥浆均匀覆盖瓷器的一部分。一般采取蘸釉,化妆土又装饰土,也叫护胎釉等名称,也叫陶衣,就是给陶瓷穿上衣服。主要起美化作用,遮盖原有胎体上的斑点,小裂纹,凹坑等缺陷,美化胎体,减少吸水和烧裂,化妆土最早江西丰城窑,东汉时期就发现有运用,涂了化妆涂以后,器务表面美观,光亮,柔和,滋润,化妆土又分白,红,灰,黑等。


让人看着顺眼了,到了宋朝化妆土已经基本在大部分窑口都有运用,化妆土在瓷器的口沿,底部,器物表面都有运用,两晋时,磁州彭城,临水一带出现了化妆白瓷。化妆土的运用一直到现在,主要是在地方小窑,可以说是聪明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通过化妆土的运用,遮盖了原有器物上的缺陷。我今天就回答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关注我,我以后有时间会专门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本人修图能力有限,下半部不是,望看到这篇小短文的多多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