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悬念过早揭晓,就是部“烂片”吗?

廖栩

悬念过早的揭晓会让观众失去看下去的欲望,但并不一定是烂片。



观众往往习惯被吊着胃口一直沉迷于探索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像前些日子比较火的韩剧《迷雾》,不到最后一刻谁都不知道最终的凶手是谁;像最近斯皮尔伯格又大火的电影《头号玩家》最后才揭示游戏的主旨;像日剧《非自然死亡》也一定在每集最后才告诉你死因;看电影电视剧无非过的就是这样一个想要不断探索的瘾。而如果一开始就让人知道了结局,观众肯定就没有了看下去的欲望,而对于观众来说这个电影就失败了。

但其实并不是说悬念过早的揭晓就是烂片。因为每个导演的习惯不同,每部片子的叙事手法也不同。就像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并没有选择在最后告诉观众凶手是谁,但正是因为比较早的告诉观众凶手是谁才能更好引出一系列的悬念,更加吸引观众。
以上,评判一部片子的好坏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只从悬念揭晓的早晚来评判。


哇哇乐娱乐

当然不是!


悬念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最主要是看导演在表达时,更加侧重的是哪个方面。如果电影想要展现的是“悬念”而悬念太早被揭晓,这个电影肯定是失败的,但有的时候,导演想要表达的是悬念背后的“原因”,那么悬念就只是个引子,用来引出更大的真相。


在推理小说中有一个类别,就叫做“社会派推理”,推理王东野圭吾的很多推理小说,走的都是这个路线。所谓社会派推理,即将关注点由破案本身,转向案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在这类小说中,大家关注的不是这个案件是怎样发生的,而是关心这个案件是为什么发生。


(无罪之证也是这样一部剧)


而在电影中,自然也有社会派推理类型的电影。这类案件可以说是毫无悬念,有的影片一出场,我们就已经知道,凶手就已经暴露,甚至很快就被警方抓获,比如说高分悬疑电影《告白》,近期比较热门的电影《第三度嫌疑人》,都有这样的情节设置。


《告白》中,松隆子扮演名为森口悠子的女教师,某天上完课之后,她带到学校来的四岁女儿被发现淹死在游泳池。学校警方的调查认定这是意外,而悠子却肯定是班上的两个学生害死了自己的女儿。之后,她在班会上不点名的说出了真相,并且对这两个学生展开了复仇……



但是电影的关注点并不是复仇的过程,而是导致这两个学生会变成凶手的原因。电影分为三个段落,分别从女教师森口悠子,学生A渡辺修哉,学生B下村直树,三个人第一人称自述的角度,拼凑起整个事件背后的真相。这种如拼图式的拍摄手法,通过不同悬念的解答,最后拼凑出的,是更大悬念的答案。


至于《第三度嫌疑人》,故事的一开始,嫌疑人就已经确定是役所广司饰演的杀人犯三隅,按理说全片最大的悬念已经被解开,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尽管三隅已经被确定为杀人犯,他的口供却一再变化,而他杀人背后的真相,也让人捉摸不清,直到最后,这个更大的悬念也没有得到解答。



那它们是不是好电影呢?我想是不影响的。一部电影的优秀与否,是否存在悬念,悬念如何解答,真的毫无关系。悬念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化的吊胃口的手段,在很多文艺电影中,压根就不在乎悬念这东西,从头平淡到尾跟白开水似的电影,也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的。


其实在我看来,悬念就像是相声中使用的“包袱”,从丢包袱到解包袱,是一个过程。而有的时候,电影里是不只有一个包袱的,好的商业电影,能够在解开一个包袱的同时抛出更大的包袱,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过早抛出包袱,又有何可怕的呢?


赤兔电影

古畑任三郎》是一部日本著名的侦探推理电视剧,每一集都独立成篇,并且开头就揭示了谁是凶手和如何犯案,可以说“毫无悬念”。但是,《古畑》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收视和口碑,从1994年到2008年一共拍摄了43集。

喜欢悬念和推理的筒子可以找来看看

由此可见,“悬念”本身和一部电影的品质没有直接的关系,如何设置才是关键

“悬念”可以为一部电影增添观赏性、可看性和话题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上映后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很大程度上在于电影揭示了一些悬念(谁是凶手、凶手如何杀人等等),又给观众留下了一些悬念(Q是谁等等),这种“

留白”的电影艺术引人入胜。

有网友推测Q是第一部中的思诺

“悬念”设置得好,条理分明,张弛有度,故事主线清晰,电影就成功了一半。反之,“悬念”设置得不当,电影也就失败了一半。

有些电影悬念太多,故事含糊不清,人物混乱交错,观众大呼“看不懂”,导致影片口碑不佳。《大护法》的风格和立意都不错,但直到最后也没有把花生人和花生国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可惜了。

大护法的水墨画风格和暴力美学都超赞,就是故事没有讲好,真是可惜了

有些电影缺乏悬念,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情绪缺少递进,人物缺乏角度,故事情节观众倒是一目了然,但也谈不上“佳片”。

有些观众喜欢“悬念”,有些观众不喜欢。就好比有些观众喜欢“剧透”,有些观众视“剧透”如洪水猛兽一般。所以,有没有把一个故事讲好

,才是一部电影“烂”“不烂”的标志。


八卦有理

并不是,因为很多电影叙事风格不同,有些影片很早悬念就揭晓了。

确实很多影片的坏人或者最终答案或者谜题会最后揭晓,这样会一直吸引着观众往下看。但是有些电影悬念之前就揭晓,电影的重点不是最后的悬念揭晓的时刻,而是主角实现目的或者达成目标的过程,是通过什么方式?动作以及场面是电影的重点,这些电影也都非常成功,所以悬念揭晓的早晚不能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