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高馬大的歐洲人,打不過瘦弱矮小的蒙古人?

用戶64339113925

為何人高馬大的歐洲人,打不過瘦弱矮小的蒙古人?

我覺得題主可能弄混了一個概念,打仗和打群架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來十個蒙古人和十個白人打群架,我敢肯定蒙古人打不贏。但如果來一萬蒙古軍隊和歐洲軍隊打運動戰,就是歐洲軍隊再加一萬也一樣贏不了(特指蒙古帝國時期)。

因為戰爭是一種集群行為,個體的體質優勢被極端淡化。

舉一個相對比較極端的例子,如果讓一百隻獅子和一百匹狼搏命,狼群幾乎百分之百會碾壓,體型更大的獅子。

為什麼呢?因為狼是一種大集群動物,每個小群體之間都能良好配合,而獅子是小群體動物,小群體之間沒有互相配合的基因。

回頭來說當年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蒙古軍隊的戰術其實就是狼群戰術的人類版。

蒙古軍隊行進時,各個縱隊(大概相對於現代一個騎兵師)之間的行進路線拉的極開,一旦某個縱隊進攻受阻,這個縱隊並不會和敵人死磕,而是邊打邊逃纏住敵人。其他縱隊得到消息後,會果斷的向敵後大縱深穿插包抄,形成圍困之勢。

應該說蒙古軍隊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在於遊擊作戰,而不是以面對面硬懟的方式碾壓對手。

在對手因追擊陷入包圍、因疲憊露出破綻,或因蒙古人的戰術導致混亂後,果斷投入重騎兵衝擊使敵人奔潰,而後在追擊的過程中,大量殺傷對手的有生力量,這才是蒙古戰術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軍隊中是有披甲重騎兵編制的,其編制比例大約為騎兵總數量的40%,剩下的六成全部是輕騎兵,也就是騷擾疲敝敵人的遊騎。

這些重甲騎兵,並不戴甲行軍,甲衣都是放在隨軍的馬車上,只有到了約定的戰場,才會披甲上馬執行衝擊重錘的任務。顯見,這種戰術對軍隊各部之間的配合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說到蒙古軍隊的配合,歐洲國家長期認為遊牧的蒙古帝國是一種鬆散和疏離的部落,因而互相之間不存在緊密的配合機制。

但其實,這是對蒙古帝國的一種嚴重誤讀。蒙古人之間確實很難團結在一起,在之前、之後的時代,蒙古部落之間內訌的血腥程度遠遠超過他們對外族的清洗。

但當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後,幾乎所有蒙古人都被團結在其周圍,形成一個強大而合作緊密的集團。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偉大之處,在他所處的那一個歷史瞬間,整個蒙古民族似乎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狂熱、縝密、豪邁、精緻、熱愛學習、兼容幷蓄,這些從來不曾出現,甚至有些相悖的品質都在一瞬間降臨到了蒙古人的身上(當然了,過了不長時間又消失了很多)。

有時候,您不得不承認,一個國家國運勃起的時候,不但會英才輩出,還能發生某些堪稱奇蹟的情況。甚至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蒙古偏將,都能展示出複雜而柔和的政治手腕,比如多達那波。

所以,當體系更加鬆散的歐洲國家面對蒙古軍隊時,他們所受的困境並不止於軍事思想和兵種優劣,其中還有運勢這種東西存在。只能說,算他們倒黴,恰好碰到這個屬於蒙古帝國的時代。當然了,我們中原的漢族人也很倒黴,也趕上這一波了。

另外,單純從戰爭的角度上,為什麼歐洲不能和蒙古人打游擊戰呢?

