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西方文明的輸入,中國能否自然而然地在本土上誕生真正的科學?

飾緣

我認為假如沒有西方文明的輸入,中國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在本土上誕生真正的科學!

可以說中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代本來是有可能像古希臘一樣誕生邏輯推理等理性思維的,因為當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種學說自由傳播。但是,此後無論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都造成了中國學術界的多樣性的消失,而這和生物多樣性消失對生態系統的毀滅性的影響一樣!造成中國學術界開始變成只探討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而對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更具作用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等學科,只能被視為奇技淫巧!只能處於從屬地位!

直到明代這個被現在很多人認為可以產生資本主義先進科技和經濟成果的時代,而實際上當時的讀書人為了做官都瘋狂熱衷於格式死板、空洞無物的八股文!而同時代的西方正在經歷文藝復興,特別是伽利略提出觀察、實驗及理性思維是認識自然的三大方法以後,又誕生了牛頓、達爾文等足以改變世界命運的著名科學家。

所以,我們從秦始皇、漢武帝開始就失去了產生科學的土壤,而明朝時期西方已經完成文藝復興,從思想上、理論上、實踐上開始大踏步朝著科學研究的康莊大道極速飛馳!我們卻還沉醉在老祖宗的人文學術著作可以解決一切自然界問題的幻想中!甚至在明亡一百年年後,我們仍然視西方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為蠻夷,拒絕與其進行外交!

總之,古代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沒有產生科學的土壤,也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制度!只能由西方文明輸入!但是我們應該坦然面對這一切,君不見我國在科學、技術、製造業、共享經濟、移動支付、高鐵等方面都已經蒸蒸日上,甚至一些領域以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地震博士

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是值得讚許的。因為題主注意到了,中國古代沒有誕生“真正的科學”。

中國古代當然有許多科技成就,例如四大發明,我們確實可以為這些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正如題主所知的,這些不是“真正的科學”。按照現在的標準,應該把四大發明、《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等都稱為技術,它們不是科學。

為什麼不是科學?這需要對科學的標準和發展史有所瞭解。

1953年,一位美國陸軍上校斯威澤(J.S. Switzer)退役後到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其間他選修了漢學家Arthur F.Wright的閱讀課,探討了中國有無科學的問題。他把這個問題記下來寄給了愛因斯坦,得到了愛因斯坦的答覆。

愛因斯坦的回信是: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euclidean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has not to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have not mad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愛因斯坦論科學的必要條件

我的翻譯是:

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文藝復興)。在我看來,人們不必對中國的賢哲沒有走出這兩步感到驚奇。人類居然作出了這些發現,是令人驚奇的。

對此的進一步解釋如下。

科學不止是具體的知識,更是一套獲得知識的方法論。最重要的科學方法論包括兩個:

一,演繹法和邏輯體系,由古希臘數學家發現,代表作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使嚴密科學成為可能;

二,實驗和試錯的方法,由文藝復興時的歐洲科學家發現,典型人物是伽利略,典型作品如《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使實驗科學成為可能。

中國古代有許多具體的知識成就,但從來沒有這樣系統的方法論。所以在一段時間的繁榮之後,就是長期的停滯,甚至不時地倒退(例如明朝的數學就遠不如宋元的數學)。因此,如果沒有西方的輸入,中國在老路上再走一千年,也沒有理由突破這個格局,發展出真正的科學。

讀者還請注意,不需要為此感到丟臉。沒有發展出科學的不止中國一家,而是包括古代印度、波斯、兩河流域、北非、美洲等等所有的非西方文明。所以這是個普遍現象,而不是中國獨自的缺點。所以愛因斯坦說,人類居然發展出了科學,才是最值得驚訝的!

任何一個文明或星球,不發展出科學才是默認值。科學在地球上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事件,是全人類最大的幸運。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高興才對。

至於現在的中國,既然學到了科學,當然就可以好好發展科學。過去的落後絕不意味著限制了將來的前途。只要好好努力,前途是無限的!


