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陇东高原天水与江南水乡余姚之间,相隔千余里。

故事主人公是两位老兵,一名是浙江余姚人茅建银,一名是甘肃天水人张双换。

他们是战友,是师徒,也是困难时彼此的依靠。

(一)

给自己的师傅当班长,一边向他学习一边要领导他,合适吗?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

18岁那年,张双换离开甘肃天水,踏上了东去的军列直抵首都北京郊区,走进了铁道兵的军营大门。由于他是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了汽车连成为了一名汽车兵。

那时候,部队正在修建沙(河)通(辽)铁路。铁路铺到哪里,汽车兵就把部队人员和工程物资源送往哪里。运输任务十分繁忙,常常需要加班加点。

张双换当兵的第五年时,有一批浙江余姚兵补充到汽车连。在这批新兵里有位方正圆脸、大眼睛、长得挺帅的小伙子,名叫茅建银。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茅建银当通信员时的留念。

与茅建银同时入伍一起分到汽车连的老乡,大都去了师汽训队学开汽车,而他被分到连部当通信员,茅建银很想当汽车兵,他心里很不平静,甚至偷偷闹过小情绪。

从那以后,茅建银心里一直想着开车,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他经常跑到班里和车场,主动接近当时的“38号车”司机张双换,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拜张双换为师,跟他学开车。

但是茅建银也知道张双换从不爱带徒弟,不管怎么样,他铁下心,一有空就找张双换“套近乎”,跟他聊天交流感情。时间一长,张双换对茅建银有了好印象,这小伙子聪明、灵活、热情、勤快,同时也揣摩到了他的动机。

“小茅,你是不是想学开车?”

“是的。”

“连首长同意了吗?“

茅建银摇摇头说:“我想拜你为师,你愿不愿意?”

连队战士都知道张双换的脾气,办事老到,寡言少语,平时很严肃。当时张双换虽然没有明确答应茅建银的要求,但是心里却有了数。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驾驶证

一年后,茅建银开车的梦想,终于如愿以偿。连长问小茅想跟哪台车学习,茅建银毫不犹豫地回答“38号车”,张双换也同意了。

于是连长不仅批准茅建银正式学开车,而且还宣布任命他当班长。

这可真是出乎茅建银的意料,他想的是当个汽车兵,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当班长的事情。再说张双换是位老兵,师团有名的“红旗车”标兵,这样一来,自己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开车技术,同时又要领导他,合适吗?

“就这样定了。”连长决定说,“你一方面跟张双换学好开车技术,一方面要把全班管理好,继续保持‘红旗车’的光荣称号。”

(二)

在班里,你是班长,我是战士,你就大胆管理、严格要求;一旦车子上路,我就是师傅,你是徒弟,要听从我的指挥。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右)与茅建银(左)合影

张双换虽然是比茅建银早入伍四年的老兵,但对于茅建银下来当班长,老张从没有给他出过难题,还经常鼓励他: “小茅,你不必多虑。在班里,你是班长,我是战士,你就大胆管理、严格要求;一旦车子上路,我就是你的师傅,你是我的徒弟,要听从我的指挥。”

当时部队培养汽车司机,必须到汽训队进行教练,而后再上路实习。而工作班下来的,一般都是采取速成的办法。这就是边学习、边开车,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最快三个月工夫,就单独实习执行任务了。

茅建银开始学车,是跟着张双换三天两头在外地执勤。张双换充分利用执勤的时间,根据道路行驶的不同情况、出现不同的故障,给茅建银传授有关技术和注意事项;茅建银边跟车边盯着张双换手中的方向盘变化,观察琢磨他每个操作示范动作。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茅建银在连队停车场擦洗车辆。

当初张双换接受茅建银为徒时,不是没有担心过,他想直接带他开车,会不会影响“红旗车”的荣誉称号?这是多年开车争来的荣誉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他没有想到茅建银这么爱车。每次出车前,茅建银总是事先要把车洗好、擦好、发动好,提前为师傅出车做好准备。

一次出车时,张双换来到停车场,老远就看到了自己的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问茅建银是怎么把车子擦得如此光亮,茅建银久笑不答。

事后,张双换了解到茅建银是蘸着机油擦洗的(他不知道还有擦车蜡油),所以车容又光又亮。

接着,张双换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保养车容整洁经验,传授给了茅建银,告诉他以后不要用机油擦车,防止沙尘落上擦车,容易把油漆划出痕迹;同时还告诉他,擦车时胸前要围上一条毛巾,以防衣襟的纽扣贴在车上容易擦毛油漆……

张双换这些护车方法,茅建银继承到如今。

(三)

张双换家庭状况窘迫,茅建银每年都会给他寄去一笔钱,直到张双换的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前排右一)退伍时与茅建银(后排右一)等战友合影留念。

1980年1月,张双换脱下了心爱的绿军装。就要离开军营的时候,茅建银紧紧搂着张双换哭起来。他舍不得让自己的师傅走,跟师傅相处了两年,是他教会了自己开车……

两人久久不语,难舍难离的泪水,湿透了彼此的肩头。若不是催促退伍老同志上车的话,他们谁都不肯松手。

张双换走后,茅建银领导全班年年超额完成运输任务,始终保持着38号“红旗车”的光荣称号。他把每年得到的奖状,都寄给远在甘肃的张双换,让他也享受这份荣誉。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茅建银在连队值班室调度车辆。

