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規矩

民間故事:規矩

早年間,河間府有一個劉神醫,專治小兒的腸胃毛病,只需一副藥就可治癒,因此人稱"劉一副".

前段時間,劉神醫收了個叫李四的徒弟。李四原是一家藥鋪的小夥計,慕名來拜師,劉神醫看他心誠至極,又是塊學醫的料,便答應了。

李四聰明機靈,悟性很高,沒過多久就上手了。他發現,師父煎藥有一個奇怪的規矩:草藥放進藥鍋,加入適量的水後,便轉身到側室,對著一尊泥胎坐像恭敬叩拜三次,還把手放泥像身上摩挲三下以示虔誠。認真地做完這些,師父才回到藥房,用手輕輕按壓漂浮著的草藥,讓草藥慢慢浸入水中。李四看那尊泥像,幹黃髮烏,應該有些年頭了,於是小心地問這尊泥像是誰。師父說,這是你師爺。

李四有點搞不懂,既然要表示敬重,師父為何只是給師爺塑了尊泥像?又為何每次煎藥都要拜上一拜?這和治病有什麼關係?師父不理睬他一連串的發問,簡短而不容置疑地說:"照做就是了,這是規矩。"

李四不敢再多問,心裡卻疑竇叢生,看樣子,師父不像是在故弄玄虛,難道這尊泥像裡有什麼玄機?

這天,鄰縣一個商人乘著馬車上門來求醫,說是孩子嘔吐不止,已經連續兩天水米不進了。劉神醫一看,孩子臉色慘白,搭手切脈,脈象也微弱無力。事不宜遲,劉神醫一邊安慰孩子父母,一邊迅速開出方子來,讓李四立即煎藥。李四急急忙忙配齊草藥,在藥房裡煎起來。

約摸一個時辰,藥煎好了,商人夫婦趕緊給孩子服下去。等第二劑和第三劑煎好,劉神醫把兩劑藥兌在一起,裝進一個小罐中交給商人,囑咐說每天喝一半,兩次喝完,孩子的病就好了。商人擔心地問:"先生,我們孩子病得這麼重,您就給開一副藥?"劉神醫微微一笑說:"您放心,比這孩子更嚴重的我也治過,到現在為止,還沒用過第二副藥。"商人將信將疑,結了賬,抱著孩子走了。

誰知第三天,商人又趕著馬車來了。劉神醫見了,吃了一驚,不等他開口,商人就抱怨道:"先生把話說得有些滿了,害我大老遠又跑一趟。"劉神醫忙問怎麼回事,商人說給孩子餵了藥,確實好了很多,不過並沒有像他說的那樣痊癒。劉神醫又問,是不是按他說的方法服的藥,商人說:"當然是了,給孩子吃藥哪敢有半點馬虎?"

劉神醫霎時窘得無地自容,嘴裡不停地喃喃:"這就奇怪了。"他想了想,慢慢將目光轉向李四。李四頓時神色慌亂,不敢抬眼看他。

民間故事:規矩

劉神醫沒說話,立即親自抓藥,然後進側室鄭重地在泥像前叩拜,又虔誠地用雙手在泥像身上摩挲三下,接著慢慢把雙手浸入藥罐中按壓草藥,做完這一切,便端起藥罐去煎藥。

李四滿臉愧色,忙說:"師父,我來吧。"劉神醫輕輕地擋開他,獨自進了煎藥房。

藥煎好了,劉神醫又取出一些銀子來,滿臉歉意地對商人說:"您說得不錯,確實是我把話說大了,實在對不住,藥費全額退還,並奉上車馬費,還請務必收下。"商人這下倒不好意思了,急忙推辭。劉神醫擺擺手,又把藥遞到他手中,說:"還照上次的法子服用,老夫用身家性命擔保令郎一定痊癒,如有半點差池,不勞您動手,我自拆醫館。"

商人推辭不掉,只得接過錢和藥走了。

這時,李四"撲通"一聲跪下,一個勁兒解釋哀求,說當時情況緊急,他也是一時慌亂,才忘了拜師爺。劉神醫輕輕搖搖頭,盯著李四說:"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你是故意的吧?"

李四聞言一愣,不敢看師父如炬的目光,隨即叩頭如搗蒜,涕淚俱下地求師父開恩。劉神醫嘆了口氣說:"既然你這麼好奇,想知道這尊泥像的秘密,那我索性就告訴你吧。"

劉神醫說,那個泥像是用上好的灶心土塑成的。師爺當年行醫,無意中發現這其貌不揚的灶心土竟是一味極好的藥引子,加在草藥中,可使藥效倍增。師爺大喜過望,便多方採集灶心土,加在藥中使用,救治了很多人。後來師爺過世,劉神醫為紀念他,同時為了保全這個秘密,便用灶心土給師爺塑了這尊泥像。

"咱們叩拜時,把手在泥像身上摩挲三下,手上便粘了適量的灶心土,然後再把手沒入藥罐,就不留痕跡地給草藥加進了藥引子。"劉神醫緩緩地說。

李四點點頭,師父的話印證了他的猜測。他想了想,怯怯地問:"既然這個藥引子這麼好,那大大方方地用就行了,何必如此諱莫如深呢?"

民間故事:規矩

劉神醫說:"萬物皆可入藥。但你師爺曾說,這些東西都是上天無償賜予,讓醫者治病救人的,然而卻成了很多人謀財的寶貝。就說這灶心土,誰家都有,一文不值,但是到了一些大夫手裡,馬上就會變成白花花的銀子。這些人,只顧著掙錢,哪裡還有半點醫者的悲憫之心!你師爺正是看不慣這些人,才不願公開它的藥理。"

李四聽了師父的話,這下徹底明白了,他急忙向師父保證,一定會把這個秘密保守好,讓它爛在肚子裡。

劉神醫嘆口氣說:"罷了,公開就公開吧,雖然有違你師爺的意願,但能多救治些病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你師爺也不會怪罪我吧。"

李四低下頭,難過地說:"可是我卻因此敗壞了師父的名聲,請您責罰我吧。"

劉神醫搖搖頭說:"責罰倒不必了,但從今日起,你對外不得再稱是我的徒弟。"

李四嚇得急忙又跪下,只聽劉神醫嚴肅地說:"不是師父不容你,名聲倒在其次,可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無視規矩,拿人命當兒戲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