蒙古人可是長途跋涉來到歐洲的,坐擁地理優勢的歐洲軍隊應該更能更好的適應游擊戰的戰術。

這就得說到蒙古人本身的特點了,蒙古人男人一生一共就這麼三件事:牧馬放羊、射箭遊獵、部落衝突。

所以,每個蒙古孩子都是戰士,從小就在培養戰鬥意識,不培養也不行,不會打仗的都變成奴隸了。

在這種殘酷的競爭環境中,馬就是蒙古人的腿,弓箭就是蒙古人的手。歐洲的孩子就是再玩命訓練也不可能達到這種程度,一旦在戰場上相遇,蒙古遊騎兵的箭雨根本不是歐洲士兵能抗衡的。而且,當他們陷入了漢族士兵想追追不上,想打打不到的窘境,被蒙古軍隊宰割不過就是眼前的事兒。

再有一點,蒙古軍隊在西征的途中展現了優秀的學習能力。

公允的說,蒙古帝國尚在草原時期,確實可以稱得上蠻族。別說那些高等級的學科,就連文字都沒有。

第一版回鶻體的蒙文還是1204年,成吉思汗西征乃蠻人之時,由一個畏務兒(維吾爾)俘虜奉召發明的。

但當蒙古人發現自己攻堅能力不足時,迅速掌握了複雜工程機械的使用技巧。從此之後,東西方大量號稱鐵壁的堅城,便在回回炮的攻擊下,紛紛陷落。

最後一點,蒙古軍隊在西征的過程中,展示了良好情報採集能力。

自從,成吉思汗西征西遼和花剌子模國後,橫跨歐亞的蒙古商隊便成為了蒙古帝國情報的重要來源。

這些商賈們彙集來的情報,使蒙古帝國的征伐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網絡。歷次蒙古西征中軍隊能夠在廣袤的土地上準確的形成會戰,都有賴於商賈們提供的情報信息。

另外與我們印象中,蒙古大軍如狂潮般卷向歐洲不同,蒙古西征是分成了三個梯次的,甚至主導的君主都是三個人。

公元1219—1224年(元太祖十四至十九年),成吉思汗主導蒙古第一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的觸角伸入了中亞。

公元1236—1241年(元太宗八年至十四年),窩闊臺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

公元1252年一1260年(元憲宗二年至世祖中統元年),

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進入兩河流域,攻波斯、佔阿勒頗、大馬士革、塞浦路斯。

由此可見,蒙古在擴張的過程中,依舊是秉承著步步為營,逐次向前的策略。

所以,其實蒙古西征的過程中,後方是有前進基地的,後勤的壓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而且,在後兩次西征的過程中,除了蒙古騎兵之外,都有大量的僕從軍隊協助。這些人可沒有幾匹可以輪換的戰馬騎乘,而是大多數要靠兩條老腿量著過去。

因此,蒙古馬吃苦耐勞能夠大大減輕後勤壓力確實沒錯,但也不至於神話到很多人想象的程度。

綜上所述,歐洲軍隊被蒙古騎兵橫掃,不僅僅侷限於兵種、戰法上的劣勢,而是在諸多方面均出於下風,否則僅僅是戰法的劣勢,絕不會造成亞歐各個帝國倒塌式的崩盤。

有時候,承認蒙古人的優點確實是個有點困難的事情。但公允的說,至少在蒙古帝國初期,其國家內部確實英才輩出。

當然了,蒙古帝國擴張的過程中,殺人盈野、毀城滅寨,確實做了很多令人髮指的事情,包括漢族在內的很多民族都是受害者,但不能因此,就簡單的將蒙古人看成是野蠻的化身。

畢竟作為一個歷史綿長的民族來說,蒙古族也就是在這短短的幾十年裡,燃燒的如此熾烈,雖然這種燃燒確實是在血泊裡。

最後,如果您能堅持著看到這句話,那我就在多說一句。我說的蒙古帝國,特指元帝國之前的蒙古帝國時代,既不包含元帝國(大汗汗國),也不包含其他四個蒙古汗國。

因為,這些後世的汗國已經迅速遺失了蒙古帝國初期的一些特質,重新回到了其民族慣有的老路上。就像他們崛起的如此迅速一樣,他們沉淪的速度也一樣的驚人。

所以,蒙古帝國是個流星一般的存在,迅速劃過夜空讓所有人仰視,迅速歸為沉寂,我們能夠看到的,永遠都是背影和他們馬蹄帶起的塵煙。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藏地讀行

