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固有印象裡,河南人普遍給人感覺較為粗獷,喝酒可以,論喝茶,在雲南、福建、四川、蘇杭等地的夾擊下,似乎沒什麼存在感,但這的確是低估了河南人的喝茶熱情。除了信陽,鄭州、平頂山、安陽、開封等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喝茶偏好,不僅如此,史上最會喝茶的人恐怕就是俺們一個河南老鄉。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王又又 | 文

提起“喝茶”,別光想到江南、福建

河南的喝茶熱情也很高啊

前段時間,春茶上市,河南各地的喝茶愛好者蜂擁而至信陽。本著喝一口少一口的態度,大家格外珍惜春天和信陽山水的饋贈。

在河南,提起喝茶,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信陽,但在全國範圍內,提起喝茶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河南。

記得過去看馮小剛的《非誠勿擾》時,葛大爺飾演的秦奮和徐若瑄飾演的未婚媽媽相親於西湖河畔。茶館內,熙熙攘攘的人聲下,是蘇州評彈的清麗。自此,江南人的風雅長存腦海,提起喝茶,評彈之聲先起。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後來見福建人喝茶,那叫一個講究。鐵觀音、大紅袍、正山小種……不同的茶對應不同的水溫,洗茶、分茶,一絲不苟。相比福建的精細,四川的喝茶就隨意多了。

前兩天追劇,《北京女子圖鑑》中的女主從北京回到老家樂山後,和閨蜜約茶館喝茶。畫面一搖,一個簡單茶棚,四方桌,竹靠椅,大茶壺備著,小茶碗端著,倆人磕完瓜子吃豆花,簡單愜意。

通常,提起喝茶,人們普遍想起的都是福建、雲南、蘇杭等地。這些地方因盛產名茶,所以茶文化豐厚,喝茶是一項很普及的生活傳統。總之,鮮有人會將“喝茶”一詞與河南做出聯想,儘管河南有信陽毛尖做後盾,但仍勢單力薄。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然而,這實在是低估了河南人的喝茶熱情。

河南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管喝水叫喝茶,管水瓶叫茶瓶、水壺叫茶壺的特定稱呼。有的地方甚至不吃早飯,直接用喝茶代替,待莊稼漢們喝夠了茶,方下地幹活。

走在鄭州街頭,大石橋、紫荊山,人民公園……處處可見拎著玻璃杯遛鳥下棋的大爺。這些大爺不講究名貴的茶,也不講究特別的水,毛尖茶也好,茉莉花碎茶也罷,就是開水隨意一衝,直接悶杯裡,擰緊蓋,拎著上街。浸著泛黃茶漬的玻璃杯,半杯茶葉半杯水,大爺們隨時口渴隨時喝。

相比群眾自發的聚堆兒喝茶,我們河南也有傳統的茶館。平頂山有個叫三郎廟的地方,整街都是茶館。進村的道路邊都掛著“茶”字招牌,周圍鄉村鄰里的人閒了都來這喝茶。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磚壘的火上煨著一溜燒黑的鐵壺,隨著準備著伺候客人。人們下棋打牌,談論婚嫁,都在茶館解決,三郎廟也因此得名“茶媒之鄉”。

但有人說了,這種粗獷豪放的喝茶法,看起來與喝水毫無差別,這隻能說明河南人愛喝茶,並不能說明河南人會喝茶。

但這就說錯了,在我看來,恐怕史上最會喝茶的,就是俺們一個河南老鄉。

一個被日本人奉為“大神”的河南老鄉

這個河南老鄉叫盧仝(tóng),濟源人,是初唐四傑盧照鄰的嫡系子孫。

我相信,猛地提他很多人都不曉得這是誰,甚至,連他名字都讀不對,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人,卻和“茶聖”陸羽齊名,被人奉為“茶仙”。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明 丁雲鵬 《盧仝煮茶圖》局部

陸羽一部《茶經》傳世,功莫大焉,那盧仝有什麼,何以擔得起“茶仙”封號?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愛喝茶的人,鮮有沒聽過這《七碗茶歌》的吧,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靠的可不是一點小才華,並且,能將喝茶時所有的觀感遞進講的如此貼切通徹,也絕非一般人所能辦到。

