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包家巷在成都西門,原為清代少城的“永明衚衕”。這條衚衕因蒙古族的巴嶽特氏居住過,而“巴”字又可譯作“包”,故在辛亥革命之後,“永明衚衕”即更名為“包家巷”,聞名成都的包家巷因此而得名。歷經時光的雕刻和世事的變遷,曾經見證包家巷成長髮展的幾處歷史遺蹟——陳毅母校、成都市第一產院(包家巷產院)等,當時在老成都是膾炙人口的,但不知道如今人們還記得多少?

成都人的搖籃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如今的00後提起包家巷,可能對這裡沒什麼感情,但老成都的土著們一定知道。

  “我在包家巷這個地方出生的。”說這句話的人,等同於100%成都土著。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包家巷產院”舊照

  挺著肚子進去,抱著孩子出來,對於一個老一輩的成都人來說,平淡而溫馨的一生應該包括一輩子來3次包家巷。

  第一次是還未出生時,在母胎裡。第二次是迎接自己的兒女。第三次,是抱孫兒孫女兒。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當年“包家巷產院”的就診單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當年“包家巷產院”的就診單

  番外篇:90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成都話——姑娘乖,就帶你去科甲巷,不乖,就帶你去包家巷。

  包家巷因為緊鄰當時的九婦院,有很多人流小診所,而科甲巷則是專賣高檔服裝水貨的奢侈品一條街。一念血拼,一念打胎,小妹兒聞言色變。

陳毅母校百年風雲

  先去看看這一處舊址:包家巷82號,“省甲工校舊址”隱於一道大鐵門內。推開鐵門,往裡走,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塊立在大樹旁邊的黑色石碑。要不是石碑上清楚地著“省甲工校舊址”幾個大字,完全想不到大樹參天,雜草叢生,蟬鳴陣陣的這塊地方會是之前的舊址所在地。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四川省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校門舊照

  陳毅元帥青年時就讀的母校創於1913年“四川省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我國早期的工科類技術學校之一,也是四川唯一一所示範實業學校。學校收費很低,也最新式,尤其是以師資力量雄厚著稱,而備受社會青睞。教師中多數為先後留學日、美、德、法、比諸國的歸國留學生。知名的有被當時成都教育界譽為“五老”之一的徐子休。)——就在包家巷82號,很多老成都人都早有耳聞。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舊照

  “成都第十四中學”正好在陳毅母校舊址的斜對門,相隔就那麼一條寬不過10米的包家巷。從十四中教室臨窗一望,陳毅母校舊址的校門,赫然入目。校門是用傳統的小青磚砌築而成的,開間高大,建築風貌與大邑安仁古鎮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國老公館的大門頗有些類似,很耐看的。儘管陳毅母校舊址早已面目全非,變成了如今的四川省中藥材公司的宿舍區,老校門也不復存在,但它昔日的風采,依然記憶猶新,恍若就在眼前。


在成都這條小巷子頭出生的人,才敢稱成都土著!

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舊址

  當年陳毅就讀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現已更名“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陳毅在這所學校就讀染織科是在1916——1918年。當時他最喜歡蘇老泉的文章,蘇老泉字明允,為此他入學時特地將自己改名叫陳允明。學校簡史這樣介紹:1916年2月14日,年僅15歲的陳毅用名“陳允明”,考入甲工校染織科學習。他在校時,學習成績好,關心政治和社會問題,對文學有濃厚興趣。1918年5月,他考取了吳玉章在成都舉辦的“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後離開。


  從陳毅母校創辦之年起到2012年3月,成功升格為“成都工業學院”止,其間曾12次易名,五遷校址,整整走過了百年風雨歷程,最終落戶於郫縣中信大道。

【根據焦板兒的博客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