袁嵐峰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很早就有人問過。任鴻雋在中國最早的科學雜誌《科學》第1卷第1期(1915年)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一文,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20世紀30年代,英國學者李約瑟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非常熱烈。



現在學界能達成共識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


一是,中國沒有產生邏輯化的、系統的科學體系,只有零散的科學知識;缺乏光、聲、電等物理研究,也缺乏立足於玻璃工藝的化學研究,更缺乏基於解剖的生物研究。

二是,在技術方面,雖然中國有不少技術發明,但由於很多發明並未被廣泛應用,因此技術水平較低,疊代較慢。活字印刷術一直無法在中國推廣開來,清末時廣泛運用的仍是雕版印刷。由於明清時期的海禁,指南針用處也不大。中國的火藥運用缺乏改進,威力不大,以致明末需要從西方人那裡購買紅衣大炮來抵抗清軍。



三是,人的方面,缺乏科學家產生的土壤。科舉制度從不考科學創造,只考仁義道德,並且認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瞧不起動手製造(及創造)的工匠。讀書人更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些視勞動者為低端的傳統,更是直接制約了科技的發展。

總之,近代中國如果沒有西方輸入,恐怕“天不變道亦不變”,近代科學將難以問世。但是,如果近代中國能發生政治體制與風氣傳統的根本變革,恐怕就能像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走上另一條路了。


林海

關於歷史上中國到底有沒有科學的問題早有大規模的辯論

在一百多年前,中國的有識之士就提出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的問題。在著名的學者和科學家如馮友蘭,竺可楨等都提出了為什麼中國沒有萌生近代科學這樣的疑問。更尖銳的問題來自於英國的科學家李約瑟,他對中國曆代科技的研究後,提出了疑問:“為什麼現代科學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在歐美國家發生?”,稱為李約瑟難題。

在中國古代科技中,數學,天文,農業都有著領先世界的成就

除了我們所熟知的科學進展,當然還有最令人自豪的科技發展就是四大發明,造紙和印刷術使得文明能夠被記錄,火藥改變了戰場上的力量分佈,指南針給大航海人以方向。然而,近代或者說現代科學和中國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總結前人的討論,科學精神的缺失和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雖然,中國產生了一些零星的科學萌芽,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經驗和傳承,使得很少人去質疑和求證,導致沒有對這零星的科學知識,推廣演繹,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人們重文輕理,選拔人才通過科舉考試,不涉及科技的內容,認為專研技術的都是不務正業,奇技淫巧。國人過於迷信古人理論,不思進取,自大的誇耀文化,對西方來的科學不接受也是重要的原因。

楊振寧在2004年的演講中指出在易經對科學產生有很壞的影響

近代科學在國內沒有產生,和易經的流行也有很大關係,很多現象不能深刻思考,只是流於表面的解釋,什麼都可以用易經陰陽,八卦泛泛而談,不去了解具體原理和過程,只能說些假大空。

總之,我們要正視以前和現代的落後局面,如果在上個世界沒有展開科學和民主的討論,有大批學子遠渡重洋,把西方科學引入國內,中國現在的科技水平依然是零星化的,很難想象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

量子實驗室,專注科學問題,歡迎評論和關注。


量子實驗室

如果不考慮時間限制,回答是肯定的。

科學是什麼?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科學概念,甚至有代表自己所理解的科學圖騰。

科學的內涵隨著時代在逐漸發展完善。

首先科學是發展的。科學發展出的模型具有很強的時代侷限性。即使是當今如日中天的相對論,也無法解釋更微觀的現象。

其次,科學可以看成是一個自洽的科學體系。自洽不等於正確。在這個體系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的發展趨勢更是如此,在大學中,有些方面的學科設置已經超出了單一專業的範疇。比如材料、一聲、工程、醫學等等互相滲透。

科學是一種思考模式與方法。人類歷史中,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平息。在很遠的將來,可以預見,這一現象還要持續下去。很多歐美的科學家在科學和宗教之間很自然地就能嫁接橋樑,毫無違和感。至少科學到目前也無法回答人類存在的意義。科學越來越把人存在的意義降到低處,很多人在情感上其實無法接受。培根提出了科學的思考模式,相當於是一種爬高山的思維,現有了穩定的根基,然後一步步逼近真理,從具體到抽象。而早期的思維像下坡,先佔領一個制高點,然後往下走,從抽象到具體。不要小看這種思維方法的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認知逐漸從模糊到清晰,知識可以逐漸升級,逐漸積累。人們學會了批判思維,促進認識的不停提升。反之,在具有思維框架下,一個觀點能夠佔據人類思維上千年而沒有人去懷疑。

