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末代皇妃文绣、晚清名臣张之洞都曾在这条胡同里住过

北京的街巷、胡同,大多正南正北。但在什刹海附近,有两条倾斜的胡同,一条是烟袋斜街,另一条是白米斜街。

来北京游玩的游客,大多都会去烟袋斜街上逛一逛。但在烟袋斜街边上的白米斜街,也非常值得一逛,因为这条胡同曾住过两位历史名人。

一位是晚清名臣张之洞。

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已经年过古稀的张之洞奉旨进京,授大学士、军机大臣,住到白米斜街11号的大宅子里。

原来末代皇妃文绣、晚清名臣张之洞都曾在这条胡同里住过

白米斜街11号院张之洞故居的广亮大门

这座宅子虽不是新建,但当时仅是对房子的修葺就花费了两万两白银,可谓耗资巨大,每进院落都由抄手回廊连在一起,花园里假山、凉亭、古柏应有尽有,好不气派。大门两侧还悬挂了张之洞所题的楹联:“朝廷有道青春好,门馆无私白日闲”。

而现在白米斜街的7号原是张之洞宅邸的花园。据说,当年曾有假山、凉亭、水池等,因为紧临什刹海,最特别的是院里建了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的楼,称之为观景楼,人若登上二楼便可前眺地安门一带的市井百象,背看什刹海的荷红柳绿。

然而,张之洞只在这座豪宅里生活了两年,就于1909年病逝。

后人记录了他的一些生活细节:每天下午2 时入睡,晚上10 时起来办公。吃饭时不坐椅子,而是喜欢蹲在椅子上吃饭。

后来,张府的家厨利用住宅的一部分在什刹海旁开了家“会贤堂”饭庄,在此常常有文酒之会,一时间成了京城著名的饭庄。现在的白米斜街11号归属原石油部。

白米斜街除了张之洞的故居外,还住过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也称“淑妃”。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文绣和溥仪离婚。离婚后的文绣,虽得到5.5万元赡养费,但支付了律师费、酬谢过帮了忙的亲友之后,到手只有2.6万元。

文绣回到北平后,曾任过小学教员。因为养尊处优,坐吃山空,再加上北平沦陷时期被坏人敲诈勒索,生活日渐穷困。后来卖掉房产,辞掉佣人,投奔到穷亲戚家借住,糊过纸盒,摆过烟摊,甚至还在工地上当过担泥送砖的小工。

1947年,年近40岁的文绣和国民党军官刘振东结婚后,曾在白米斜街23号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

1953年9月17日,贫病交加的文绣因突发心梗死去,终年44岁,一生未有子女,晚景可谓非常凄惨。

如今,白米斜街经过岁月的变迁,周边的民居建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改建,有的挪为他用,有的已被拆除。但张之洞故居门口还保留着当年的广亮大门、门枕石等,依旧彰显着这所宅院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