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哪裡來?從《盜夢空間》的結局說起

最近重溫電影《盜夢空間》,影片情節跌宕起伏,各種細小的線索與懸念貫穿全片,而真正這部電影最讓人津津樂道,不能忘懷的原因,卻是那未知不可確定的結尾。

人從哪裡來?從《盜夢空間》的結局說起

男主角是一個能夠進入他人潛意識(夢境)植入或者盜取某些信息的人。夢境植入的方式極為強大,可以穿梭於夢中夢(影片主角可以進入三層夢境),在突破夢中夢之後,甚至可以到達人類最為原始的潛意識中,稱之為Limbo(迷失域)。但一旦困住limbo,意識可能就會陷入混沌,現實與夢境之間將會產生錯覺,人們將會執迷於混沌世界,反而認為現實世界才是夢境。

當然作為電影,結局總是要賦予一定的意義,男主角在經歷了各種挑戰之後,終於回到現實的家中,但劇中唯一能判斷當下是現實還是夢境(意識)的工具-陀螺卻一直旋轉不停止(陀螺停止意味當下是現實,陀螺旋轉不停意味著當下是夢境),給所有的觀影者一個暗示:我們以為男主角已經回到了現實,但很有可能這個“現實”仍然是他的夢境。

第一次看盜夢空間,當成一部科幻片來欣賞

第二次看盜夢空間,驀然發現,這是一部引發思考的哲學片

電影的結局,男主角生活在夢境或是現實,這重要嗎?

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的視角都是從“我”出發,價值也好,觀念也罷,對錯與否都是站在這個第一人稱的立場來看待。現實也好,夢境也好,都是從自我的視角看外界,對於當事人來說,有差別嗎?

如果換做上帝的視角來看待萬物,除了這些存在我們意識的中的邏輯,喜好,判斷之外,萬物的本質都是相同的,我們與花,草,木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構成地球,生物的元素超越不了那張元素週期表。

我們認為我們與他人,與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不同,對於這個不同下定義的主體,不是人這個生物,而是寄予人肉體之上的“意識”這個東西。當肉體死亡之後,“意識”失去了宿主,又將回歸宇宙的最原始之處,只是以我們的認知,不知“意識”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

當某一個意識進入一個身體,成為了“我”,與更多意識的有形體“你”和“他”,發生了交流與交換。

在交換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個不同的意識圈,在這些意識圈中擁有同樣或相似的認知,價值和觀念,讓個體之間獲得既相似又不同的獨特性,我們稱之為個性或者人格,使得虛無的意識看起來具象化,又能被描述和定義為好或者壞,對或者錯。

眾生萬象,千人千面,不過是最原始的意識所表演的方式,物理世界不過是一個載體而已,夢境同樣也是一個載體。載體存在,意識即存在;載體消失,意識即消失。

當我們還能用“我”這個詞時,至少說明這個意識是存在的,而且還是鮮活的。

結局中的男主角,無論他是在現實還是想象出來的夢境,都不重要,因為真正的主體-意識還存在,夢是現實的一部分,有夢意味著“我”是存在的。

意識從何而來?

看過一個有趣的說法,是基於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再做闡述。

達爾文說人是從猴子演化而來的,這是從生理構造的角度來說的。

但有人說,人是從不同動物演化而來的,這裡的演化指的是意識,有些人的初始意識來自於馬,有些人來自大象,有些人來自於狗,當然還有有來自於猴子或猩猩,於是造就了不同性格不同特徵的人。比如某些人種的意識來自大象,可能他的記憶就會特別好,某些人種的初始意識來自馬,骨子裡就會有更多堅韌的品質。想一想自己,或者周圍人,身上是不是能找出一些動物性的特徵呢。

那麼動物的初始意識又是從哪裡而來的呢?關於這一點,闡述的比較少。如同世界上第一個生命是如何產生的意義,目前仍然是未知的狀態。

聖經告訴我們,萬物是上帝的創造,人類的存在是因為上帝的存在。

那麼上帝又是誰創造的呢?

儘管很多人試圖去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卻沒有人能回答。

突然有一個念頭,也許上帝是我們一切意識的起源,起初這樣的意識很微弱,但是隨著生物的進化以及數量的增加,意識開始變得強大,而在宇宙中所存在的意識最終變成了”上帝“-我們稱他為造物主。

造物主隨著人類意識的發展和進化,本身也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能量。

能量創造了宇宙,宇宙的擴張沒有邊界,宇宙當下的邊界由我們當下的集體意識而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