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导语

长安君(ID:changan-j):

他曾陪护手术后的服刑人员,两天三晚,寸步未离

还作为“家属”,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他曾发动募捐,为服刑人员子女圆了“大学梦”

他为出身名校、心如死灰的服刑人员再次燃起了重做新人的希望

然而,在家人的朋友圈里

他的身影,是如此的稀少

这天,他永远的走了


“禹警官”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杨某先是一愣,接着双腿“扑通”跪地,大声嚎哭:“禹警官,我后悔啊,没能见您最后一面!”

现年27岁的杨某,因运输毒品被判15年,2011年入云南官渡监狱。自幼性格偏激的他,一度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好人”,在监区经常不服从管教,“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禹警官”叫禹凌云,是云南官渡监狱的一名普通民警,也是杨某的“包干”警察。2018年3月9日,在完成最后一个值班任务后,禹凌云保持工作姿势——“上身直坐着,双眼紧盯执勤台”,牺牲在工作岗位,年仅42岁。

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禹凌云生前工作照。

“您怎么能这样就走了呢?”

一次阑尾炎手术,让杨某对“禹警官”、对监狱警察这个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2014年8月下旬的一天,杨某因阑尾炎手术外出住院,禹凌云陪了他两天三晚,寸步未离。

杨某一向和家里关系紧张,入监后基本没人来探望过。手术前需要家属签字,他面露难色。

“我来!”禹凌云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手术顺利结束,杨某醒来后看到的第一眼,就是禹凌云:“醒了?不要怕,这只是一个小手术,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杨某的眼里终于泛起了泪花。

后来,为帮助杨某缓和与爸爸的关系,禹凌云特意争取了一次亲情帮教的机会,通过6个小时的亲密接触,这对6年未见的父子最终抱在一起,选择了接纳彼此。

渐渐地,杨某开始主动配合管理,不再违反监规纪律。在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中,通过禹凌云的悉心指导,杨某还学会了两门职业技能。

回顾禹凌云生命最后十几个小时,一切来得毫无征兆。

8日16时30分,禹凌云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监区,去服刑人员生产劳动现场、打扫办公室、组织收工、收监和吃饭。

19时30分,点完名后,来到一楼的分控平台值守。

21时30分至22时,服刑人员入监,他进行最后一次巡查。在挨个楼层点名、巡查、上锁完所有楼层后,禹凌云又回到分控平台。

9日早上6时30分,同事龚乐洋喊了几声端坐的禹凌云:“老禹!老禹!……”不见回应。

7时45分,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抢救,禹凌云因心源性猝死离开了人世。

他所在第三监区的服刑人员们得知噩耗,写了一封书法大字的联名信,墨色淋漓。信中写道: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禹警官,您怎么能这样就走了呢?我们还想看到您亲切、和蔼的笑容;多想再听您和我们讲外面的世界发展变化;多想再和您一起拉拉家常……”

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监区服刑人员自发组织写的联名信。

1994年,禹凌云从云南省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作为一名监狱技术人员,到官渡监狱参加工作。2005年6月进入一监区,成为一名改造服刑人员的警察。2012年,因工作突出,被调到第三监区负责重点犯的改造工作。

“懂技术”——一方面是禹凌云不如其他专业管教民警的“短板”;另一方面,又成为更好地帮服刑人员打开心扉的途径。

因为不是专业出身,禹凌云积极学习,每天上班第一个到岗,下监、找服刑人员谈话等同步进行,很快便掌握了一些教育改造方面的工作方法。

“他总能和服刑人员找到共鸣,从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切入,看似‘润物细无声’地就把这些人‘征服’了。”一监区监区长尹利武说,“但其实,禹凌云在背后做了许多工作。”

他的善良更多也体现在对服刑人员身上。

2014年,禹凌云在一次点名时,发现服刑人员王某情绪低落,似有心事。耐心询问才得知,原来是王某的儿子考上了北京某重点大学,家人在欢喜之余,考虑到还有一个女儿在读大学,学费成了大难题。

了解情况后,禹凌云向监区提出了捐款建议,并带头捐出500元。

最终,在他的带动下,监狱为王某的儿子筹集了2万元善款,孩子得以顺利入学。

今年50岁的徐某是上海人,因犯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2012年,徐某被调入官渡监狱第三监区服刑,禹凌云是他的管教民警。

起初,徐某对15年的有期徒刑极度失落,担心自己很难活着出去见到外面的世界,对监狱开设的技术培训课程表示不屑,认为学了没用。

禹凌云找到他,耐心地解释:“学习这些技术,就好比观看下象棋。如果连车马炮是什么都不知道,在一旁怎么能看懂?所以再基础的东西,只有学习了,才能说‘我懂’。”

从那以后,禹凌云偶尔会和徐某单独交流,分析分数不高、减刑太少的原因;也无意间发现,徐某的文化程度不低。

渐渐地,徐某先后取得“技工学历证书”和“优秀通讯员”等优秀称号。更可喜的是,被评为改造积极分子,多次获得减刑,即将刑满出狱。

“太感谢禹警官的耐心开导教育了,要不是他,我不可能有今天的进步!”徐某红着眼圈说道。

“不合格”的家人

去年冬天的一天,禹凌云家的门缝下出现了一张小纸条。“技术一流,非常好用,你是一个好同志,有空来家坐坐。101室,杨。”原来是天气格外冷的几天,他为一对年迈的邻居夫妇修了热水器,手还被划伤,纸条正是那对老夫妇留的。

在禹凌云家的电视柜中央,摆放着他工作时用的水杯,上面有他的警号,水杯旁边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合照,合照上,一家三口笑得很灿烂。

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禹凌云的水杯和一家三口的合照放在一起。

这本不应是唯一的一张合影。

今年3月1日,监区准备组织的元宵晚会上,禹凌云的女儿为服刑人员百人合唱团担任领唱。禹凌云本坐在台下等待女儿的上场,结束后有机会全家拍个合影,当天却因为工作,临时回到监区值班岗点,连女儿的演出都没能欣赏到。

为此次晚会,他不愿麻烦单位的人。全程自己接送孩子前去排练,为孩子买服装、鞋子。

一条红裙子,一双红鞋子,竟成了最后一次送女儿的礼物。

“这是爸爸买给我的最后一条裙子,我要好好珍藏。”一向活泼开朗的11岁女儿懂事地说。

女儿喜欢唱歌,禹凌云便亲手制作了一套音响设备,连上手机充电头,音质清晰,方便使用。

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禹凌云为女儿自制的音响。

李剑常常在吃“醋”——比如服刑人员、比如女儿……她早已习惯丈夫的工作,“和服刑人员相处的时间,比跟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

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禹凌云妻子李剑朋友圈截图。

听到这位警官去世,服刑人员当场下跪痛哭……

禹凌云和女儿游玩时合影。

如今,李剑时常会翻到手机上8号下午的一条动态:“昨天晚上吃饭说起今天是妇女节,女儿说应该是“父女”节。祝你们父女节快乐。”

她还记得,8号那天是妇女节。午饭后,一向忙碌的丈夫,破天荒地陪她看了会儿电视。

下午三点多钟,他起身来到门口,准备换鞋子出门。

“我上班去了。”

“嗯。”

李剑当时心里还有怨言,“妇女节”没有礼物也就罢了,难道连陪我一天的时间都没有吗?没想到,这段简短的对话,竟成了诀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