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月白釉紫紅斑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瓷器是中國北方地區金、元、明時期最重要的瓷器產品之一,在其最興盛的時期,北方廣大地區的眾多窯場普遍生產鈞瓷。

一般地,世人將鈞窯的瓷器分為日用瓷和陳設類瓷兩類。鈞窯的日用瓷大多以碗、盤、洗、罐、瓶、爐、枕等生活用品瓷器為主,釉色以帶乳光的天藍居多,部分飾有紅或紫紅色斑塊,少見通體玫瑰紫和海棠紅器物。這種天藍中帶紫紅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明時期深受民間喜愛,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許多窯場,甚至南方浙江地區的個別窯場,都受其影響而燒造鈞釉器物,產品也主要供民間使用,有人習慣稱之為“民鈞”。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碗 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陳設類瓷器, 有花盆、盆託、鼓釘洗、渣鬥、出戟尊等, 式樣別緻, 造型多樣, 如花盆有方形、筒形、蓮瓣形等。釉色絢麗多彩有紅色、青色、紫色等, 有的還有燒製過程中形成的“蚯蚓走泥”紋。底部刻有數目字, 有的還有“奉華” 、“省符”字樣的銘文。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明代 大英博物館藏

鈞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創造出銅紅釉穩定的窯變工藝,燒製出絢麗斑斕的窯變釉,改變了以往瓷器單一色釉的局面,它就像一道曜變的紫霞,開闢了陶瓷色彩的新天地,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以氧化鐵著色的青釉是我國南北方青瓷燒造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高溫釉,儘管後來發展出了黑釉和白釉,也只是在氧化鐵與氧化鋁的增加與減少的配比上調整,色彩變化單調,而鈞窯創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銅作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銅紅窯變釉,使瓷器的顏色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釉紅彩玉壺春瓶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

目前已經發現的窯變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雞血紅、葡萄紫、硃砂紅、胭脂紅、火焰紅、梅子青、鸚哥綠等10餘種,加之天青、月白、天藍、米黃等基色,各種色彩融乳交織,紅裡透著紫、紫裡藏著青、青中寓著白、白中泛著紅,色彩紛呈,相映成輝。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的釉色,有綠中微顯藍色光彩的,也有呈紫紅色彩的;有藍呈月白,或是蔚藍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紅,或像晚霞一片;更有的是斑斑點點,青藍與紫紅相間,此種錯綜複雜的色彩,極盡絢麗璨爛之致。更難能可貴的是,鈞窯的窯變釉色,具有不可控性、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幾乎不可能燒製出兩個一樣窯變釉的鈞瓷來。所以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佳句來形容鈞瓷窯變色彩紛繁複雜和神奇微妙就恰如其分了。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老虎洞窯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其中“ 玫瑰紫” 、“ 海棠紅” 等紫紅色的窯變釉色,最具有特殊的美感和藝術趣味,成了鈞窯標誌性的釉色——“ 鈞釉” 。鈞釉的燒成,除了窯工們發現和熟練利用各種氧化金屬作為釉的呈色劑、使釉呈現出各種色彩之外,要達到“ 玫瑰紫” 、“ 海棠紅” 等窯變釉的裝飾效果,窯爐的結構和燒窯技術也是相當關鍵的。由於窯內火候的高低不同,釉中所含氧化金屬還原的程度都會不同,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釉的呈色。“鈞釉”的燒製成功,說明窯工們已經熟練掌握了窯變的規律,達到了燒造自如的程度。所以,鈞窯的窯爐結構和燒窯技術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傑出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上的色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瓷雖然都屬於青瓷,但施釉方式同傳統青釉有很大的不同,層數多且釉層結構要複雜得多。工匠根據不同彩色的需要,配出不同的釉料,採用分層多次掛釉工藝,有的多達四、五層。以四層為例吧,從靠近胎體算起,第一、二層與一般無青釉結構一樣,天藍釉上的上部界面出現起伏很大的波浪形,有許多氣泡;第三層是不連續交錯的紫紅層。第四層,即表面層,則是整齊均勻的銅氧化層,即淡藍色層。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老虎洞窯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這樣的釉層結構,對各種光波有選擇性的吸收和有選擇色的反射,使釉層含蘊光瑩,猶如寶石。釉層裡的氣泡對光線的攪動作用,使釉中的流紋變幻無窮,呈現出不可思議的獨特美感。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2005年7月北京市西城區皇城根毛家灣1號院出土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燒成的器胎呈灰褐色,器身有時有蟠曲蜿蜒、若隱若現的小條紋——即“蚯蚓走泥紋”。這本是瓷器燒製上的一種缺陷,但後來已成為一般鑑定鈞瓷所重視的一種依據。當然,不是所有的鈞瓷器上都有這種小條紋,但收藏界多把有這種紋路當作既保真又美觀漂亮的標誌。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上的“蚯蚓走泥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所謂“蚯蚓走泥紋”,是因瓷胎在低溫素燒再上釉後,促成裂紋和縮釉,當高溫時,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填補了裂紋,再施上表層釉後,紋痕與瓷體更加自然協調,如同泥田裡蚯蚓走過留下的痕跡。用“蚯蚓走泥紋”的比喻很形象,其實是多次上釉後的產物。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玫瑰紫鼓釘三足洗上的“蚯蚓走泥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設類鈞窯器的成形也很具特色,從造型到裝飾都類似於商、周、秦、漢的青銅器、玉器,樸實敦厚,簡潔清新。常見的鈞窯器有花盆和盆奩,多為方形、長方形、六方形、八方形、橢圓形、菱形以及各種花瓣形等。這種“ 多角” 形器,製作難度大,精密程度要求高,在規格要求上極具嚴格,這是其它圓形器物所不及的。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天藍釉六方花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中國瓷器曜變的紫霞——鈞窯(2):鈞窯的燒製成就

鈞窯月白釉長方花盆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