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崇尚的外國的素質教育有沒有問題?

quiet軍哥

外國的素質教育當然有問題。


某種程度上,素質教育|快樂教育是一種愚民教育,以“小清新”的外衣,掩蓋著“階級固化”的事實。奉行“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的西方人都是誰?答案:一,學習不好的富人孩子;二,社會的中下階層。



美國出版的《被選中的: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入學標準秘史》一書對美國所謂“素質教育”做了一次追根溯源。此書介紹,早期,名校所謂注重“素質”的入學標準,就是為了給學習不好的有錢孩子上大學找藉口。美國曾經一度反思這種標準給大學帶來的“學術水準低下”的惡果,並曾在威爾遜(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和美國總統)的帶領下轉向考試和學術。不幸的是,20世紀30年代,大批猶太人移民美國。猶太人具有學霸基因,在考試中把土著美國娃虐得渣都不剩,沒辦法,美國才又重新掉頭,拿體育等綜合素質說事。對此,《華盛頓郵報》在《被選中的》一書的書評說道:“美國大學入學評鑑中特別重視課外活動、領導特質以及推薦信的做法,與歐日截然不同,許多美國人引以為榮,其實這是20世紀初特殊環境考量下的結果。誠如當時哈佛大學校長洛厄爾所說:‘是為了防止日增的猶太人比例。’”


事實上,早期的西方人根本就不奉行“素質教育”。即便是現在,歐美的知識和精英階層也絕不認同“快樂教育”。

西方教育其實是“分層教育”。優質的教育資源(例如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教學是非常嚴厲的。一段時間之前,BBC拍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5箇中國教師來英國中學教書,由中英現代教育的比較出發,引發熱議。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老師去的是普通的英國公立中學,學生來源本來就魚龍混雜,自由散漫、素質不高是意料中事,不能代表英國教育的全貌。針對此事,曾任伊頓公學教務長(1997~2008)的奧利弗·克雷默說:“如果這5位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他們肯定都會很開心。因為伊頓孩子能力都非常強,不會讓中國老師失望。”



“快樂教育”是一種有意無意的愚民。精英呢?他們才不會“快樂教育”自己的孩子。精英的孩子們早就去了嚴格的學校,接受嚴厲的教育之後,去當金融家、醫生和律師。就此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小東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說:


我們有些人根本沒搞清楚美國的“快樂教育”本質是什麼,覆蓋的是什麼人和他們為什麼要這麼搞。問問在美的華裔“虎媽們”,大家很容易搞清楚,美國的“快樂教育”,針對的主要是那些家庭條件不夠好、本人又實在學不下去或者不打算學下去的學生,不逼你,愛學不學,學成啥樣都隨便你。但這背後是階級分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作為窮人家的孩子,如果你沒有特殊天賦,那個體制基本就放棄你了。


王小東說:


美國這樣做對不對呢?我認為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對的地方是,實在不堪造就的孩子,就讓他們快樂地成長,也算作是一種慈善吧。不對的地方是,對於大多數尚可造就的孩子,第一,這是不公平的;第二,從國家角度來講,一個國家不僅需要科學家、優秀工程師、政治領導人,也需要更多的一般技工、普通服務人員。後者需要、也有權要求負責任的良好教育。美國現在嚴重缺乏像樣的技工,所以美國曆屆教育部部長都強調基礎教育要向中國學習。

myida

外國教育也是多種多樣的,不知道題主現在哪個國家留學,在什麼體制內的學校,以及哪個年級。

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和韓國和我們的比較類似。歐洲國家中德國是實行職業教育與綜合大學並行制度,但和我們的不同在於,學生在兩種教育系統間是很容易轉換的,地位同等,不像我們職業教育低於綜合大學的理論教育。

最值得一提的是芬蘭的教育。“你知道嗎,中國上海15歲青少年平均每週家庭作業完成時間約14個小時,列全球首位。而芬蘭僅為3個小時,排名最低!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作業最少的國家,其教育體系卻屢屢高踞國際教育體系排名榜首。教育界的“世界盃”——經合組織發佈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稱,芬蘭青少年多次在閱讀與科學評比中稱霸。”