我看大部分回答都是胡扯。

首先,蒙古帝國時期的歐洲人和蒙古人,到底哪個地區人種平均身高更高,這樣科學依據,不能按照今天的樣子隨便臆想。

本人在新疆幾個博物館看過古代西域白種人和中原漢族人的出土骨骼和乾屍,我記得在好像是新疆自治區博物館——準確名字不記得了,看到過一具古代漢族將軍屍骸,胸腔部分保存完好,厚度和寬度完全超過今天所看到的漢族人的胸腔,也就是說,他應該遠比今天漢族人強壯高大。


在阿克蘇博物館本人看到過據說是白種人血統的遺骸,女性身高一米八幾,男性身高近兩米,倒是和今天許多歐洲人差不多。博物館中有清代民族服裝,看起來像大小床單,也遠比今天新疆一些少數民族同胞高大。不過這也都是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情況推測,也需要真實數據,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猜想,蒙元時期蒙古族身材和歐洲人的身材差距沒有今天差距這麼大。

其次,身材在當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因為戰爭並不是個人競技,而是經濟,科技,軍隊管理,指揮能力,訓練水平,作戰環境等多方面決定的。也許個人武技高超,而且身材高大,但這樣的一個也打不過十個普通人吧,就算打得過,一百個呢?

實際上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有一個原因。

1.騎兵作戰,機動性強。蒙古馬身材相對西域其它馬種矮小,騎乘平穩。你能想象蒙古騎兵帶著風乾肉和弓箭日行幾百裡而且連續好多天嗎?這麼一群騎兵過來,對古代農耕民族來說就是災難。

2.蒙古帝國在突進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先進技術,比如根據一些世界史記載,他們在漢族人這裡學到了火炮,從阿拉伯人那裡學習到了投石車等,已經具備了攻堅利器,攻打西方那些城池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攻打襄陽時蒙古人已經用投石車

3.後勤保障。蒙古騎兵自帶乾糧,一次可以用好多天,輜重明顯少於漢族等農耕民族軍隊。再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蒙古人很多時候是劫掠,沒吃的了就以戰養戰。如果說錯了,請各位指出批評。


4.蒙古騎兵擅長騎射,遠距離作戰是特色,白刃戰已經是戰爭的中後期階段,蒙古人在一些地方屠城,已經讓那些守成的一方嚇破了膽,箭雨下來之後,很多人已經舉手投降。


西奈山的火柱

歐洲的漢子你威武雄壯!

是這樣嗎題主?

其實今天你看到的高大威猛的歐洲人,他們的祖先並不高大!(這是重點)

前一段時間,我們單位來了幾個德國工程師,身高普遍1米9幾,閒聊中得知,他們爺爺輩1米7的其實很普遍。所以,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德國人一直這麼高,否則就有刻舟求劍的嫌疑了。

今天普遍1米8幾的北歐人,在19世紀,只有1米6幾。即使進入20世紀了,1米7都不能算矮。但是,因為歐洲人生活水平很高,他們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有所提高。

第二,就算是今天,南歐人的身高比中國人也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在明朝,南歐人來到中國南方,他們覺得當地中國人的身材是比較高的。

第三,在北宋時期禁軍的身高標準大約是在1米72-1米82之間,禁軍有百萬之眾,而宋朝人又不愛當兵,一增一減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人身高超過1米7是沒有壓力的。

同時,宋朝時期的人體針灸脈絡模型的高度是1米72,也從側面證明了宋朝人的身高。

當時宋朝的使臣去蒙古,回報說蒙古人比宋朝人略矮,從這個角度來說,蒙古人和歐洲人的身高差不多。

所以題主的立意就是錯的!

那麼,為什麼歐洲人打不過同樣身高,又勞師遠征的蒙古人呢?

