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无法信任“风控外包”,而是这种信任的成本实在太高。
有数据,还是没有数据?
就在上次采访了位于新加坡的一家利用“元数据”提供征信服务企业后,受访企业希望小罗盘能为其推荐几家可以对接的印尼现金贷企业。秉着要促进印尼金融科技市场健康发展的宗旨,小罗盘推荐了几家有这方面需求的企业,有包括六个月现金分期到7天14天的现金贷。
这家数据征信公司的服务特点是只抓取用户使用设备的习惯数据,然后为不同的金融产品进行客制化用户信用评级打分,这种模式在没有国家信用数据中心的地区很被看好。
数据是脱敏的,团队是靠谱的,市场是吻合的,而且还能解决许多人提出的东南亚信用数据缺失的问题(毕竟只要用户使用智能手机,都会产生评级所用的元数据),能看出来有很好的合作动因。
但只有一点让人无法接受,这类企业需要接入现金贷公司的SDK,收集数据进行前期测试。合作意向从这里开始产生分歧。
对于还在开发当地市场的现金贷企业们,已经获得的样本数据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因为老客越多意味着复借率越高,而随之而来就是获客和风控(反欺诈)成本下降,而坏账率也会一并好转。
【因为没有足够数据,所以需要通过用户习惯来判断用户信用等级】,这个故事在当地团队那是能讲通的,但是在中国现金贷从业者的眼中,可能会被认为是障眼法。
为什么会这样?
印尼本土互金从业者们部分还属于强金融思维而弱互联网思维,希望能有一个拿来就用的信用数据库,像个被“富养“的小孩。数据一少就选择求稳,可能会错过先机。
而中国带着强互联网思维的“野孩子们”并不认命,印尼移动互联网普及速度这么快,没数据完全是不成立的。无非是怎么采集这个数据,以及数据怎么评估还不是太成熟,但事在人为,且大有可为。
三个环节,少一个都不行
因此,中国团队的现金贷们更倾向的合作方式是第三方自己带着征信数据,而不是寄生在他们的平台做分析。这样的SAAS服务是相当有市场的,因为现在很少印尼现金贷公司在 “数据+样本+风控能力” 上是完备的,这三点几乎代表了一家现金贷能不能长期高增长。
(1)数据意味着有可以量化的参考特征变量。
针对数据来说,本土企业比较有优势,毕竟在与当地其他行业机构或平台谈合作时更顺畅。(当然爬虫是一种方法,如同盾、Advance AI等,但爬虫获得的数据质量很难保证,而且未必都能爬到);
(2)样本意味可以对规则或者模型做效果评估及优化。
只有大玩家才有机会累计足够的样本,前期谁能付出更多的成本做量,或者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来积累样本,才能在模型的效果评估上有突破。
(3)风控能力意味需要有对应的技术人才。
在这一点上,其实中国团队是很有优势的,也是7点5度之前写文章提到的关于印尼现金贷里面的中国力量。
现阶段,几乎没有三者兼具的平台。
怎样才能解决风控之痛?
第一, 本地巨头企业引进风控建模能力
大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是最有把握的,只是时间和资金消耗的问题。已经拿到合规注册的几家现在都在修炼“风控大法”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手里有样本和数据,赶紧将风控能力提高才是长久之计,现在印尼奇缺风控人才,所以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东南亚互金的这个 “肥差” 。
第二, 出海企业更多和本土拥有数据场景的公司合作
没有数据,只有自己平台手机的样本怎么办?解决方法就是要拼爹或者拼关系。东南亚数据隐私只会越来约严格,大的平台愿意分享数据的出发点在哪里?找到一个突破口,很可能就成为东南亚的“趣店”,虽然只是成长期的。
第三, 出海互金企业结盟,共享数据
如果是什么没有的小玩家,那就大家抱团取暖。这个也许不是非常高效,但是企业之间在征信数据上结盟并不算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这中风险比直接外包风控要低一些,毕竟有联盟的约束。
这样的建议小罗盘听到有现金贷企业负责人曾经提出来过,而且有几家已经在共享这些数据。并非无法实现,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市场还远远没有定论,蛋糕还在做,没到分蛋糕的时候。
在上次印尼政府放出消息要在6月出台新监管政策之后,火了一年多的印尼消费金融(特别是现金贷)也应该迎来优胜劣汰的时代了。如果你说自己的路子野,提高利息,然后做好反欺诈防止黑产来袭,做什么风控?那实在对不住,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在未来监管的大环境下,只能“猥琐发育,小打小闹”。印尼监管局发话了,说希望看到当地的贷款公司将利息降下去,你还不遵守吗?
利息降下去还想挣钱的话,那就做好风控吧。
END
閱讀更多 7點5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