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密不可分。所以這推動科學家最終要走出象牙塔。人類不光需要認知遙遠的時空,還需要穩定富足的社會作為保障。

科學的內涵很豐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

根據以上的定義,很自然地發現,中國古代具有樸素的科學思想,但是沒有昇華到所謂的科學軌道。中國古人很注重實用主義,技術一流。但是,很少人去關心這些實用技術背後的理論。比如,越王勾踐劍,中國古人關心它鋒利程度,而科學思維關心它為什麼鋒利。中國古人發現勾股定理。科學的思維方式關心這種等式能否有一般式。

這種思維方式在原有的生產力水平下,足夠用。

但是,人類是一群非常不同尋常的物種。西方人、東方人、美洲土著、歐洲土著、愛基斯摩人,無論在地球上哪個角落發現的人,其實都是一類物種,都可以通婚。它們分開的時間不過幾萬年。這幾萬的進化,不足以把它們的基本智商分開。他們的思考模式是相同。區別在於不同地方的資源配置和氣候條件有差別,造成經驗積累有差別。

如果在一個小島上,極度缺乏資源,要想產生高級的科學思維,確實有難度。但是在中國遼闊土地上,有充足的資源和地域多樣性促進人的思維方式發展。也就是說,中國人有足夠的能力走出自己的科學道路。唯一有難度的地方就是,無法預測到底這個過程要花費多長時間。


樂淘爸爸

會,但時間可能會比較晚。

發現科學的過程,本質就是糾錯。

早期,我們人類用很多方式去描述這個世界,比如我們的祖先就試圖用五行之類的概念去認識世界。

所謂科學,其實就是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已經出現各種矛盾並且已經無法解釋的時候,就積極進行糾錯,使它更接近真實的世界。

而中國人並不是一個怕試錯的民族。

著名的漢學家李約瑟曾經追問過,為什麼古代中國在技術上那麼領先,卻科學卻沒有能夠最先在中國誕生。

這個被稱為“李約瑟難題”的問題,有很多人都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了這個難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科學革命屬於小概率事件,西方在這方面領先,並不是說有什麼必然性,而是在試錯的過程中,最先找到了一條更接近真相的路,存在運氣的成分。

這就好比是一個斜著扣的玻璃瓶,陽光從上方照射過來,瓶子裡的蒼蠅都想著向陽光飛去,但它們不知道透明的玻璃是阻礙,也不知道瓶口位於斜下方,於是大家都傻兮兮地朝著陽光的方向飛,結果就是各種碰壁。我們其實經常可以看到不停撞玻璃的蒼蠅,就是這樣。結果有一天,有一隻蒼蠅撞累了,意外地找到了瓶口,然後飛了出去,從而可以自由地向陽光飛去,而這隻幸運的蒼蠅,就是西方文明。

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對世界的認知已經開始停滯,或者更早一點說,綿延不斷且蓬勃發展的中華文明,在唐朝中後期就已經陷入了疲態,儘管後來的朝代在一些技術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北宋年間的活字印刷術,但本質上改變不了我們的瓶頸,也就是說我們開始撞玻璃了。因為我們的底蘊比較深,儘管有很多問題出現,比如我們都知道,是科學發現讓地球能夠供養更多的人口,中國雖不能突破馬爾薩斯陷阱,但比其他民族擁有更強的韌性,所以可以看到,在西方文明起來之後,唯一能夠保持自己的文明不被完全殖民的國家,且還能進入現代化的國家,只有一個。日本脫亞入歐了,印度我們都知道他們怎麼著了,奧斯曼被肢解了,至於非洲,就更不用說了。這個結果也說明,即便我們不走西方化的路子,也仍然有“科學”的可能性,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找出那個瓶口罷了。

我們不能跟過去天朝上國那樣,盲目自大,但也沒有必要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自卑,失去了工業革命與科學革命的先鋒地位,可我們不還是中華文明嗎,不還是挺過來了,沒有必要跟百年前的那些社會精英們那樣感到絕望。