原因很簡單,歐洲人的軍事水平類似於中國的春秋初期。1,缺少戰鬥經驗豐富的士兵。

除了騎士,大多數都是哄蒼蠅湊熱鬧的,看著人多,只要戰鬥不利就跑光了。所以,蒙古人看著少,每次戰鬥時,其實真正的士兵是遠遠超過歐洲人的。

2,歐洲人不耐苦戰。

即使好勇的古希臘人,當戰鬥傷亡超過8%的時候都會崩潰,而且是潰不成軍,中世紀的騎士們就更遜了。

反觀東亞這邊,自從戰國開始,兩軍對壘,經常會出現累月經年的戰鬥,只要雙方的將領能達到一般水平,也很少會出現一戰擊潰的局面。大戰中一方損失30%以上還在抵抗的也不罕見。這樣的情況尤其在漢匈爭霸時期最為常見。

從這樣的戰爭體系下壯大的蒙古人,戰鬥力不容小覷,即使有所失利也會重整旗鼓,再次作戰。而歐洲人敗一次就完了。

3,機動性

蒙古騎兵在敵人潰敗時有能力擴大戰果,最大限度的消滅其有生力量。


歷史風暴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答,道理也很簡單,之所以變得複雜是因為我們過往太過誇大神化蒙古人的驍勇善戰——請注意,不是說他們不勇猛不善戰,而是說他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是像天兵天將一樣,砍人像切菜似的。事實上,蒙古人照樣有自己致命的缺點,但這個先按下不表,先解答為何人高馬大的歐洲人打不過矮挫墩的蒙古人(包括蒙古馬,也很矮)。

首先,科普一個常識,沒有證據表明宋元時期的歐洲人平均身高能達到今天普遍的180CM左右(大概就我國東北與山東的平均身高能扛得住),可以肯定不會比現在高,但確實比蒙古人高,這倒是事實。

第二,以蒙古的二次西征中最著名的匈牙利塞育河戰役為例,此戰中蒙古人以6萬騎兵消滅了科羅曼率領的10萬歐洲重裝甲騎兵。

這個戰績可以說是逆天了,因為不僅人數比對方少一半,而且還滅了人家10萬騎兵,這是個十分可怕的戰果!

1、10萬騎兵本身就是冷兵器時代的天文數字,我國曆史上,明朝之前只有我天漢有超10萬騎兵的豪華陣容,連唐朝都做不到;

2、冷兵器時代殲滅步兵不是什麼難事,殲滅騎兵卻是極奇困難的事——因為那時候的騎兵就好比今天的快速摩托縱隊,步兵根本追不上,就是騎兵對騎兵也很難圍殲,何況你人數還比人家少一半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先秦戰神李牧倒是試過用步兵滅掉匈奴10萬騎兵,中外史上僅此一例!不得了。

在塞育河戰役中,由10萬歐洲騎士組成的重騎兵,大部分時間都無法與蒙古人發生接觸,因為蒙古人在兩百多米就開始對這些重騎兵發起攻擊,攻擊的手段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動作:

射!(主要攻擊敵方兩翼)

每次都是這樣密集的萬箭齊發,有個別需要可能會突破至兩百米以內,比如50米到100米之間,對於對手來說,這是無比漫長又無比痛苦的過程,因為攻擊是一波接著一波,沒有停止的時間表。

這種戰術的陣型也十分之簡單,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將騎兵分成5排,前2排是重騎兵,後3排是輕騎兵(幾乎就沒什麼防護,真是藝高人膽大)。重騎兵在前,防止對方的遠程武器攻擊造成不必要的傷亡,輕騎兵在後。

但是,他們很快就會衝到前面。



第一輪攻擊,輕騎兵越過前2排的重騎兵,然後用輕箭襲擾對方,這個時候蒙古人與敵方的距離比較遠,後3排的3輪輕箭攻勢完成後,此時雙方的距離已經拉近了許多(因為對方也在前進),那麼這個時候蒙古人可能突然給對手來點驚喜——陣型依舊不變,但是射出的箭卻可能變了!

重箭——即使是遠到160米的距離,仍然可以有效殺傷。

另外,除了輕箭與重箭以外,蒙古人還有一種介乎重箭與輕箭之間的穿刺箭,如果蒙古騎兵發現對方是重鎧甲的,可能就比較傾向於用重箭;如果對方是鎖子甲:

那就會選用穿刺力強的箭,總而言之,重箭與穿刺箭都是距離比較近,要進行比較有效的殺傷時才使用的。

每名蒙古騎兵都配備大概60-100支箭。大家可以自行算算,這樣的進攻蒙古人可以來多少次?

