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桂林的靈渠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奇觀?

程序正在載入中

靈渠曾被郭沫若先生讚譽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靈渠被稱為世界奇觀,而且與長城相媲美。不過,細想起來,長城號稱“萬里”,規模之大,而靈渠才區區60多里,怎麼可能相提並論呢?這也許要從工程本身及歷史背景等多角度來回答。

靈渠的工程技術非常巧妙,領先於世界水平

靈渠能翻嶺,能爬坡。渠中設置的陡門,能攔渠蓄水,便於舟楫浮渡。船隻進一道陡門,便關閉下一道陡門,等水積滿後,船再前進一級,這樣就可以利用水力使船逐級向上坡航行,從此船就可以翻山越嶺了。靈渠中的陡門是世界船閘之父。

靈渠歷經2000多年洪水的沖刷,大壩依舊巍然挺立,令人稱奇。其中奧秘,直到20世紀80年代維修大壩時才發現。秦人將松木縱橫交錯排叉式的夯實插放在壩底,其四周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形成整體,正是幾根再普通不過的松木,讓靈渠“通三江,貫五嶺”,流淌千年而不衰。

靈渠對嶺南的統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靈渠開通前,秦始皇曾派50萬人馬南征百越,而當時的百越僅有數萬人馬,依靠險峻的地形地勢,使用秦始皇的首次南征以失敗而告終。公元前219年,史祿率領十萬秦軍和民工在今廣西興安縣境,湘江與灕江之間,開鑿了這條溝通南北水運的60里長水道。三年後,渠成,秦軍開始了第二次南征,並迅速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可以說靈渠對嶺南的統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此,嶺南再也沒有離開過中華民族的版圖。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同為世界之奇觀,但兩者的氣質是不同的。在長城的雄壯和險峻中,透露著拒敵千里的冷漠;而在靈渠的柔婉與從容裡,洋溢著溝通心靈的溫情。如果長城會令人想到金戈鐵馬的征戰,想到烽火連天的歲月,靈渠則會使人更加嚮往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青山綠水間守持天地,靜謐安祥。


築夢水雲間


幹古靈渠,天下奇觀。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二百一十四年,秦朝在統一南方各地的征戰中,完成了靈渠水利樞紐的建設。通過鏵嘴分流的海陽河水,滾滾流向被稱為大小天平的水壩,經攔蓄而提升的流水分別導入連接湘漓兩江的運河——總長三十七公里的南渠和北渠,實現了引湘入漓,融合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靈渠,被稱為世界奇觀。

一是因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有著無數南來北住的舟船。

二是溝通了湘江與灕江,打破了湘漓分派,引湘入漓,最終達到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融合。

三是有了靈渠,南北兩地的貨物可以互通有無,文化、經濟得以相互交融。

四是靈渠上的陡門,或稱為斗門,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閘,是靈渠上又一箇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驚世之作,對世界水利航運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

五是靈渠經千年風雨而不衰,寧靜致遠。


廣西師大小仙女部落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千古靈渠位於桂林市興安縣雙靈路南陡口村,靈渠的修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景區內的景觀挺漂亮的,從桂林來靈渠遊玩的交通路線挺暢通的,四通八達。讀書時代,我們在歷史書上學習了秦始皇開鑿靈渠大運河的記載,想必大家都比較好奇靈渠的景觀。

千古靈渠,堪稱世界奇觀,景色優美,文化價值挺高的,在靈渠景區可以欣賞到美齡橋、狀元閣、思賢祠、陡門、鏵嘴、大小天平、飛來石等景觀。秦始皇開鑿靈渠大運河歷時很久,修築靈渠過程中還發生了很多神話故事。千古靈渠的修築展現了古代老百姓們的智慧結晶,修築的工程量挺大的,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歷經歲月的變遷,靈渠景區的文物古蹟保存完好,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來旅遊。千古靈渠是個避暑勝地,河水清澈見底,綠樹成蔭,夏天的時候大家可以來這邊游泳避暑。


桂林新鮮事

靈渠是中國古代兩大軍事工程之一,一是北方的萬里長城,二是南方的靈渠。注意,是軍事工程!不是水利工程。它不同於都江偃和鄭國渠。長城是秦始皇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靈渠是秦國為平定南粵修建的重要軍事交通設施。通過靈渠,將珠江流域與長江流域連成一體(灕江連湘江),再經漢水直達秦國,有效地保障了秦數十萬大軍進軍進而平定嶺南,並從此將嶺南納人中國版圖,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