分子美食家

這個題目是“偽”命題

這個寫“假如沒有西方文明的輸入,中國能否自然而然地在本土誕生真正的科學”?是個糊塗人。

什麼是“科學”?有了“工業革命”就是科學的誕生嗎?這是切斷科學文化的“歪理邪說”。科學不是天上掉下來個“林妹妹”。

如果認為:西方文化在“工業革命”後創造了“科學”。這是割裂人類發展史。

“科學”的發展史是有階段性的:一 樸素科學發展。如:火的運用。 生活產品的運用。 簡單的手工業進步。 簡單的金屬工業加工 。 簡單的化學運用 航海,氣象,印刷,火藥,印染,紡織……。這些內容哪個沒有“科學”的身影。哪個內容的發展史,都比“西方文化的”工業革命“要早”很多年……。 一個“工業革命”就科學了。 人類上萬年的發展歷程中。“鑽木取火”就是“科學”文化史的“祖宗”。

中國的“科學”發展哪一點不比“西方”早。也就是“科學”這個名詞,稱呼的晚些。有什麼了!

中國是個“智慧”國家。目前在某些科技領域是比“西方”滯後。原因大家都知道。請大家看看。中國人是暫時落後的是技術。永遠不會落後的“智慧”。這是老祖宗傳承的DNA。

看看現在。我們國家正在“彎道超車”。沒有“智慧”指導。“彎道超車”跟著“後邊爬”吧。

不要小看自己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今後的好日子馬上就要開始。好好活著吧!

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土地肥沃,人民勤勞,智慧,善良。那個國家能與我們的祖國可以媲美~沒有。


俠客島69176191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理論,什麼技術,什麼是經驗,以及他們是怎麼形成的。

西方的科學是從哲學分支演化而來的,本質上都是早就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純用理性和邏輯討論這個問題,這是哲學,將這個理性和邏輯帶入具體的參數這是科學和科學理論。也就是說他是純思想和邏輯層面的探討。牛頓根本不認為他是科學,物理,數學家,他是哲學家,他的萬有引力是出自在他的“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目的是探求宇宙的存在是怎麼回事。相對論從本質上說根本就不是科學,它只是愛因斯坦建立的一個基於數學上的時間空間模型,它是一種邏輯意識,原子粒子之類的也是,它們都只是一種模型,沒人見過。只是以現在這種模型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客觀世界,他們都是遲早被其他模型顛覆的。這裡我們就不討論哲學上唯物唯心,意識,客觀存在等問題咯,這不是重點。只需要知道他們都屬於並源於哲學討論範疇即可。

從古希臘時代開始,西方哲學已經探討這個問題達到咯我們東方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後來經過黑暗中世紀的壓抑,文藝復興過後西方哲學又找回咯古希臘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向,雖然這一千多年被宗教壓制,但是西方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直是古希臘方式,只是方向不對,到近現代哲學發展到咯頂峰,隨之而來的是一二三次工業革命,科學的蓬勃發展。

再來說說中國。經驗是人類在一定時間上通過和外部世界共生關係產生的,而技術更是在經驗的基礎上簡單的利用外部世界的方式。中國從來沒有狹義上的哲學,只有廣義的的哲學,這個東西他媽是個文明都有,最簡單的就是兩分法,辯證關係,哪個文明沒有過類似易經,中庸的論述。由於人口規模大,需要和外部世界打交道就多,所以導致中國的經驗和技術發展遠遠強於西方,這時的西方僅限於科學沒有完全與哲學分科的時候,也就是文藝復興之前。類似於現在中國的崛起模式,人口規模大,遇到的問題就多,解決的方案被迫產生,技術隨之發展。但是這也給中國帶來一個嚴重問題,因為沒有哲學追求終極的思維方式,再加上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太多,所以也就沒有時間討論這些問題,只要我們把現實問題解決就行咯。所以我們特別看中解決人與人的關係,所以孔子才會大行其道。中國人特別注重實際問題,說好聽點是務實,難聽點就是實用主義。

歷史不能假設,誰敢說沒有鴉片戰爭,中國以後不能誕生哲學與科學?但是人又是一種喜歡假設和想象的動物。我覺得不太可能會誕生科學。你沒有哲學思維,就不可能誕生科學,只有技術。全世界也只有古希臘誕生咯哲學這一脈思維。而且更悲哀的是經過這一百多年,中國人依然沒有哲學思維,更別說哲學家,甚至說句更難聽的中國連科學家都少之又少,我們只有工程師,工程院士。悲觀的看法,別看現在中國經濟,科技,文化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我們不太可能誕生牛頓,愛因斯坦,霍金之類的引領時代變革之人物。在哲學,科學之路上,我們只有在西方人之後。但願我個人的看法是錯的。


