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的事业单位和不参公的事业单位的有什么区别?

澹然朱紫34

当前事业单位分类中,有很多种分类,从更大的角度来讲,主要有参公事业单位与非参公事业单位。那二者的区别主要是什么呢?

第一,工资福利待遇不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是要高于非参公事业单位的。就拿当下大家最关心的车补来讲,参公事业单位就可以发放车补,而非参公事业单位就不可以发放。



第二,人事管理方式不同。他们的管理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参公事业单位是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管理人事关系的,而非参公事业单位是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条例》进行人事管理的,而且还要签订聘用合同。

第三,晋升提拔方面不同。参公事业单位一般与公务员一样,可以通过提拔科级、处级、厅级等领导干部;而非参公事业单位则分为管理岗与专业技术岗,管理岗还可以通过晋升到处级就可以自动成为公务员,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事业编来讲只是望梅止渴而已,因为事业编主要在基层,岗位太少。此外还可以通过晋升职称,但也就只能涨涨工资而已,不能够成为领导干部。



第四,承担主要职能不同。参公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比如一些执法部门的稽查大队等。而非参公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的是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或者科教文卫等职能。


东爱雨公考

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与行政机关和一般事业单位存在着区别。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一般事业单位来说,两者都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是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前者实行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法),后者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原则上,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然而却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然而,参公事业单位就是我国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例外,是机构改革过渡期间一种特殊的存在,待条件允许最终参公机构纳要入行政编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第6条规定,实行参照管理的单位,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对人员进行登记、确定职务与级别、套改工资,并参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规定,对单位内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一、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招录、晋升、薪酬、退休、养老等诸多人事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同。一是招录制度不同,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人员招录必须遵守《公务员录用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就是说进入参公事业单位单位工作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必须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一系列规定执行,地市级、县可以组织一般事业单位招录;二是参照管理的单位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那么工资结构也不同,参公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组成)、奖励工资,补助工资四部分构成。一般事业单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三元结构”工资制,基本工资(薪级工作、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津贴和补贴,这只是参考各地工资结构也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三是公车改革存在差异,参公事业单位执行与公务员一样的普发公务交通补贴,以湖北省省直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为例,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及采用其他方式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不变。个别特定岗位确需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需报省车改办审批。严格控制补贴发放人员范围,避免普遍发放交通补贴或允许限额报销等福利化改革倾向; 四是称呼不同,虽然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都实行公务员制度,但是一般来说,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参公人员”,一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称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二、参公事业单位与一般事业单位在享有的资源方面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公管理身份的确立,能够增强参公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参公管理的身份保障了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类同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例如,参公人员基本可以无障碍地在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有较大职业发展空间。一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入机关工作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达到调任层级走调任程序,要么公推公选到乡镇任党委委员或乡镇副职领导进行公务员登记。

三、参公事业单位与一般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不同。以后事业单位只分为两类:政府服务类、社会服务类。目前事业单位根据承担的具体职能分为公益一类、二类、三类只是改革是手段不是改革目的,分类只是摸清底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基础。

打个比方公务员是金饭碗、参公人员是银饭碗,非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是铜饭碗,总得来说都算是“铁”饭碗,想要端稳端好这碗饭前提就要履职尽责为人民服务。


日知小公



参公事业单位和不参公事业单位的异同在于:

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与不参公的事业单位相同之处在于,参公和不参公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的编制都为事业编制。《公务员法》中规定: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执行,也就是说参公管理单位的性质是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的编制也是事业编制,和一般事业单位相同,只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先有单位参公,后才有人员参公。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完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进行公务员登记。“参公”单位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退休后的待遇,工作人员的职务升降、任免、回避、辞退等全部和公务员一样。一般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执行,事业单位岗位划分为管理岗、专技岗、工勤岗三类,管理岗实行职员等级制度,专技岗和工勤岗实行技术职称和工人技能等级制度。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不再以专业技术职称而晋级,而是以行政职务、职级晋升,一般事业单位的初级、中级、高级等专业技术职称一经“参公”后一律取消,管理岗也不再按职员等级制实行,只能以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或副科级、正科级等行政职级或行政职务晋升。



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为身份的“参公”,可以直接调动到行政机关工作,一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为身份的原因是无法直接调动到行政机关工作的。


众山小796

完全不同的体系。

参公事业单位就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负责工资福利。考试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即参加省考、国考。待遇享受公务员同等待遇即享受工资、车补、绩效。晋升执行公务员晋升制度即行政级别。和公务员的区别只有一个就是编制。

不参公事业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业单位,国家对这类单位进行财政补助,按补助程度分为全额拨款单位、差额拨款单位和自筹自支单位。事业单位考试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待遇各单位不近相同,和单位性质有关。晋升主要采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


塔木木塔

参公的事业单位和非参公的事业单位的有什么区别?

事业单位有两种,一种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就是参公事业单位。一种是纯事业单位,也就是你所说的非参公事业单位,纯事业单位又分三类,公益一类、二类、三类,对应的经费来源是财政全额、差额、自筹三种。

参公的事业单位

参公事业单位可以理解为公务员单位,只是叫法不一样。财政全额就是地方财政给你发工资;差额就是财政发一部分工资,另一部分由单位想办法,自筹就是财政不负担你的工资,全部由单位发给,跟企业差不多,如果单位没钱的话,工资就没了。

公务员单位的工资比较稳定。事业单位里不同岗位间的工资差异浮动较大,有可能比相对同级别的公务员工资高出很多,当然也有少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观点!