在你的陣型出現混亂前,抵抗意志崩潰前,被大量殺傷前,蒙古人是絕對不會和你是“親密接觸的”——實在快被你追上了,就逃一逃唄~

也許你一定會覺得這樣的戰術有什麼了不起的,對不?有什麼了不起的?重箭穿刺箭又不是你蒙古人才有???

是的,蒙古人的戰術實在是簡單到不得了,弓箭的種類也不見得蒙古人就最齊全,但有兩樣確實是蒙古人獨有的。

一是箭術、二是騎術,兩樣都是最牛逼的——這就夠了。

因為他們的對手就是全世界最笨重的歐洲重騎兵。

最後真是被耗死的,這十萬歐洲精銳。當他們精疲力盡的時候,那兩排重騎兵就會牽頭換上彎刀、狼牙棒等近身搏鬥的利器上去展開屠殺。

蒙古人就是憑著這一招,讓整個歐洲為之驚魂。

但是到了南宋與後來的日本,還有越南他就不行了——事實證明,蒙古人並不擅長近戰,在第三次西征的艾因賈魯戰役中,被伊斯蘭馬木留克騎兵包圍的蒙古騎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潰敗,最後也被全殲,也成為蒙古人征服西方的最後一場戰役。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因為有了從滅金中獲得的漢人工匠與從西方引進的阿拉伯工匠,更重要的是,擁有幾千年攻城略地經驗的漢人僕從軍,要是沒有這些,蒙古人是不可能滅得了南宋的。


無風即風

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錯誤的,我們先說一下古代歐洲人與蒙古人的身高,再來講一下蒙古人的戰鬥力。


歐洲人對亞洲人的身高優勢是在近幾十年增大起來的,在古代歐洲白色人種根本沒有亞洲人高,據一戰時期歐洲各國的徵兵記錄看,南歐各國的平均身高普遍在1米6左右,越到北方的北歐,歐洲的人就越高,但是在那個時候也只有1米7左右。

歐洲人之所以在現代對我們亞洲人形成身高上的碾壓,是因為他們在二戰之後經濟條件突然大好,營養問題大為改善,這才導致了他們的下一代越來越高、越來越高,最終變成了我們所看到的高大身材,而且我們看一下歐洲的各國領導人就知道了,有很多人是在那個年代過來的,身高只有一米六幾左右,算不得太高大。


營養問題一直是人長高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有人會覺得營養跟長高沒關係,接下來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確的感受到營養對身高所產生的作用了。

古代的日本一般成年男性身高在1米5幾左右,明治維新之後營養開始改良,很多人達到了1米6左右的身高,在二戰之後日本推出的牛奶策略又大大的增高了日本的整體身高,現在日本成年男性普遍達到了一米七左右,這就是營養對身高所產生的作用。


在蒙古人席捲歐亞大陸的時期,歐洲人的生活條件還沒有現在的好,他們也還沒有進入工業時代,除了一些貴族之外,很多農民都是餓著肚子,所以說頂了天最高也是1米6幾左右,1米7應該是那個時候的高個子了。

而蒙古人呢?雖然生活條件惡劣,但是他們經常吃的是牛肉羊肉,喝的是各種馬奶羊奶,裡面滿滿都是蛋白質,因此當時的很多蒙古人雖然算不得太過於高大,但是身材卻非常的粗壯有力,而且他們經常做著殺人劫貨的事情,所以戰鬥力也會變得非常的恐怖。


其實大家對蒙古人都有一個誤解,以為蒙古人很矮小,實際上蒙古人是非常高大粗壯的,從各種電視節目當中大家應該可以清楚的瞭解到蒙古人高大的身形,如果大家有這方面的瞭解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誤解了。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蒙古的女生,雖然也才20來歲,但是卻比我一個男的還要高大,虎背熊腰的看著很有力氣的樣子,綜合這些因素來看,蒙古人跟瘦弱矮小是搭不上任何關係的。


