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閔行區的前身重要組成部分:上海縣

說起閔行區,大家都知道這是上海近郊的一個大區,許多讀者都比較熟悉,版圖呈現一把“鑰匙狀”,經濟實力常年穩居上海第二,最近幾年的發展勢頭也不錯。而在歷史上,“閔行區”的概念與如今的閔行區大相徑庭,而“

上海縣”這一歷史地名是這一區域長久以來的稱謂。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今年是上海縣、市分立的九十週年九十年前的上海幾乎就等於上海縣,那是上海縣版圖遼闊卻不甚知名的第一期,而1927年後的上海縣版圖驟然縮小,是不堪回首的第二期,而1958年的大合併卻是上海縣版圖再度擴大,並且劃入上海市管轄的第三期,也是它的最後時光。今天就來說說上海縣最後的那段歷史變遷。

上海市西郊區+江蘇省上海縣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清代有上海縣字樣的五兩銀錠(來自互動百科)

今天的閔行區不僅僅是1958年開始的上海縣三期的繼承者,也是1958年縣市合併的一個縮影。建國之初的上海,僅包括了上海市區以及東、北、西三個郊區,市轄區數目眾多。而市轄區的邊界一直到1960年代仍在不斷變動。但是1958年的這次變化最為巨大。1958年以前,崇明、寶山、嘉定、青浦、松江、上海、奉賢、金山、南匯以及川沙幾個縣均屬於江蘇省。其中,松江縣還是江蘇省松江專區的行署所在地,地位與當時的蘇州平起平坐。

在所有上海周圍的郊縣中,當時的上海縣也是最小的,其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徐彙區華涇鎮、閔行區顓橋及以南地區。版圖這麼小也是因為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的時候,上海縣失去了最為精華的部分,今天上海幾乎所有繁華熱鬧的地方都曾是上海縣的地方,不然,怎麼會叫上海縣呢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1958年的大合併

1958年在上海市有一個西郊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閔行莘莊及以北地區,以及長寧區和徐彙區的大部分。在建國前,他們北邊是新涇區,南邊是龍華區,1956年剛剛合二為一。有必要說一句,建國後,上海並掉了太多設置太細密的區級單位,比如黃浦區就吃掉了老閘區,然後和靜安區分掉了新成區,靜安區又和長寧區分掉了江寧區,南市區吃掉了邑廟區,和盧灣區並掉了嵩山區等等;市北的變化也很大,就不一一詳述了。這些年,黃浦並盧灣,靜安並閘北引來多少人說一個區的記憶就沒有了,那只是因為你們沒有在50年代生活過。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1946-1958的上海市規模大致如上圖,其中新涇區蘇州河以南,周家橋以西地區,龍華區全境後來都劃入了上海縣。今天閔行區的華漕鎮東部,七寶、莘莊、虹橋、新虹街道、古美街道、梅隴鎮等已經劃屬上海市。而上海縣屬於江蘇省。(圖片來自網絡)

新涇區和龍華區,也是開個會說沒有就沒有了。然後,為了讓上海的經濟產業更多元,這十個郊縣加入進來來,至少農業就能上一個大臺階能自己供給糧食——儘管這個想法現在看來頗為荒謬,但這卻是這幾個縣併入上海市的最主要原因,此後上海市再未擴大。

不過將這些縣合併進來也不是沒有依據,在北洋時代的民國,曾經延續了清朝在省下設道臺的做法:清朝時期的上海屬於蘇松太道,管轄蘇州、松江、太倉三府,雖然上海縣是道臺衙門所在地,但畢竟還不是府的級別;民國時期上海曾屬於滬海道,不過這裡面的“滬”是上海,“海”卻是江蘇海門等幾個沿海的縣,可惜海門縣和啟東縣在1958年沒有被劃入上海市,要不然......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滬海道(1914-1927)的版圖

也就在上海縣併入上海市的時候,西郊區與上海縣也完成了大合併。其中龍華、新涇、華漕幾個鎮屬於多年之後重回上海縣的大懷抱。不過,也算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莘莊和七寶屬於十多年前剛從松江或青浦劃入市屬郊區的鄉鎮,在上海特別市時期,曾經被徵入上海市版圖,但是受到了一些阻撓,並未成功。抗戰勝利後,上海重新劃定行政區的時候才正式劃入,但這十餘年,還沒有來得及好好親近一下大上海,又回到了郊縣之下,多少有些落寞。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1958年合併後的效果圖,這是大家熟悉的上海的形狀。

1960,閔行吳涇獨立,縣治落戶莘莊

在新中國前三十年時間中,閔行一直是上海工業發展的象徵,從一號路開始了沿著黃浦江的拓展。而其標誌性的四大金剛使得閔行取代了北橋成為了新的上海縣縣治。但是,由於引進了大量上海市區人口,又必須解決這些人的城鄉戶口差異問題,閔行地區以及黃浦江沿岸的吳涇地區在1960年底從上海縣析出,成立了閔行區,同樣的例子,吳凇區也從寶山縣分立出來。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1991年時的老閔行區(閔行區圖書館網站資料)

