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快餐」剛柔相濟

【國學快餐】剛柔並濟

胡立根

「國學快餐」剛柔相濟

【一語破的】

剛柔並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剛,二者調劑補充,恰到好處。

「國學快餐」剛柔相濟

【原典精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①。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②。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周易繫辭上》③)

【註釋】①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了。②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代表陽性,坤代表陰性。③繫辭,《周易·大傳》之一種,主要用來解釋卦爻辭的意義。

「國學快餐」剛柔相濟

【點到即止】

中國文化是剛是柔?雖然學者各有說辭,但實際難分軒輊。

中華文化源頭,如《尚書》《詩經》,顯現出的是陽剛沉雄的大氣。《尚書·盤庚》記載,盤庚在遷都的演講中,嚴厲訓斥貴戚們貪圖安逸,提出了“人惟求舊器惟求新”的革新主張,鼓勵臣子和自己同甘共苦,奮發進取。《尚書》全書充滿這種剛健之氣。《詩經》“雅”“頌”也是如此。《大雅·公劉》就塑造了一個深謀遠慮、剛毅有為的部族首領形象。

後來老子登場了。老子思想核心是“道”,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宇宙,是“道”;“二”指“道”包含陰柔陽剛兩面;“三”是由陰柔陽剛的矛盾衝突所生之萬物。老子發現“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剛柔衝突交融形成了世界的均衡和諧,但柔弱之物的生存力遠超剛強之物,所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可見老子明顯貴陰柔;但也柔中有剛,敢於向大眾思維定勢說“不”,也許更需要勇氣。如果老子是一個“知其不可而不為”的退守者,那麼孔子則當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進取者: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甚至“朝聞道,夕死可矣”。他剛毅不拔,周遊列國,到處碰壁,卻孜孜以求。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但還原孔子形象,當知其思想核心是以陰柔為主的“仁”。“仁”是什麼?是忠恕,是愛人,是惻隱辭讓。仁就是“厚德載物”!中國文化兩巨人,或外柔內剛,或外剛內柔。

「國學快餐」剛柔相濟

《周易》則將剛柔思想發揮到極致。《周易》64卦,以陽剛的“乾卦”居首,繼之以陰柔的“坤卦”。乾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則“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剛一柔,兩者並列,而以乾為首。《周易·繫辭傳》說:“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至此,剛柔並濟的中華文化品格基本形成。

正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中國文化的儒道互補,是剛柔相濟。中華士子,既有“四為之志”“三不朽”的使命感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更有“有容乃大”“清靜無為”“仁者無敵”“大智若愚”的精神品格。中國藝術有秦磚漢瓦、豪放詞、顏柳字的陽剛美,也有宮廷舞蹈、婉約詞、行書、園林的陰柔美。武術陽剛,氣功陰柔,合而為中國功夫,則剛柔並濟,內外兼修。中國兵法,強調“兩軍相爭勇者勝”,但更重謀略虛實,講究“柔武”。

【經典推薦】

《詩經·大雅·公劉》、《老子》、《周易》、姚鼐《復魯絜非書》《海愚詩鈔序》

(來源《語文報》)

「國學快餐」剛柔相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