芬蘭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行的是“現象教育”:即事先依據一些源於學生生活的現象,確定一些學習或研究主題,然後圍繞特定的主題,將橫向的不同學科知識融入到新的課程模塊,並以這樣的課程模塊為載體實現跨學科教學。學生在眾多現象中通過整合、歸納、分析,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之道。這種立體思維訓練有利於思維擴散性發展,突破了單一學科教學固有的線性思維侷限。這種教育訓練出來的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現在知識更新換代快,交叉跨越頻繁的社會,因為他們學的不止是知識,而是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

我現在北美,孩子算是經歷了私立學校,普通公立學校,以及特殊教育三種不同的北美基礎教育體制,三者之間差別還是蠻大的,主要是這裡通過教育就提前完成了階級分層:公私立是主要以家庭經濟狀況分層,而特殊教育是根據智力分層(智力低於正常或高於正常都劃入特殊教育)。

題主如果上的是加拿大的TOPS這類高中,或“美國的少年班”,還覺得自己比同學優秀很多,我只能佩服樓主了。我兒子數學競賽基本都是加拿大全國排名30以內,最高第四名,可我還擔心他明年會考不上這種學神俱樂部似的高中呢,因為他文一般,領導能力一般。

如果題主上的是大學,那就去北美大藤(IVY)見識下那些能熟練掌握兩三種語言,還能輕輕鬆鬆跑個馬拉松,再兼顧數學和哲學雙學位的學霸。唯獨不要和北美普通公立學校那些就想混個畢業的同學比,那些教學標準很低很低。我就碰到有家長抱怨一週才A4紙正反兩面的作業量,我一年級兒子不到15分鐘就能完成。

我的觀點是:北美基礎教育中的“素質教育”,主要講的是家長的素質(有財力、有學識)和學生的天賦。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提出是針對應試教育而來,針對二十多年前,重複記憶,機械練習,滿堂灌、泡倒牆等低效教育的補充與改進。是相輔相成,相長相生的關係。與應試教育是並存共生的關係。

我們罵了那麼多年的應試教育其實蘊含了我們教育的各項要義及學習的各種功能,既不可怕,也不落後,只是不要過了就好。

我們現在提的素質教育也並不是摒棄應試及應試的要素。應試教育加重學生負擔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素質教育並不具備減負的功能,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應試教育無法取締或減弱的情況下,素質教育甚至可能會加重學生負擔,現階段也是存在的。

割裂二者不是專家閉門造車的想當然,那就是心懷叵測的別有用心。

近十年來,中國教育的成就世界是認可的。西方近年來屢有學習中國教育的聲音則可例證。

西方公立教育的寬鬆、知識容量小,練習體量低,導致學生科學知識欠缺,已頻頻被詬病。而私立教育要求高難度大,實踐能力標準強,為西方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同時,高昂的學費決定了其培養的只是少數菁英。

所以,減負與應試有關,但應試並不能解決減負問題,同樣素質的培養也不能解決學習負擔重的問題。

決定學業負擔輕重的是人才選拔的標準和內容。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是現下教育不可或缺的,應試教育應該恢復名份,素質教育也不必神密而全能了。

洞見。


雲騰致雨102568750

外國素質教育值得效仿嗎?這個問題得先看看中外素質教育的差異。

1.幼兒園階段。中國人教育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於是幼兒園就開始學拼音、漢字、數學、英語,外加各類藝術培訓。外國幼兒園以玩為主,哪個老師膽敢教孩子圓圈是字母“O”,會遭到家長投訴,說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



2.小學階段。中國孩子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習越來越緊張,書包越來越重,校內語文、數學、英語連軸轉,課後各種輔導班伺候。外國孩子根據興趣,全面、自由、開心地發展。整體知識面方面相比幼兒園,落後更多。



3.初中高中階段。中國孩子這兩個階段每天起早摸黑,扎身於書山學海,忙得昏天黑地。外國孩子,不善學習的已經開始分流到職校,善於學習的逐漸增加學習壓力。



4.大學階段。中國孩子一旦考上大學後,就輕鬆多了。好多學生打球、遊戲、玩樂、戀愛,甚至出現掛科現象。許多學生4年本科畢業後,都不知道學到了什麼。外國認為大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學不好的學生留級,甚至不得畢業。學生們普遍在這個階段學得最辛苦。



看出中外素質教育的差異了嗎?學習節奏貌似有些相反。你希望接受哪種教育方式?


