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人口论有哪些局限性?

猫猫呵呵

首先,马寅初人口论说了什么

马寅初人口论脱胎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是指数增长,而财富是数字增长,数字增长永远无法超越指数增长,所以人类必须通过阵发性地战争、饥荒等不人道事件,才能避免落入集体悲剧中。

马尔萨斯的理论不复杂,关键在实证环节做的非常好,数据丰富,他第一次呈现出人口学的研究框架,完全用数字说话。

比如人口是指数增长,假定20岁繁殖一代,平均寿命60岁,则一个人理论生育数字惊人,而新生儿落地20年后,又可以继续生育,如果计算这个代际的人口增长,必然是乘数效应的,其增长速度惊人。

马尔萨斯的理论问世后,遭遇了比较大的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马尔萨斯忽略了人口增值中的软因素,生孩子后,人类养孩子的成本非常高,还要给他教育,从自然能力说,一对夫妻生10个孩子很正常,但在实际上,传统社会平均也只有3-4个而已。不过即使是3-4个,依然呈现为乘数效应。

另一些学者认为,马尔萨斯很准确地描绘了传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时代的情况,而到现代社会,情况完全逆转,一是生产力本身也呈现为指数增长,二是在城市化背景下,人口增长出现了边际效应,现代人反而不愿意要孩子了,一对夫妇很难达到平均生2.1个的指标,在很多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后一种理论因有实证支持,如今已成主流。

在马寅初时代,后一种理论还缺乏实证,所以马寅初基本引用了马尔萨斯的研究框架,但他指出,他不同意马尔萨斯的结论,认为通过计划、政府强制干预等方式,可以有效抑制人口增长。

其次,马寅初受冲击与人口论无关

马寅初的人口论提出后,得到高层激赏,这是计划生育后来的理论基础,甚至计划生育后来在推广时,也采取马老的思辨方式——先批判马尔萨斯,再强调人口可以控制,政府应加强干预。

过去有很多奇怪的传闻,说错批了一个人,多生了几亿人。这话毫无道理,因为上世纪50年代,mao就多次批示,要抓好计划生育问题,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从来没被批判过。

不过,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是挂名的北大校长,他与党委书记之间不和谐,多次抱怨自己被架空了,结果遭到炮轰,前后两次,两次虽然也将马寅初与马尔萨斯绑在一起批,但重点还是批他反党、反组织,走白专道路。马寅初会多门外语,晚年还自学了俄语,所以他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外语,这是他被冲击的诱因,被说成是里通外国、专家主义之类。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受到冲击,马寅初也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这一虚衔,但他的主要职务没有改变,待遇没有改变,第二次炮轰他时,高层直接出面制止,北大方面表态:本来不愿意追究,没想到第一批完后,马寅初还在较劲,所以不得不狠一点。

第二次炮轰完,马寅初宣布辞职,高层并未接受,一年后才批准。

种种迹象说明,马寅初遭受的是一次例行冲击,并非高层授意,他的人口论依然被认可。只是运动不断,无暇将其实施。

其三,马寅初人口论的积极效果与消极效果

上世纪70年代初,政府正式推行计划生育,初期力度不大,到70年代末,发展成基本国策。要知道,我国人数最多、网点最全的组织不是公安局,而是计生委,几乎每个村都覆盖到,在相当时期,公安局基层抓捕,都需计生委来配合。

计划生育产生了显著效果,少生了几亿人,减少了负担。

缺点也很明显,影响了人口结构,随着超老龄化社会向我们走来,我们会发现这种过于急躁的工程主义方案的弊端,此外在马寅初人口论的支持下,给公权力滥用提供了可能,确实出现了一些莫言小说《蛙》中的故事,对于个体来说,似乎有点严苛了。


老虎他爹

为什么马氏人口理论是错的?

宋公明

马尔萨斯和马寅初的人口论都是错误的,马氏理论为,人口是几何指数增长,而财富是数学指数字增长,数字增长永远无法超越指数增长,所以人类必须通过阵发性地战争、饥荒或者人为控制生育等,才能避免落入集体悲剧中。

马氏人口理论不符合人类人口增长的实际。因为这个理论只考虑出生,而没有考虑死亡。

实际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和水池水量的变化是一样的道理。水池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如果进水量大于出水量,则水量就会增加;如果进水量少于出水量,那么水量就会减少;如果进水量和出水量相等,那么水量就保持不变。人口总量也是如此,出生数大于死亡数,人口量就会增加;出生数少于死亡数,人口就会减少;出生数与死亡数持平,人口数就保持相对稳定。

人口的生育数受人类的生育能力控制,也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决定于生育人口数量。假设有100个20至40岁的育龄妇女,其中有没有结婚没有男朋友的,有刚结婚婚还没有怀孕的,有正在怀孕待产的,有处于脯乳期和育儿期的,有已经生育一孩以上不打算再生的,这样一来,当年生育的人数能有多少呢?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不信可以统计一下。也就是说,每年新生人口与育龄人数有关,而与人口总数无关。

