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的民居建築,多外為土木結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既講究結構佈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始建於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後期),地處雲貴高原,面積為7.279平方公里。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紅色角礫岩鋪就,有四方街、木府、五鳳樓等景點。麗江古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風格。【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由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古鎮遷至現獅子山 ,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古城名稱來源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曾遍遊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清雍正二年(1724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鉍到任後,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並環繞這些官府建築群修築城牆。2002年12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麗江撤地設市,麗江古城的行政區劃歸麗江市古城區。【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納西民居建築一般是高約7.5米的兩層木結構樓房,也有少數三層樓房,為穿鬥式構架、壘士壞牆、瓦屋頂,設有外廊(即度子)。根據構架形式及外廊的不同,可分為平房、明樓、雨 步廈、騎度樓、蠻樓、悶樓、雨面廈等七大類。麗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其重點是門樓、照壁、外廊、天井、梁彷等。【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的民居建築,多外為土木結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既講究結構佈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三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

【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東西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面。“城依水存,水隨城至”,是古城建築的一大特色。【老照片】1997年,麗江納西族民居。

古城民居的庭院採用鵝卵石、五花石等為原料鋪裝,圖案根據庭院大小或房主喜好而定,內容涉及花烏魚蟲、八赴陰陽、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手法古樸,佈局嚴謹。佔地大、院落多的宅院,普遍由兩坊一照壁、花臺、水池等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