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懸念過早揭曉,就是部“爛片”嗎?

廖栩

懸念過早的揭曉會讓觀眾失去看下去的慾望,但並不一定是爛片。



觀眾往往習慣被吊著胃口一直沉迷於探索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像前些日子比較火的韓劇《迷霧》,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知道最終的兇手是誰;像最近斯皮爾伯格又大火的電影《頭號玩家》最後才揭示遊戲的主旨;像日劇《非自然死亡》也一定在每集最後才告訴你死因;看電影電視劇無非過的就是這樣一個想要不斷探索的癮。而如果一開始就讓人知道了結局,觀眾肯定就沒有了看下去的慾望,而對於觀眾來說這個電影就失敗了。

但其實並不是說懸念過早的揭曉就是爛片。因為每個導演的習慣不同,每部片子的敘事手法也不同。就像忻鈺坤導演的《心迷宮》並沒有選擇在最後告訴觀眾兇手是誰,但正是因為比較早的告訴觀眾兇手是誰才能更好引出一系列的懸念,更加吸引觀眾。
以上,評判一部片子的好壞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只從懸念揭曉的早晚來評判。


哇哇樂娛樂

當然不是!


懸念這個東西重要不重要,最主要是看導演在表達時,更加側重的是哪個方面。如果電影想要展現的是“懸念”而懸念太早被揭曉,這個電影肯定是失敗的,但有的時候,導演想要表達的是懸念背後的“原因”,那麼懸念就只是個引子,用來引出更大的真相。


在推理小說中有一個類別,就叫做“社會派推理”,推理王東野圭吾的很多推理小說,走的都是這個路線。所謂社會派推理,即將關注點由破案本身,轉向案件發生的社會背景。在這類小說中,大家關注的不是這個案件是怎樣發生的,而是關心這個案件是為什麼發生。


(無罪之證也是這樣一部劇)


而在電影中,自然也有社會派推理類型的電影。這類案件可以說是毫無懸念,有的影片一出場,我們就已經知道,兇手就已經暴露,甚至很快就被警方抓獲,比如說高分懸疑電影《告白》,近期比較熱門的電影《第三度嫌疑人》,都有這樣的情節設置。


《告白》中,松隆子扮演名為森口悠子的女教師,某天上完課之後,她帶到學校來的四歲女兒被發現淹死在游泳池。學校警方的調查認定這是意外,而悠子卻肯定是班上的兩個學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兒。之後,她在班會上不點名的說出了真相,並且對這兩個學生展開了復仇……



但是電影的關注點並不是復仇的過程,而是導致這兩個學生會變成兇手的原因。電影分為三個段落,分別從女教師森口悠子,學生A渡辺修哉,學生B下村直樹,三個人第一人稱自述的角度,拼湊起整個事件背後的真相。這種如拼圖式的拍攝手法,通過不同懸念的解答,最後拼湊出的,是更大懸念的答案。


至於《第三度嫌疑人》,故事的一開始,嫌疑人就已經確定是役所廣司飾演的殺人犯三隅,按理說全片最大的懸念已經被解開,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儘管三隅已經被確定為殺人犯,他的口供卻一再變化,而他殺人背後的真相,也讓人捉摸不清,直到最後,這個更大的懸念也沒有得到解答。



那它們是不是好電影呢?我想是不影響的。一部電影的優秀與否,是否存在懸念,懸念如何解答,真的毫無關係。懸念更多的是一種商業化的吊胃口的手段,在很多文藝電影中,壓根就不在乎懸念這東西,從頭平淡到尾跟白開水似的電影,也能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的。


其實在我看來,懸念就像是相聲中使用的“包袱”,從丟包袱到解包袱,是一個過程。而有的時候,電影裡是不只有一個包袱的,好的商業電影,能夠在解開一個包袱的同時拋出更大的包袱,讓人慾罷不能。


所以過早拋出包袱,又有何可怕的呢?


赤兔電影

古畑任三郎》是一部日本著名的偵探推理電視劇,每一集都獨立成篇,並且開頭就揭示了誰是兇手和如何犯案,可以說“毫無懸念”。但是,《古畑》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收視和口碑,從1994年到2008年一共拍攝了43集。

喜歡懸念和推理的筒子可以找來看看

由此可見,“懸念”本身和一部電影的品質沒有直接的關係,如何設置才是關鍵

“懸念”可以為一部電影增添觀賞性、可看性和話題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上映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很大程度上在於電影揭示了一些懸念(誰是兇手、兇手如何殺人等等),又給觀眾留下了一些懸念(Q是誰等等),這種“

留白”的電影藝術引人入勝。

有網友推測Q是第一部中的思諾

“懸念”設置得好,條理分明,張弛有度,故事主線清晰,電影就成功了一半。反之,“懸念”設置得不當,電影也就失敗了一半。

有些電影懸念太多,故事含糊不清,人物混亂交錯,觀眾大呼“看不懂”,導致影片口碑不佳。《大護法》的風格和立意都不錯,但直到最後也沒有把花生人和花生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可惜了。

大護法的水墨畫風格和暴力美學都超讚,就是故事沒有講好,真是可惜了

有些電影缺乏懸念,從頭到尾平鋪直敘,情緒缺少遞進,人物缺乏角度,故事情節觀眾倒是一目瞭然,但也談不上“佳片”。

有些觀眾喜歡“懸念”,有些觀眾不喜歡。就好比有些觀眾喜歡“劇透”,有些觀眾視“劇透”如洪水猛獸一般。所以,有沒有把一個故事講好

,才是一部電影“爛”“不爛”的標誌。


八卦有理

並不是,因為很多電影敘事風格不同,有些影片很早懸念就揭曉了。

確實很多影片的壞人或者最終答案或者謎題會最後揭曉,這樣會一直吸引著觀眾往下看。但是有些電影懸念之前就揭曉,電影的重點不是最後的懸念揭曉的時刻,而是主角實現目的或者達成目標的過程,是通過什麼方式?動作以及場面是電影的重點,這些電影也都非常成功,所以懸念揭曉的早晚不能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