一定数量的生育人口,每年新生的人数是基本不变的,而新生的人口,就是未来的生育人口,这样未来的新生人口也就保持在一定数量上。而新出生的人口也是未来的死亡人口,每年的死亡率和人均寿命有关,如果人均寿命为80岁,那么今年出的人口数,就是80 年后年死亡数。如果人均寿命在增长,则每年的死亡数就会小于出生数,人口总量就会呈现增加。如果人均寿命增长达到极限不再增加,生育和死亡数量就会达到平衡,人口总数就会保持相对稳定。


宋公明5

人口的发展和调控,人们把功过是非都集中在马寅初身上,抛开时下的议论,光就人口计划是否错不错还是缺乏客观的认识。

历史上人口繁殖增减,靠自然灾害和人类战争而加以调节,这可以说是自然界对人口的调控,平衡了和平时期人口过快增长。自解放后,人们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环境下,并且人口基数庞大的事实中,加之医疗卫生的提高,新生儿成活率基本百分之百,灾荒年无死率已成事实,人口激增是正常的趣势,没有了灾荒,病瘟,战争的自然减少,唯一的就是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才能有效节制人口过快增长。解放初期全国人口是四亿伍千万,到六十年代中期人口突破六亿,到七十年代末,人口达十亿之多,至现在人口将近十四亿。计划生育正式实行是八十年代初,三十年人口增长三亿多,而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前,这三十年人口增长七亿多,猛增的人口,提醒人们有必要计划生育,如果不计划,到現在人口突破二十亿不止,在计划调控下,三十年人口增长将近四亿,由此来看,计划生育的必要之处还是功不可没。问题在实行计划时婴儿男女比例失调,造成比例夫调,人为地改变了自然生育男女比例。另外一个就是前基数人口庞大的老令化问题,这是社会必然现象。计划调节是管理社会的正常手段,无可置凝和厚非,放管适度,是调节的重心问题。由此看来马寅初的人口论何错之有?

另外人口的增长往往大于经济数字增长,人类不适度调节生育增长,于不相适配的经济增长同步,适必人的生存质量会出现问题,不安定,动乱甚至战争,这些都不是人们想要的结果,唯一可行的只有节制调控过快的人口生育。在此意义上,实行的计划生育还是功大于过。

往往人们脱离客观事实主观地臆论过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好象以前的什么都不好,过多地责怪先人,在当时客观情况下,未毕你会做得比他们好,看问题不要主观唯心地去定义某个时段,抵毁先辈,硬把功说成过就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或睁眼说瞎话,这样的人用老百姓的话讲,不是一个正经人,这是时下一些人的通病。不过马寅初的人口论还是应有积极做用,是不应胡乱给以否定。


老狗是途

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一年有舂夏秋冬四季更替与制约/达到平衡,绰延百千万亿年不灭。试想:如果只有舂夏的生长/而无秋冬刺杀行吗?不行!人口的兴衰有自然规律,不耍人为破坏,有生有灭,遵循天律!.


李氏氏

中国当前的老龄化问题并不是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所导致的,恰恰相反,是中国60年代至80年代的人口增长带来的。

有生必有老,人口增长必然存在老龄化问题。不同的时代将出现不同的问题,而不是理论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区别看特马氏理论。


请求合作

只看到一张嘴,没看到两双手,而且对人口生育这么复杂不确定的问题做简单数学计算,简直就是荒唐可笑,害了多少人家庭,。听说过骟猪骟马的,没听过骟人的。

太过了,对他批判的太轻了!自己搞几个女人生一堆,却要别人计划生育,说一套做一套,典型的朱熹虚伪卫道士


天高不算高3269

马寅初的人口论是正确的,中国不控制人口现在得有20亿,这是一个什么数字,中国的土地养活不了20亿人口,其实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是能种农作物的土地才有多少平方公里啊,中国人口最大承载量能有多少?这个我相信绝对有专家算过了,我认为中国人口最好控制在7亿左右,城市不大,人口分散,路又不挤,学校教育比现在好,各类资源绝对够用,山青水又秀,各种环境都非常好,假如在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理论时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堆夫妇一对孩的政策。就是有的家庭多生一个,现在也就是八九亿人口,你说国家能不富裕嘛!


九天飛龙

马寅初推行计划生育对不对,暂且不论,他自己取了两个老婆,生了8个孩子,3个儿子(夭折1个),5个女儿。留洋回国后,已是民国八年左右,马寅初依然不顾社会文明发展趋势,挑战一夫一妻制,选择纳妾,并且纳了个小自己22岁的13岁女孩做妾。


半枚咸蛋一壶酒

中国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现在人口太多太多了,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根本不能支撑这样庞大的人口。中国应该把人口快速降下来,降到35亿差不多。在这样的人口数量上,城市化就会快速完成,人均财富才会更多,资源及环境才能足够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多没用的,只会加速环境的破坏。现在及将来打仗也不靠人多!


留园6

马寅初的人口论的局限性是只看到生育小孩的成本,忽视了小孩长大以后所创造的生产力。计划生育短期看,由于人口的减少,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长期看,由于劳动力的减少,消费量的减少,致使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后劲乏力,企业竞争力下降,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