聽雨軒主12

任何教育體系都不是完美的。只能說是各有所長,各有優勢罷了!

我們口中所謂的素質教育,說白了就是讓學生能夠在玩樂中學習,能夠全方位的提升自己,達到全面發展。可惜的是我們只學到了表象,並沒有學到精髓。試問這幾年我們搞的素質教育真的就讓學生全面發展了嗎?最終考核學生的是不是還是以成績為主啊?自己的體制不改,卻學別人的花架子,有用嗎?



在國外很多地方提倡精英教育,尤其是英美等國,他們所謂的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全面的發展,但是他們的問題在於兩極分化嚴重,換句話說就是有階級階層的出現,有錢的人家可以充分的利用所有的資源去培養自己的孩子,只能夠全方位的得到提升,進而步入知名的院校,而貧窮的人家只能夠自己去學習,缺乏很多資源,那麼他們最終的出路就是走高職或者技校。從此以往造成她們的階級分化非常的嚴重。

我國現在正在推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目的也是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素質,強調素質教育,評價的原則也是一樣的,比如說:音體美佔多少分數,特長佔多少分數等等等等。那麼我有一些擔心,會不會步國外的後塵?有錢的人家能利用所有的社會資源來培養自己的孩子,而貧窮的人家卻得不到這些資源,那麼在評價的時候分化會非常嚴重,最終他們上的大學差異很大,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是不是真的要上演?

希望我們不要一味的去學習國外的一些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丟掉了自己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啊!




小V也來說教學

多謝盛邀。所謂的素質教育,從很多方面來說,對於國家,對於個人,利弊是各有千秋。

我是搞普通教育的。現在很多人崇尚的所謂素質教育,無非根據如下幾點。

1是歐洲和美國的普通教育模式。側重的是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中學那麼多愛好協會就是證據,同時,側重個人的發展方向選擇,側重個人和社會道德的培養,側重人文精神的養成,淡化基礎技能,淡化有爭議的文化傳統,注重,最看重的是領導才能,創新才能,思辨等。

這好處明顯。對於學生個體來說,可以更早,更好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這個也是為什麼美國人的善於創業,賺錢,看重專利權和點子,避諱隱私,而且,總得來說對於和外界打交道,比中國人要熟練,得體的多。

而中國教育。作為公共產品,很大條件上,首先保證的是公平,也就是儘可能讓大家都能接受教育,其次,側重對於自身的身份認定教育,也就是說,告訴你你是誰,哪來的,你的國家,你的民族,你的祖先是怎麼回事,你生活的這片土地發生過什麼。這屬於文化教育。同時,由於高等教育仍然是稀缺資源,所以,側重技能和知識的掌握,這是競爭教育。

二看的出來,兩種教育都有各自的側重點,沒有什麼先進落後說法,只是體現了各自的不同的國情罷了。一個是公共資源充分,國家高度發達,社會福利,就業和創業都有更多機會,法制完善,基本沒有生存危機的國家。一個是剛剛解決溫飽,剛剛開始大展宏圖但是還沒有得手的國家,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很多公共資源還是稀缺,國家周邊強敵環伺,無數心懷叵測的國家時刻都在謀劃著取代她的位置,甚至顛覆分裂之。

這樣不同的國家,這個教育體系有區別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我看過英國,美國,還有德國的中小學教材,還有什麼埃及,土耳其,韓國,日本這些小國家的,。我發現,你說的什麼素質教育根本就是什麼大事情,所有國家的教育,其實都有一個很明顯的主線,共同點,優先於所有事情的優先項----培養忠誠於國家和民族的有用的人!