上海縣的縣治曾經幾易其處,據《縣誌》記載,在閔行鎮之前,北橋、三林乃至西郊區人民委員會所在的哈密路辦公地點都曾被選中過。1961年閔行區析出之時,縣政府位於建設路,今閔行三中的校址上。

此時,新的縣治選在哪裡?莘莊被選中了。因為地理上處於全縣的中間,且發展餘地較大,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新的滬閔路通到了莘莊,往北是七莘路,聯絡了全縣。

老閔行區在1964年至1981年期間歸屬於徐彙區,獨立建制的時間前後一共才十五年。

1984年,接連劃出“領土”最多的一年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1984年與1988年的上海縣對比(上海縣誌圖片)

1984年是上海縣最落寞的一年,這一年也是徐匯和長寧開疆拓土最多的一年。長寧區以長寧路得名,在1950年代就從西郊區劃入了中山西路一帶的土地。但卻把北新涇又還給了上海縣。到了1984年,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們爭著要和工人結婚,而戶口都要上城市的。於是北到北新涇,南到徐家彙西部、龍華鎮一帶的土地在城市化之後,與上海縣的農村地區已經有了雲泥之別。

莘莊雖然得了縣政府所在地的好處,但發展的好時候還遠遠沒有到來,仍然是一個普通的郊縣縣城。而包括虹橋機場、西郊公園,三分之二的虹橋鄉,二分之一的梅隴,漕河涇鎮、龍華鎮等等統統劃入了市區,都為上海西區發展做了貢獻——在這一年成了長寧和徐匯的管轄地。與此同時,曹行和北橋也有部分地區劃入老閔行區。

當然,縱觀上海全局,上海縣並不是唯一在做奉獻的,嘉定之於普陀,寶山之於閘北、虹口和楊浦都是如此。只是上海縣劃出去的地方更顯得珍貴,幾乎是將其精華傾囊而出。

1992年,鑰匙狀的上海縣的最後歲月

90年代初,在深圳率先發展十餘年後,上海終於真正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節奏。此時,最大的動作莫過於建立浦東新區,這一動作首先將上海區縣的頭把交椅從上海縣傳遞給了閔行區,而更重要的是將上海縣浦江四鄉中最鐵桿也最富庶的三林送入了浦東新區的版圖,那是1993年3月17日。上海縣的最後歲月。隨著1993年新閔行區人大和人民政府的成立,上海縣“自行撤銷”。因此,上海縣終止於1993年3月30日,閔行區一屆人大閉幕之機。

上海縣與閔行區的合併是大家說了很久了的。1992年7月份,新涇鄉整體析出,虹橋和梅隴也各自析出幾個行政村,這是上海縣失土的又一次小高峰。閔行工業基地有些強弩之末,而閔行開發區又需要強大的腹地支持,合併是必然的。無論如何,不管是閔行區還是上海區(當時盛傳的一個名稱),最終都會宣告上海縣的結束。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在長寧和徐匯的協力“捶打”之下,新閔行區顯得格外“精瘦”

新的行政單位一定是區,因為這是為新的一輪城市化所做的準備;但新的區政府所在地在哪裡。很多人會覺得老閔行當時發展得更好,但是位於南垂的老閔行實在是離市區太過遙遠了,交通上有諸多不方便的地方。

1992年9月26日,是上海縣撤銷的宣佈日,老閔行區同時撤銷,同時宣佈的還有新區政府所在地。果不其然,地理位置居中,又有滬閔路動脈優勢的莘莊成為了新的行政單位的所在地,而這個非此即彼的決定似乎為老閔行此後的慢慢衰落劃上了註腳,而莘莊因為老閔行區分立的好處又因為其合併又不得不說是一次不對等的合併。不過最後的名稱還是定為閔行區,令人略微有些遺憾,但這或許也是對老閔行的一種補償。

上海縣已經成為過去

1294年上任的周汝揖是新成立的上海縣的第一任縣尹,當時他的縣衙在原南市區的老城廂;1992年最後一任上海縣縣長郭祖光,他的辦公樓早已被拆除,地方在今天莘莊的世紀名門小區,上海縣的最早到最後,700多年時間,尤其是最後這幾十年,堪稱流離的上海縣。但從江南默默無聞的小縣城,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縮影,而後成為社會主義經濟之都的經濟強縣,在1990年,40萬上海縣人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億元,經濟在全國各縣排名第二。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數字在今天看來都不過是過眼雲煙,“繼承者”閔行區在2015年的GDP已經達到了1600多億元,人口也已經增長到260萬,雖仍是上海的老二,可畢竟還有著上海縣的強大基因,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的......只是回顧一下歷史,不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滋味。

成為“閔行區”:上海縣的最後34年,1958-1992

民國時期的上海縣“當選”的所謂“參議員”的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