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系統思考?請先打破這3種思維定式!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導讀:思維技能是人類的一種基本能力,看不見、摸不著,而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思考與行動。

許多想學習系統思考的朋友,對於系統思考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或認為這玩意兒高深莫測。

閱讀本文,系統思考專家邱昭良博士從三個思維範式的轉換入手,教你掌握系統思考的精髓。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第五項修煉》作者彼得·聖吉認為,系統思考的本質在於“心靈的轉變”,並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 看清各種相互關聯而不是線性的因果鏈;

② 看清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個靜止的“快照”。

根據我自己的體會,系統思考不只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制定決策的方法,也是一種深入認識客觀世界、應對複雜性挑戰的技能,還包含深層次的思維範式轉換。

在我看來,學習和應用系統思考的精髓在於從還原論到整體論的“心靈的轉變”,而要想實現整體思考,需要從思考的深度、廣度(空間範圍)和角度(時間範圍)三個維度進行拓展和轉換(見下圖)。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系統思考要求的思維轉換

根據上述三個維度的不同狀態,我們可以把認識世界的思維視為一個複雜的多面體,如同一個魔方(見下圖)。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思考的魔方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未經過有效的訓練,僅依靠自我摸索,很容易陷入“系統思考缺乏症”,在“思考的魔方”中,他們往往處於左上角的狀態,即“只看眼前、只看表象(事件)、只看局部”;

而一個具備系統思考智慧的人,應該處於“思考的魔方”的右下角,即他們能夠看到事物的來龍去脈(起因與動向),看到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或模式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系統結構),看到全局(整體)。

也就是說,要想實現系統思考,你需要在三個維度上實現思維的轉變,才能實現整體的轉變。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01 動態思考:從線性思考走向環形思考

在傳統的思維模式中,人們假設因與果之間是線性作用的,即“因”產生“果”;約翰·斯特曼教授和大前研一將這種思維模式稱為“線性思維”,即將問題進行細分,認為套用公式,就會得到“正確”答案。

但在系統思考中,因與果並不是絕對的,因與果之間有可能是環型互動的,即“因”產生“果”,此“果”又成為他“果”之“因”,甚至成為“因”之“因”。

在企業管理方面,線性思維最為典型的應用是,針對一個問題,人們藉助魚骨圖、思維導圖等方法分析其原因,然後再探討解決方案。

但是,很顯然,對於動態性複雜問題而言,這樣的思維模式並不奏效,因為問題的成因可能很多,而且彼此之間存在著複雜而微妙的相互影響,某一變量初始條件的些許不同,結果可能就變得難以預測。

如果只是停留在把問題分解和聚類的層面上,而沒有審視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或作用,就沒有做到系統思考。

因此,要做到系統思考,就必須看到影響系統行為變化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聯與反饋。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02 深入思考:從專注個別事件到洞悉系統的潛在結構

在系統思考看來,“結構影響行為”——正是構成系統的主要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驅動著系統的變化,生成不同的行為模式,從而表現出一個個事件。

因此,要做到系統思考,不能只是停留於事件、表象或症狀層面,必須深入瞭解事件、行為的趨勢或模式,及其背後的驅動力。

基於上述哲學思想或原理,系統思考還發展出了體系化的工具與方法(聖吉稱之為“新的語言”)來協助個人和團隊進行結構化地思考,如以“因果迴路圖”(casual loop diagram)的方式來表述主導系統行為的結構性因素及動態。

想学系统思考?请先打破这3种思维定式!

03 全面思考:從侷限於本位到關照全局

雖然“我們是一個整體”的道理很好理解,“盲人摸象”的寓言也是婦孺皆知,但在組織中,最常見的問題仍然是“本位主義”,侷限思考和行動,每個人每個部門都只是從自己的本位出發,“歸罪於外”,結果造成組織中充滿了相互指責,以及平庸甚至是愚蠢的決策。

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方面在於組織系統的動態複雜性,另一方面也與人們缺乏有效進行整體思考的技能不無關係。

因此,要做到系統思考,必須能夠全面思考,從侷限於本位到關照全局、看見整體。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轉變並不是機械地或線性地發生,也不可能像按一個“開/關”一樣簡單易行、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期的練習——更有效的方法是藉助科學的工具與方法,得到相應的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