1981年,茅建银也退伍了,回乡分配在交通公安管理部门。头几年他还与张双换保持着通信联系,但后来他发出去的信件屡屡被打了回来。

在那些中断联系的岁月里,茅建银想念师傅之心更切,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师傅,直到1996年,通过彼地民政和公安部门查询,他才得到了张双换的准确通讯地址(因当地行政区域变更)。

茅建银高兴得当天晚上就动笔给张双换写信,随信还寄去曾在部队一起当兵,如今都在余姚工作的战友集体照。

远在大西北的张双换,接到茅建银的书信和照片读了又读看了又看,激动得彻夜没有合眼。

不久,茅建银接到了张双换的回信,从中了解到张双换家乡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农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四五百元,还处在贫困线以下;更得知张双换月收入不高,双亲年迈,两个孩子考上高中,加之农业投资等各项开支,不仅没钱修缮房屋,就连生活也十分困窘。

茅建银把张双换家庭情况向家人说了,他妻子说:我们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张师傅一家渡难关。刚上小学的儿子也说:从今起,我把节约的零花钱,寄给西北两位大哥哥读高中……

就这样,全家决定先给张双换寄出近千元以解其燃眉之急。

甘肃天水,张双换第一次接到茅建银寄来的钱,全家感动万分。

此后,茅建银每年都会寄去一笔钱,直到张双换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还时不时给张双换寄些南方的茶叶和土特产。

张双换对此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为了回报徒弟多年的关怀,他决定前往余姚探望茅建银一家和其他战友。

(四)

张双换告别了故乡,告别了家人,穿上了一套有补丁但还算整洁的衣服,揣着10包方便面,坐上火车,千里迢迢投奔浙江战友。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前排左四)参加78铁十三师余姚籍战友及家属新春座谈会,在余姚粱弄四明湖度假村合影留念。

2000年3月6日,张双换正式告别了故乡,告别了家人,穿上了一套有补丁但还算整洁的衣服,揣着10包方便面,坐上火车,千里迢迢投奔浙江战友。

路上张双换心情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很快就要与阔别20年的徒弟、战友相聚了,担忧的是,战友的家人会不会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陌生人?

四天四夜的火车,清晨张双换一走出余姚火车站口,双方老远一眼就认出了,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此时此刻,谁都说不出话来,然而都流出了只有久别重逢时才有的喜悦的眼泪。

茅建银拍着张双换瘦削的脊背,哽咽着说:“师傅,我真想你呀……”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左二)与茅建银(左一)等同一连队余姚籍战友,在余姚粱弄四明度假村湖的合影。

张双换来到茅建银家里,他见到战友的家人如此热情,一身旅途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经过一周的参观和走访,张双换大开了眼界,获得了许多新的信息。而特别使他欣慰的是茅建银和余姚的战友们不仅分别宴请招待他,还为他的工作操心操劳,千方百计与在余姚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联系,为他安排了一份较为称心如意的工作。

(五)

我要回去了,说这个话虽然很筒单,但真的要离开你们的时候,我非常留恋不舍……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在余姚城区龙泉山公园雕塑前留念。

张双换从西北来到江南,上班才一个月,可能是由于气候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等因素,得了一场大病,连日高烧不退。

茅建银听说师傅得病的消息后,立即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养病。他和妻子虽然整天忙于上班,但仍然抽出时间花钱为他求医抓药,买来营养品调养。

张双换觉得麻烦战友家人心里不安,茅建银的妻子安慰他说:“师傅,这里就是你的家。既来之则安之。”

张双换在茅建银一家的照顾之下身体很快恢复了,离开小茅家重新返回工作岗位……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张双换在余姚马渚收费站与茅建银夫人周荷芬的合影。

当年10月6日,张双换接到了家乡一份急电:父亡速归!

茅建银得知张双换家里的噩耗,马上把他接回自己家里,为他联系买好去天水的车票,连夜找来几只编织袋,把战友们送给他的衣物打包(足有50公斤),帮他到火车站办理了托运,另外又塞给他一笔钱,让他回家处理丧事时以备救急之用。

上火车那天早上,茅建银和余姚的几位战友偕同家属一起到火车站为他送行,上车时战友们又塞给他一笔钱。

火车开动了。张双换望着战友们送给他的钱和物品,这个经过军营锻炼的西北硬汉,也禁不住流下眼泪。

后来,张双换又到余姚工作生活了六年多,两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长大成人,他打算想回老家把房子重新翻建一下,茅建银二话没说,再次给了张双换几千块钱。

临走之前,张双换在给茅建银夫妻的信中写道:我要回去了,说这个话虽然很筒单,但真的要离开你们的时候,我非常留恋不舍,你们的真情和厚爱,就像满山的杜鹃花一样常开不败……

两个老兵的真实故事:一份穿越时空的战友情!

编审:曲延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