現在我們來說下當時蒙古人的戰鬥方式,他們可不會傻著跟歐洲人赤膊上陣的對戰,如果是這樣的話,僅憑那麼二三十萬的蒙古人是打不下當時的半個世界的,僅憑巨大的戰損率就會讓蒙古人徹底的崩潰,所以蒙古人是不可能會和歐洲人面對面作戰的。

蒙古人的戰馬耐性和速度都非常優秀,是他們憑藉縱橫世界的利器,還有他們的牛角複合弓射程以及穿透力也很強,能穿透歐洲人的鎖子甲和牛皮甲,在敵人大軍追上來的時候,他們就會騎著戰馬逃跑。


當敵人的大軍疲憊了不再追的時候,他們就會再次的前去用弓箭騷擾他們,直到把敵軍折磨得疲憊不堪,這個時候才是他們的彎刀與鐵錘上陣的時候了。

而且他們一旦打敗敵軍,除了把全城的人殺光之外,還會留下一部分的俘虜當炮灰,在兩軍對戰或者攻城的時候會像驅趕牛羊一樣把這些人當做肉盾趕在前面,以阻擋對方強大的攻擊力。


而且當時蒙古人的科技能力也比歐洲人強大很多,蒙古人在攻下中國地區的西夏國以及金國時,會留下一部分有技術的工匠不殺,讓他們幫忙製造攻城器械以及錘鍊先進的武器,他們還把當時東方獨有的火藥、炮彈帶到了中東以及歐洲,原本攻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是在火藥的幫助之下攻城會變得簡單很多。


所以說古代的歐洲人之所以打不過蒙古,是因為他們他們沒有蒙古人高大強壯,同時蒙古人的科技以及戰術絕對的碾壓了歐洲人,這才導致了歐洲人在蒙古鐵蹄的踐踏下飽含屈辱與恐懼,最終被蒙古人佔領了一部分的歐洲,我們看歷史的時候,不能想當然的以為古代和現在一樣,在古代世界上最發達的地方是在中國,當時中國的文明和科技遠遠的超越了歐洲,歐洲人的身高甚至比不上當時的中國人,也比不上當時的蒙古人。


孤客生

咱們知道蒙古人西征橫掃歐洲,如入無人之境,每打下一個城市,就開端殘殺,役使公民,恨不能將悉數歐洲成為蒙古人的草場。而被打怕的歐洲人只能管蒙古人叫做“天主之鞭”,足見其是多麼的害怕和恐懼。可是後世許多人不明白的是,其時歐洲人高馬大的,為何在瘦弱的蒙古人面前如此一觸即潰,如此的懦弱呢?其時歐洲那麼強悍的騎士,類似於斯巴達勇士的人去哪裡了?

本來,從單兵本質來看,歐洲人其時仍是很強的,尤其是騎士或許武士從小承受嚴格的練習,小孩都拿木劍對盾牌進行單挑射擊,並且歐洲人有決鬥的傳統。因而,一對一的單挑,對單人的本質請求和體能請求很高。並且歐洲人底子好,生的人高馬大,力氣十足,假如是單挑,估量5個蒙古人才幹打過一個歐洲的大漢子。

並且從歐洲其時全副武裝的武士的兵器來看也是非常的精良到位,有鎖子甲,長矛、短劍、戰斧、頭盔,看起來非常的威猛彪悍。再加上人高馬大,絕對的有優勢,比較蒙古人一人一把刀的裝備,幾乎不是一個等級。蒙古人幾乎是弱爆了。在這種情況下,為啥這些牛逼的大個子被蒙古小個子打的不成姿態呢?本來主要是三點。

一是,弩弓。

蒙古人從小那不是用刀的,而是射箭,並且仍是在移動跳躍的馬背上射箭。這種高難度的動作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可是這還僅僅蒙古人的標配之一,你要是蒙古人,從小沒學會在馬背上射箭,或許射的不準,那麼能嘲笑死你,說你不是男子之類的。所謂的射鵰者也即是如此,不光隨時隨地能射箭,並且射出去的弩弓基本上箭無虛發,必須精準,射你鼻子絕不會到嘴巴。