這個才是教育的靈魂。


Caikai13

我不欣賞外國的素質教育,我去過美國,日本,加拿大。感覺他們的基礎素質教育還不如我們中國。

其實,像美國等國家並不是十分重視基礎素質教育,它們的人才主要靠引入,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很多優秀人才,高中或大學畢業後流失去了這些國家。這些人的基礎素質教育其實是在中國或其他國家完成的。


一箇中學教師

糾個偏哈,你比外國同學高的是成績,那不是素質教育,起碼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

我們有沒有崇尚外國的素質教育這個命題本身就有點問題,我個人覺得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的教育確實有點過重知識(點),而忽視了知識的學習過程和驗證過程,所以學生學到的東西只在腦子裡,外化為分數,沒有形成運用的能力,沒能提升學生的素質。

但是很明顯,我們並沒有崇尚,更沒有學習借鑑國外的素質教育思路,所以你的成績比外國的同學好並不是外國的素質教育的結果,而是我國教育的餘威。


kidult811

素質教育並不是最近兩年提出來的教育新名詞,而是詬病應試教育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現在人們宣傳的應試教育,具有很大的狹隘性,也就是說人們把應試教育的範疇縮小了,只是停留在針對中高考的教育結構和模式上。但是我們要看到,人生無處不考試,只要有考試,所有的素質教育都是為應試教育服務的。你素質過硬不過硬,還是要考一考或者面試一次,才能顯露出來。

素質教育也好,應試教育也罷,都是教育,教育本身對於孩子成長沒有任何負面影響。提高學生素質,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都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要“吃苦”。應試教育裡面的題海戰術,之所以被詬病,就是因為孩子太苦了,苦的讓家長心疼,作業寫到十一二點,早上五點鐘左右起床,除了瘦弱的影子和沉重書包,沒有任何快樂而言。

可是看看我們父母,哪個不是早起晚睡的折騰!公司雖然有勞動保護,朝九晚五,可是哪個公司能夠真正做到呢。哪個父母不是上班期間做不完的工作,不是帶回家就要加班處理。孩子苦,家長難道不苦麼。家長辛苦,是因為當初沒有付出太多的苦;現在的孩子不苦,日後將會更苦。

最近流行減負,推行素質教育。有些朋友就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負。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素質教育也需要付出辛苦。練習籃球的孩子,練習音樂的孩子,練習美術的孩子,練習跆拳道的孩子,練習更多興趣愛好的孩子,那個不辛苦。可是這種辛苦家長認同,孩子在學習上吃苦家長就抱怨。同樣的辛苦,上學才是幫助孩子走的長遠的路,可是很多家長都不明白。

素質教育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人,一己之見,以偏概全,都是對素質教育的歪曲和誤解,只要是教育,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存在。體力勞動可以滿頭大汗,腦力勞動同樣可以滿頭大汗,滿頭大汗的原因,不是因為進行了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是因為你進行了勞動。

我們真的對孩子太溺愛了,一些圍繞著“孩子辛苦”的雞湯沐浴著我們全身。讓我們看不清楚孩子日後面臨的壓力,現在不苦,日後必苦。國外的素質教育,不過是給了孩子更多發展素質的時間和空間,但要看到國外大學的“寬進嚴出”是國內大學的“嚴進寬出”對比,我們的孩子,不在學習的路上吃苦,片面的追求特長素質的教育,劍走偏鋒,其實只是家長的一種心願。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但是我們要清楚的看到,試卷考試得高分,也是一種素質,勤學苦讀培養出來的孩子,同樣有很強的素質。不要把素質教育片面的理解成特長教育,也不要把孩子素質的養成看成“靜待花開”,更不要把孩子的未來放在特長教育上,免得特長教育不成功和“靜待花不開”的時候,孩子一事無成。


五畝閒田

我是索菲,社會,教育,情感圈作者,我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蒙特梭利早教中心的故事。

我們這裡的蒙特梭利是幼兒園性質,都是由外教授課,它主要是激發孩子的大腦發育,培育孩子的觀察能力等綜合素質。



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在這個幼兒園學習,接受的是國外的素質教育,孩子各方面都還不錯,等到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孩子上課時上廁所不向老師打報告,直接站起來走了出去,老師問他去哪?他說去廁所,頭也沒回就走了,下課後老師問他為啥不打招呼,他說幼兒園老師說如果有事可以直接出去。這就是國外素質教育帶來的後果。


索菲夜話期待與你相識相知相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