MRyelloww

這個話題太大,只能從某一方面切入,打個比方,如果中國處在中國星上,英國處在英國星上,在發明太空航天器之前,兩顆星球沒有交集,那當某一顆星球發明出航天器之後造訪另外一顆星球,他會發現這顆星球也正準備發射航天器,還是會發現這顆星球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還是馬?

科學是一個一個的體系,數學體系物理體系化學體系生物學體系哲學體系經濟學體系......這就像一座一座大廈,靠各個時代偉大科學家的突破和實際操作人員的積累才能逐步的一磚一石的建立起來,你不能說我這也有過一些零散的石頭所以我將來就一定能建造出大廈,舉個例子,中國自商代開始下雨就出不了門,因為沒有防水的鞋底和雨具(蓑衣和油紙傘就算了),到了清代末年還是沒有,很難想象中國再過多少年才能自主的發明能防水的鞋底和防水的雨具,因為發明實用的防水橡膠鞋底和防水雨具需要材料科學的體系性積累,且首先你得有這個想法:我下雨天也要出去!

中國傳統的選拔制度-科舉,其實只考兩門:政治和語文,且不說偏不偏科,就說為了練就一手漂亮的小楷來答卷,就得花費多少時間精力和錢財(紙墨筆硯缺一不可)?普通人連識字都困難,且技術性的人才根本就沒有地位,有文化的人或入仕途或醉心於詩詞歌賦,根本不屑於去搞這些低三下四的東西,文人不屑窮人無力,建立科學的大廈從何談起,所以沒有土壤哪來的果實?

或許是道路選擇吧,中國如果按舊有的道路走下去,不太可能自發的產生真正的科學,或者說不太可能自發的建立起科學的大廈,很慶幸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星球,可以學習交流,那就放下無謂的自大,虛心學習,學到點子上,才是正道


磚誠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而且也挺有深度,其實我也不止一次想過這個問題,像我們現在每天接觸和使用的汽車、飛機、手機、電腦、電視、幾乎所有的機械設備、辦公娛樂設備,所有的軍事、農業、醫療設備,都是西方現代文明的產物,假如沒有這些舶來的科技,或者說我們與西方世界一直隔絕,任由中國自己的科技和文明自然發展,我國現在會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科技高度呢?在此我不想去長篇大論的逐一進行闡述分析,那樣將是一部著作,這裡只簡潔的用社會發展規律來說明一種現象,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的影響、對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所起到的作用,無需在此贅述,與西方同時期的天文、軍事、農業、水利、航海等相比較,中國當時的成就碾壓它們,即便到了明朝,我國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依然遙遙領先,為什麼短短三四百年間,準確說是被滿清統治期間,西方的一場工業革命就將中國遠遠甩在了身後呢?我們不去指責什麼,見仁見智吧,我在此想闡述的是另一個觀點。記得有人問過,如果沒有人類的出現,地球上會有另一個物種進化為智慧生物進而統治世界嗎?答案不得而知,但問題本身折射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東西,如果進化論成立,那麼一個物種對另一個物種的進化方向和速度是會產生影響的,也許是加速,也許是延緩,這個現象放到同為人類的這一群體中,結果就是一個人發明了一種效率很高的工具,其它人都會去模仿,從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然而這種現成的模仿卻又限制了其它群體的發明創新,如果最先發明高效工具的那個人與其它群體處於一種隔離狀態,誰又能說這些群體中就絕對不會有人能發明出同樣甚至更高效的東西呢?不知道我的表達準不準確,簡單點說,文明的發展進步有它自己的規律和軌跡,對於我們這個曾經擁有過輝煌成就的民族來說,文明的進程肯定不會停頓或中斷,受滿清影響,我們被耽擱了幾百年,從而錯過了與西方一爭高低的重要階段,想盡快復興我們只能借鑑,因為工業革命之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速度容不得我們去另闢蹊徑,當有一天我們與西方站到同一高度了,接下來的規則由誰來制定還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