因而,蒙古人到了歐洲,那都是起兵,不跟你單挑,上來就射箭,不管你的兵器多麼齊備也沒辦法阻撓無時無刻飄動的弩弓,因而,裝備精良的歐洲勇士,到了蒙古戎行的戰場基本上成了靶子。並且蒙古人即便是逃跑,也能翻過身來射你,這個時分個子大反而是缺陷,能夠射的當地多。

第二,迂迴。

在西征的時分,花刺子模的重裝馬隊不可謂不強,不可謂不厲害,並且兵器更長,更領先。可是蒙古人歷來不正面攻擊。這跟其常年在草原圍捕狼群是一個道理,面臨歐洲的強壯重裝馬隊,蒙古人歷來不硬碰硬,直接上去即是迂迴,包圍。這一點仍是因為蒙古人的馬從小耐力十足,速度快速,因而,包圍迂迴屢試不爽。而歐洲人戎行作戰歷來都想的是巔峰對決,硬碰硬,最終在蒙古人的迂迴包圍下,最強壯的花刺子模軍團全軍覆沒,歐洲別的所謂的強國也都是一觸即潰。

三是,攻城。

歐洲人後來也知道,在郊外列隊跟蒙古人打,那是打不贏的,因而,他們開端堅守城池。將城市建的又高又大,堅固無比,你蒙古馬隊總不能飛上來吧。這個時分,蒙古人就將東方的智慧學來了,學會了漢人運用的拋石機和回回炮,即是電視上常常放的,將火藥往拋石機上一放,一個槓桿,直接射到城裡,直接炸開了花。

其時蒙古戎行從金國抓了許多漢人的能工巧匠,這類的專業設備許多。跟如今戰役相同,還沒開打,飛機大炮先來一輪地毯式的轟炸,等你打蒙了,敵人一個衝擊你就完了。而蒙古人的攻城即是這麼,前面拋石機、回回炮不斷的發射,緊接著抓來的奴隸和戰俘作為第二梯隊,做炮灰,開端攻城,在他們後面才是蒙古的悉數勇士。

往往是歐洲的戰士剛從炮聲中緩過來,就有一波自個的同胞衝了上來,還在猶疑要不要殺的時分,後面衝出來的蒙古戰士馬上要了你的命。並且蒙古人還有個保留節目,那即是抵抗了就悉數殺光,其時歐洲神父記載道,他們將一切大眾,不管年紀、位置和性別怎麼,悉數殺死,使神在的當地受到褻瀆。這種情況下,許多城市再驍勇也不敢抵抗了,蒙古人因而在歐洲以很小的代價,將歐洲打的不成姿態,破壞力堪稱一絕。


娛樂現代人

成吉思汗可是一個傳奇的人物,雖然幼年喪父,但自己不斷累積力量,厚積薄發,在父親舊部的幫助下大一統了蒙古的八個部落。統一了蒙古後鐵木真並沒有滿足,而是一連滅了西夏金國,最後將手伸向了西方。我相信成吉思汗之所以被我們所記住,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勇有謀,是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和統治者,他許多戰爭的應變能力也非常值得我們稱讚。

當時成吉思汗開始了西征之路,一共三次,這三次戰爭可是給歐洲帶來了血的教訓,死亡人數達到了三分之一,比二戰還要慘烈。那麼這場戰爭到底發生了什麼會一直讓人無法忘記呢,就是在它的作戰方式上。當時的歐洲比我們蒙古要發達許多,接受外來思想也比較多,所以在軍事方面比較先進,這讓驍勇善戰的蒙古軍也無法一舉將它拿下,屋夜偏逢連夜雨,在這個時候一場大面積的瘟疫感染了蒙古軍隊,瘟疫傳播起來根本要不了多久就是大面積擴散,一個傳染下一個,這讓本身就死傷有些嚴重的蒙古軍束手無策,能做的就是把感染的屍體隔離起來。困難便是機遇,這個瘟疫對蒙古軍能造成那麼大的傷害,對歐洲人一定也可以,所以蒙古軍心生一計,用投石機將這些感染瘟疫死去的人投到歐洲城內。