重庆中公事业单位考试

参公的事业单位,是指事业单位中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基本有两类:

1、党群团中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参公管理,比较固定,基本跟行政机关没有什么不同。

2、政府直属或者行政机关下属的参公事业单位。这主要是指承担行政类或者执法类的事业单位,或者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职能由国家确定,经费由国家全额保障。

参公的事业单位和不参公的事业单位,主要区别如下:

1、管理方式不同。参公的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而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条例》管理。

2、工资待遇方式不同。参公的人员工资执行公务员工资,纯事业单位执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两者在构成和晋升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3、流动方式不同。A、领导干部。参公单位领导到纯事业单位任职,其公务员身份自行失去。重新进入参公单位,或者事业单位人员提拔、调动到参公单位任职,在职位、编制都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向公务员管理单位进行申报,经审批后才能成为公务员身份。

B、一般职工:参公单位凡进必考;纯事业单位可以采取调动、招聘等方式补充工作力量。

4、管理方式不同。参公单位和公务员单位相同,不过事业单位没有工勤编制,工人和工人身份的领导处境堪忧。纯事业单位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干部和工人都占事业编制,没有什么区别,管理人员执行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专技、工人执行工人工资待遇。


真宁腔调

谢谢!我认为参公事业单位和不参公事业单位区别如下:

第一,待遇方面不同。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进行公务员登记,享受与行政机关公务员同等待遇。不参公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和工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核发工资,一般来说待遇低于参公单位。



第二,职能方面不同

。参公事业单位一般属于具备公共管理职能或执法职能,不参公一般以公益服务技术支持辅助性服务等为主。

第三,职位岗位不同。参公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公务员法执行职位管理,任职及晋升渠道与行政机关相同,科员副科正科副县正县副厅正厅,包括实职和虚职,主要是任命任职。不参公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管理,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岗位实行聘任制。



第四,管理渠道不同。参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公务员主管部门或科室管理。不参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部门或科室管理。

第五,人员流动不同。参公事业单位可以往不参公事业单位顺向调动,人员出去相对容易。不参公事业单位一般只在非参公性质事业单位之间调动,无法直接调入参公事业单位。



第六,招聘渠道不同。参公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公务员统一招录,一般由省级统一安排进行。不参公事业单位一般由本级安排统一或分批招聘。

第七,编制管理不同。参公事业编制实行总量严格控制,只在参公事业编制单位间调整,要求专项管理。不参公事业单位编制也是严控总量,与参公事业单位编制不互通。

谢谢!

既然说到这里,为更全面了解参公与不参公问题,再补充几点:

参公事业单位与不参公事业单位,一是从编制上来说,都是使用事业编制,机构性质都是事业机构。二是从经费形式说,参公事业单位一定是财政全额拨款,不参公事业单位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

在改革,因参公事业单位与不参公事业单位都属于事业机构,且有些职能都是类似或相同,经常存在整合的可能,但因为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特别是待遇制度的差别,往往造成改革无法推进。

另外,参公单位还分两种,一种是行政参公,一种是事业参公。我的理解是事业参公即是参公事业单位,就是前面区别中所提的;而行政参公就是群团如工青妇等使用行政编制的机构,也参与公务员登记,待遇与行政机关一致,并且人员与政府机构可以互相流动,但其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只是各方面管理也是参照公务员法执行。


风27476

参公事业单位跟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在于:参公事业单位除了名义上该单位的性质还是属于事业外,其内部的人员编制、经费渠道、人员管理等,均与公务员一样!参公事业人员可以调到行政编制公务员单位,而事业单位人员则不能调,只能同过考试!


搭埠人

您好,事业单位分好几种,有参公的,有全额拨款的有差额拨款的,还有自收自支的,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不同程度的财政补助。



一、稳定程度

这里边参公事业单位最稳定,该单位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享受公务员的福利待遇的同时也受到《公务员法》的约束。参公事业其内部的人员编制、经费渠道、人员管理等,参照公务员是一样的。 


二、晋升标准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参公事业的员工工资不是以职称为晋升标准的,而是以职级晋升(科级、处级、厅级),职级越高方方面面就越好。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因为工作需要的话,是可以直接调至公务员机关的。

三、具体解释

全额拨款主要有:图书馆、各级公办学校、档案局、文化中心、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城管局、部分省市级设计院、环卫处、疾控中心等。全额拨款顾名思义,较为稳定而且福利较高。

所有的事业单位一般都要象公务员一样进行统一招考(军转干部除外)审批。而"参公"和"全额拨款"类的事业单位,短期内相对较为"保险"。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具有行政执法性质的转为公务员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他的转为国有企业。谢谢!给您鞠躬了!


快乐职场攻守道

两者是有区别的,具体的区别就太多了,我们只从一般人理解的主要方面说。一是参公事业有车补,一般事业没有。二是参公事业按照公务员管理,工资走公务员系列,尤其现在公务员实行职级并行,科员八年后工资享受副科级待遇,副科级十二年后正科级待遇。一般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只得走职称这条路。现在事业编制弄得好了也有可能走上副科级领导职务,但仍然是事业编制身份,而且能走上领导的人得靠运气了。所以,还是尽量考公务员吧,公检法也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