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團:山西省大同市耍孩兒劇團

1992年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參演劇團共有32家獲得此榮譽。

“ 天下第一團”是基於劇種發展和劇團生存狀態而提出的通俗叫法,取決於一個劇種是否只有一個劇團“獨唱”,這一叫法雖然響亮,但並非是官方授予的榮譽稱號。“天下第一團”實際上是稀有劇種的“獨生子”,其代表的劇種往往地域特色鮮明、發展緩慢。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是山西大同地區觀眾所喜愛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個戲曲聲腔劇種,它源於桑乾河中游,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深受觀眾喜愛。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有耍孩兒的班社活動,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兒是祖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天下第一團:山西省大同市耍孩兒劇團

耍孩兒孩兒角色分紅、黑、生、旦、醜五行。以板胡、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音調旋律歡快活潑,婉轉嘹亮。唱曲以正板和慢板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靈活多變。它吸收南羅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調,又從晉北道情、晉劇中獲取了豐富養料,使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彩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唱腔發聲使用後嗓子,聲音從喉嚨下面發出來,聽起來渾厚、質樸。

唱腔與音樂伴奏十分和諧也是耍孩兒的又一特點。耍孩兒發聲方法,使外地人乍一聽起來很不習慣,說它發聲不科學,但聽慣了以後,覺得越聽越愛聽;作為當地人來說,這種唱腔是十分喜聞樂見的,好像是不用後嗓子唱就過不了“戲癮”似的。所以解放以後,有些文藝工作者試圖改革耍孩唱腔,變後嗓子演唱為前嗓子演唱,取消了耍孩兒的基本特點,結果觀眾很難通過,唱腔改革者不得不謹慎從事。

耍孩兒的唱腔屬曲牌體,名為“平曲子”,有“本體”、“主插體”、“異體”三種結構類型。以“正曲”(即正板或慢板)為骨架,嵌入“喜鈸子”、“苦鈸子”、“倒三板”、“半鈸子”、“垛鈸子”、“梅花鈸子”和“串兒”等曲調,組成一整套唱腔,吸收了梆子戲的[介板]和[滾白]等板式。使板腔體中的東西,和耍孩兒的唱曲混為一體,轉換自如,不露痕跡。

天下第一團:山西省大同市耍孩兒劇團

耍孩兒主體唱腔“正曲”(又名平曲子)有八句三段式的嚴格規範,且要求四、七句倒轍,第五句末一定平聲押韻。其唱腔特點是:發聲使用後嗓子,聽起來深厚、質樸;唱詞前帶襯字咳腔,便於把觀眾引入自己的音樂感受區域,給詞意的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下句的咳腔則不只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補上句之不足;唱詞處理上常用重疊手法。

耍孩兒傳統的伴奏音樂分文、武場,文場以板胡、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音調旋律歡快活潑,婉轉嘹亮,武場則使用大鑼、小鑼、鼓、鈸等。音樂伴奏與唱腔緊密結合,顯得十分和諧。耍孩兒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唱腔發聲使用後嗓子,聲音從喉嚨後部擠壓發出,先咳後唱,以特殊的音色造成渾厚有力的音響效果。文場的傳統絃樂器只有兩個板胡和一支“蘇梅”(大笛)。板胡殼子大,弓子和馬尾粗,演奏起來聲音洪亮。兩個板分反弦和正弦,正弦定5-2,反弦定2-6。“蘇梅”筒長孔大,音孔相距均勻,半音靠技巧掌握。雖然只有三件絃樂器,演奏起來卻婉轉嘹亮,正好和嗓子發聲演唱融合一體,形成自己的音樂特色。耍孩兒伴奏樂器選用了大量的民間器樂曲,如:柳青娘、黃鶯亮翅等;嗩吶曲出隊和拜場等。鑼鼓經也豐富,在唱腔間奏時,一般男角配大鑼大釵、女角配小鑼小釵。

天下第一團:山西省大同市耍孩兒劇團

隨著2003年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啟動,山西省文化廳組織專家領導組,經過對耍孩兒劇種的審查、評審、論證,使之成功申報為國家級第二批保護試點項目,併成為第一批18家簽訂責任書省區之一。國務院批准公佈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同市申報的耍孩兒和羅羅腔榜上有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