成吉思汗果然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雖然這個行為不是很有道德,但是也讓處於下風的蒙古軍可以全身而退,雖然這個結果也不知是誰輸誰贏,可成吉思汗的舉措絕對是有想法和謀略的,值得稱讚。

我們現在可以將這場戰爭看成一個玩笑的話題,可是在醫療水平不發達的中世紀時期,死亡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戰爭可以帶來死亡,病症也可以帶來死亡。回顧這些,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


野史趣事


蒙古人一共進行過三次西征,第一次為成吉思汗領導的,擊敗了當時中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花剌子模國。把國土範圍擴大到中亞腹地。第二次西征是朮赤領導的,蒙古的鐵蹄翻過了高聳的高加索山脈,進入東歐大平原並在那裡立足建立汗國。地三次就是所謂的長子西征,由各汗國大汗的長子領導的,蒙古大軍飲馬萊茵河。
從這三次西征的順序,就可以發現蒙古人並不是一次就打到歐洲,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第一步打敗了橫檔在進軍路線上最強大的敵人,為第二、三次的西征奠定基礎。然後翻過高加索山脈,在東歐大平原建立汗國,為第三次西征提供的前進陣地和後勤供給基地。最後,蒙古的貴族們從廣大的蒙古帝國的各個角落匯聚起來,組織了第三次西征。他們從東亞出發,沿途經過先輩本曾經戰鬥過的路線浩浩蕩蕩的向著歐洲前進。一直到 。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其實都是蒙古人統治的區域,所以在後勤補給上其實並不會遇到什麼麻煩。等到所有的部隊在東歐集結完畢後,蒙古大軍就沿著東歐大平原一路向中、西歐殺過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後勤補給路線其實就是金帳汗國到中歐這麼一段距離。

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戰後紛飛的年代,各個王國無論從人口、經濟都沒辦法與蒙古大軍相抗衡。他們的重甲騎兵,在當時的蒙古輕騎兵面前機動性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抵禦蒙古騎兵的衝殺。戰術上的應用不恰當,直接導致了在幾場關鍵戰役上的大潰敗。
東歐是個大平原,十分適合蒙古軍隊作戰。而當時的歐洲根本就沒有統一的強大帝國,足以跟蒙古軍隊抗衡。所謂的聯軍只是一盤散沙,要想各個擊破並不是什麼難事。要不是因為窩闊臺駕崩,各個統領爭著回去爭奪統治權,我想蒙古騎兵橫掃歐洲也不是不可能。


包子傳奇

誠邀回答,蒙古連滅四十國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遊牧民族善於騎射,蒙古人更是不在話下,所以戰鬥力強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在於速度,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軍隊裝備了蒙古軍隊幾乎是輕甲鮮有重甲,而歐洲正是騎士崛起的時代,動不動就是幾百個騎士穿著重裝,馬也披上重鎧,然後拿著長矛對著衝鋒,蒙古騎兵相對而言防具較少,但是騎兵的靈活機動性非常好,就好比二戰時期的裝甲部隊,日行幾百裡,每個騎兵有戰馬好幾匹。




其次就是兵種的搭配,成吉思汗會屠城,但是會保留的就是匠人,於是他就有了一批可以趕製軍需的匠人,再加上征服地區的被俘軍隊,蒙古軍隊還有一支非騎兵部隊,且兵種較為複雜能適應很多種條件下的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所以蒙古軍隊能打敗歐洲騎士絕對不是偶然。


史地菌

首先蒙古人並不瘦小,其次蒙古人善騎射。蒙古人的戰馬矮小但特別有耐力,適合長時間奔跑。騎兵一般會在殺入敵方陣營前先射一通弓箭,在對方混亂中一邊用馬刀砍殺一邊繼續射殺敵人,即使撤退也會用弓箭射殺追兵。總之,死於蒙古騎兵之手的歐洲人大部分是被弓箭射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