不僅如此,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也十分流行,他的“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甚至演變成日本茶道。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可日本人到底有多推崇盧仝?在盧仝老家,還有一個因盧仝而免遭塗炭的傳說。

抗日時期,日本人來到盧仝故里的村子。從東面進村的日本人先對村子進行了掃蕩,殺了三人。緊接著,從南面進村的日本人又準備對村子進行第二次掃蕩時,看到村中“盧仝故里”的字碑,一時停了下來,然後向石碑鞠了三躬,然後帶著隊伍轉身離開。

至今,在盧仝老家河南濟源的九里溝景區,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供人瞻仰憑弔。

河南各地的喝茶大法

其實,河南人愛喝茶真的不是瞎吹,不同地域之間還有不同的喝法。

就拿開封來說,開封人喜歡用戲就茶。在開封有很多戲曲茶樓,進去不要門票,點茶點戲即可。但這還算不上稀奇,稀罕的是宋朝時的開封,那喝起茶來才叫一個風雅。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分茶

去年,我在朋友圈裡見到一幅畫在碗裡的畫,淡綠色的湯底,白色拉花,一個頭戴斗笠的漁翁泛舟湖上,像是抹茶和拉花咖啡的結合體。後來我才知道,這叫“分茶”,是宋朝時的一種喝茶法。

宋朝有兩種茶,一種是“草茶”,一種是“片茶”。草茶是散的,片茶形似茶磚,但無論是哪種茶,喝茶時都需要人把茶葉烘乾搗碎,碾成粉末,再將粉末放入茶盞,用熱水衝之,拿一支小掃把似的茶筅將茶粉與水充分攪拌融合,然後再喝。

這種喝茶法,就是點茶。聽起來,是不是覺著和日本抹茶有點像?沒錯,其實日本抹茶就是“點茶”來的。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點茶

至於分茶,其實就是宋朝的茶藝表演。點茶時,茶粉與水充分攪拌融合是一項技術活,技術好的茶盞上會浮有一層細密的泡沫,根據這層泡沫,做出漂亮的圖案,就是分茶啦。

作為宋朝的文人雅士,不會點茶、分茶,簡直沒辦法社交啊。“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弟弟曾布,曾官至翰林,就是因為不會點茶,沒能攪拌出那層泡沫才被人嘲笑“爾為翰林司,何不解點茶?”以至於事後,曾布發奮,努力學習點茶。

而開封,作為北宋的都城,點茶、分茶自是沒少上演。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關於茶的記載多達33處,2016年,開封還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了“中國茶文化名城”的稱號。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除了開封,安陽人也愛喝茶。安陽人喜歡喝茉莉花,喝法同鄭州老大爺般豪放不羈,幾乎家家都曾有一個泛著黃褐色茶漬的大茶缸,這顏色,十有八九都是“猴王”茉莉花染出來的。

河南茶界一哥——信陽,喝起茶來也和其他地方不一樣。信陽人幾乎人人喝毛尖,幾百上千塊一斤的毛尖,玻璃杯一泡就是半杯,有的恨不得一杯全是茶葉。

這種泡法出來的茶,喝不慣的人只覺著又苦又澀,喝的慣的人就覺著濃淡剛好,口舌生津。但對於我這麼膚淺的人,只有一個感受,“哇噻,恁奢侈!”

誰說河南人不懂茶?論起茶文化,我們誰也不服!

和這種奢侈相對的,是河南林州。林州是山區,經濟不發達,在過去,是出了名的貧困,由於物資太過貧乏,民間甚至有“林縣疙瘩頭,炒菜不用油”的順口溜。

當然,順口溜只是順口溜,林州人在對待朋友上還是很真誠的,家裡來客人了,客人杯裡是茶葉,自己杯裡是柳葉。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不斷交流,各個地方喝茶的形式也不像以前那麼單一。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茶我們都喝得到,喝茶成為一件越來越個人的事情。

喜歡毛尖喝毛尖,喜歡普洱喝普洱,喜歡抹茶也可以喝抹茶,所以,千萬別用固有印象去評判一個地方,河南的氣質是較為粗獷,但別說河南沒有茶文化。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